曹景樂
摘? 要: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策略研究始于上個世紀90年代,國內的研究是從楊翼在1998年發(fā)表《高級漢語學習者的學習策略與學習效果的關系》一文開始的,尤其近些年,研究成果越來越多。本文主要對2014年至2018年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的研究進行分析,主要包括研究的成果、研究的不足以及研究的啟示幾個方面。
關鍵詞:漢語;學習策略;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H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14--02
一、研究成果
總體來看,近五年的研究中,理論探索與介評性文章幾乎不見,而具體的研究逐漸多了起來,大致涵蓋兩個方面:一是宏觀性研究,主要對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策略進行總體研究;二是微觀性研究,主要涉及漢語聽力、口語、詞匯、漢字等學習策略的專門性研究。
(一)宏觀性研究
在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策略研究中,關于宏觀性研究的論文,大約有60篇,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1)學習策略的整體調查和研究(胡婭婷,2014;張瑞芳等,2015;林佳心,2016;王燕,2017;朱雪,2018)等;(2)成功的漢語學習者學習策略研究(彭雪姣,2017;張勇,2018);(3)漢語學習者學習策略的對比研究(余香蓮等,2016;李君,2016;薛麗冰,2018);(4)漢語學習者的個體差異、學習動機等相關性研究(李歡,2014;楊林偉,2014;金貴羅,2015)。這些文章的研究對象不同,研究方法不同,分析的角度也各不相同,但對于漢語教學來說都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其中,林佳心(2016)對泰國留學生漢語學習策略進行研究,林文把泰國學生在泰國學習漢語(非目的語環(huán)境)和在北京學習漢語(目的語環(huán)境)的情況進行對比發(fā)現,泰國學生在泰國使用漢語學習策略的頻率高于在北京使用的頻率,這說明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對于漢語學習策略的使用有一定的影響。此外,林文在調查問卷的基礎上,選取兩位有無華裔背景的成功學習者,對他們學習漢語時所使用的漢語學習策略情況進行了深度訪談,發(fā)現有無華裔背景在漢語學習策略的使用上有很大的差異。此項研究不僅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用訪談法進行深入研究,而且把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結合。彭雪姣(2017)對新疆大學六名優(yōu)秀留學生的漢語學習策略進行個案研究,并且深入課堂去觀察研究對象的表現,這能更加直接地了解留學生漢語學習策略的使用情況,使結果增加一定的可信度。
此外,周雪婷(2014)、楊林偉(2014)等對留學生的漢語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進行研究;李歡(2014)對留學生個體差異與漢語學習策略的相關性進行研究。這些研究在關注漢語學習策略的基礎上,開始關注學習者的其他因素對漢語學習策略的影響,逐漸拓寬了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的研究范圍。
(二)微觀性研究
錢玉蓮(2005)指出:“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的理論研究應該立足于微觀策略體系的研究,加強學習策略的微觀分析,使研究成果便于應用于教學實踐中”。近五年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策略研究,逐漸偏重于微觀性研究,且以碩士論文為主,大約95篇文章,主要涉及漢語聽力、口語、詞匯、漢字等方面。
其中,柯立夏(2017)針對印尼本土學生的漢字學習策略進行研究,但研究結果卻與江新、趙果(2001)對初級階段留學生的漢字學習策略使用情況的調查結果有所出入,在江新、趙果(2001)的研究中,最少使用的是歸納策略,但在印尼初級階段本土學生中較常使用卻是歸納策略,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教師教學法的影響,印尼本土教師在學生初學漢字時期就采用圖畫、故事等有吸引力的教學法對學生進行漢字教學,除此之外,老教師非常注重漢字偏旁部首習得對漢字習得的重要性。馬婧(2016)、李洋(2014)分別對東干族留學生漢語詞匯學習策略進行調查,但由于學習策略分類不同,導致結果有些不一致,李洋把社會策略和情感策略歸為一類,得出的結論是東干族留學生經常使用的是社會情感策略,而馬婧把社會策略和情感策略分開進行研究,所以使用最多的是社交策略,而很少使用情感策略。此外,朱銀(2014)、杜麗娟(2018)、馮相玉(2015)等研究發(fā)現,不管是對哪一項技能進行研究,最常使用的都是社交策略,主要原因在于留學生在中國生活和學習,他們需要和中國人進行交流,只有在不斷交流中說出疑問,才能得到詳細的解答。
值得一提的是,近五年開始有學者關注漢語語音和語法學習策略的研究,趙亞楠(2014)通過對泰國學生漢語語音學習策略的研究發(fā)現,如果進行專門的語音學習策略培訓,不僅提高學生對漢語學習策略的使用,而且可以增強學生學習漢語的自信心,從而推動對漢語的學習。齊肖(2014)對韓國孔子課堂的學生對漢語語法學習策略使用情況進行研究,發(fā)現留學班和興趣班在學習策略的使用上有很大差異,原因在于興趣班學生主要以培養(yǎng)對漢語的興趣為主,不需要參加漢語水平考試(HSK),所以最常使用的是補償策略和社交策略;而留學班學生要在來中國前通過HSK五級,所以對于記憶策略和認知策略的使用更多。
總體來說,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參考Oxford(1990)學習策略問卷和語言學習策略量表(SILL),來制定符合自己研究的調查問卷,并用SPSS軟件對調查結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文章最后從不同的角度為對外漢語教學提出相關的建議。
二、研究不足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更多地采用理論與實驗性研究相結合,用數據來證明實驗結果,從而增加一定的信度和效度,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一些研究者會根據自己的研究對象和內容去調整學習策略量表,這在某種程度上,會導致研究結果沒有可信性,所以在增刪或者合并某些項目時,應提前測驗策略量表的信度,以保證結果的真實性。
其次,近五年來,微觀研究成果不斷增多,但主要集中于對漢字和詞匯學習策略的研究,而缺少對語音、語法等學習策略的研究,因此產生一定的不平衡性。此外,宏觀性研究中更多的是以不同國別留學生為研究對象,對他們的漢語學習策略進行研究,但關于漢語學習策略的對比研究、個案研究較少,我們可以從這些方面進行深入調查。
第三,吳勇毅曾在2001年提出,“對外漢語教學界對學習策略的培訓基本沒有,如何對學生進行策略培訓,學生接受了哪種學習策略培訓以后,其漢語水平和成績有了怎樣的提高等問題都沒有得到解決?!敝两?,仍然沒有論文從這些角度去寫,只有一些論文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一些關于學習策略培訓方面的建議,但也缺乏實踐性,我們可以加強對漢語學習策略培訓的研究。
總體來看,無論是從研究的數量上還是質量上,對于漢語的學習策略研究還有較大的發(fā)展空間。
三、研究啟示
學習策略研究的最終目的是為對外漢語教學提供最佳的教學模式,只有知道學生是“如何學”,才能明確教師應該“怎樣教”。所以,作為一名對外漢語教師,首先要做的是了解每一位學生,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多關注他們對學習策略的使用,并根據他們的個體差異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其次,要樹立學生的學習策略意識,提高學習策略的使用。例如可以通過專門的課程、講座等形式把學習漢語的有效策略傳授給學生,以引起他們在學習漢語過程中,對自己所使用的學習策略進行關注和反思,從而改進自己的學習方法;此外,還可以把學習策略培訓引入課堂教學,提高漢語學習的效率。
參考文獻:
[1]趙金銘.對外漢語教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2]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7.
[3]吳勇毅.漢語“學習策略”的描述性研究與介入性研究[J].世界漢語教學,2001.
[4]楊翼.高級漢語學習者的學習策略與學習效果的關系[J].世界漢語學,1998.
[5]陳盈新.近十年來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策略研究綜述[J].語文學刊,2009.
[6]張瑞芳,格薩如拉.蒙古國留學生漢語學習策略特征及差異性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5.
[7]趙亞楠.泰國中學生初級階段漢語語音學習策略培訓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4.
[8]馮相玉.留學生中級漢語閱讀學習策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5.
[9]柯立夏.印尼初級階段學生漢字學習策略的調查與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7.
[10]朱銀.中級階段留學生聽力學習策略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