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流發(fā)
摘要:高中美術教師為了順應新課改要求,不斷轉(zhuǎn)變教學觀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旨在提升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yǎng),進而對其它學科的學習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尤其是興趣教學法的引入,不但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而且也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關鍵詞:興趣教學法;高中美術教學;策略研究
高中美術不同于小學初中美術,不再局限于勾勾畫畫的過程,更重要的是詮釋一種生活之美與藝術之美,通過欣賞一些名家名作,得到生活啟示,進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個人價值觀。近年來,新課改的實施加強了對學生進行素質(zhì)培養(yǎng)的力度,因此,高中美術教師將興趣教學法引入教學課堂,并收到了理想效果。
一、以現(xiàn)實作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基于此,高中美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主,逐步使學生對美術學科產(chǎn)生濃厚興趣,同時,對我國五千年博大精深的美術藝術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結合美術教材,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將學生帶入到現(xiàn)實生活中,親身感受真實存在的美術作品,當學生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時,自然會愛上美術。比如在學到人教版第九講《古代壁畫》時,教師可以播放一些舉世聞名的古代壁畫作品,像永樂宮壁畫、敦煌壁畫等,都是較為經(jīng)典的作品。學生通過觀賞這些古代壁畫,能夠從古人精湛的繪畫技藝中感受到美術的藝術魅力,進而對美術學科產(chǎn)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通過這種方法,可以幫助學生認知美的事物,提升審美能力[1]。
二、根據(jù)學生個性,發(fā)掘?qū)W生興趣點
高中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強,個性鮮明,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立的性格,有的學生偏于內(nèi)向、有的學生偏于外向、有的學生樂觀堅強、有的學生熱情好客,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這些特點,深入挖掘?qū)W生的美術興趣點,使學生學好美術學科。比如在講到人教版第十講《古代山水畫》時,教師可以將全班學生分為五到六個合作小組,教師將事先準備好的古代山水畫作品,逐一的通過視頻課件呈現(xiàn)在學生們面前,然后采取課堂互動的方式,分別由每個小組對作品進行點評,對于性格內(nèi)向的學生,可以充分調(diào)動其積極性,使其參加到課堂互動中來,對于性格外向的學生,可以充分展現(xiàn)自己的才華,釋放自己的知識儲備,使全班學生能夠的美術知識點能夠共融共存,共同進步。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們的點評,進行公平、公正的評價,找到點評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予以糾正。通過這種方法,不但能夠滿足學生的求知需要,同時也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手腦并用,激發(fā)學生的繪畫興趣
繪畫是美術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中美術的授課重點,教師在教學課堂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通過一些簡單的創(chuàng)意和實踐,使學生在做與畫的同時,對美術學科產(chǎn)生學習興趣。在美術教學課堂,教師可以引入一些簡單的自主創(chuàng)作環(huán)節(jié),比如鉛筆的人像素描,教師選擇幾名學生代表走到講臺前,下面的學生通過平時的美術學習以及掌握的美術知識,開始人像素描創(chuàng)作。選擇對象應盡量具有鮮明的特點,比如眼睛、臉的輪廓等,應該與眾不同,這樣,學生在創(chuàng)作時,就很容易找到落筆點,為創(chuàng)作提供有力參照。當學生們創(chuàng)作完畢,教師選擇幾個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展示給學生,然后讓學生逐一的對作品進行點評。學生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可以融入一些現(xiàn)實手法或者夸張畫法,通過創(chuàng)作能夠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當學生對作品進行點評后,教師做最后的綜評,指點出作品中的不足之處,引導學生在進行素描創(chuàng)作時,應該注意哪些細節(jié),應該從面部哪個器官畫起等。這種手腦并用的教學模式,對激發(fā)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大有幫助[2]。
四、引入歷史故事,提升審美能力
高中美術每一個單元知識都包含著一個或多個故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的美術教師只是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對美術的理論知識進行平鋪直敘,課堂氛圍枯燥無味,學生慢慢就會對美術學科產(chǎn)生厭煩心理。尤其對于一些男同學來說,本身美術創(chuàng)作靈感嚴重缺失,加之一大串的長篇闊論,導致產(chǎn)生了放棄學習美術的心理。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實際教學時,應適當?shù)囊胍恍W生感興趣的歷史故事或者現(xiàn)實生活中的真實故事,將學生代入到故事當中,在體驗故事情境的同時,逐步的向美術知識靠攏,這樣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學到人教版第三講《青銅器》的單元知識時,教師可以確定一個歷史節(jié)點,并以講故事的形式,向?qū)W生滲透青銅器知識,青銅器興盛于商朝,兩千多年前,人們就開始使用青銅器,像酒具、食具、基本的生活用具等,都是采用青銅材質(zhì)制作而成。這時,教師可以轉(zhuǎn)移話題,直接將學生引入到商紂王時期,并結合《封神榜》的歷史故事,引起學生的注意,吸引學生的眼球。在紂王時期,使用的酒具都是用青銅制成,而且上面的圖案精美、花紋秀美,酒具造型獨特。因為學生對封神榜的故事比較熟悉,所以引用這個故事既能提起學生的興致,同時又能合情合理的引出青銅器知識,可謂一舉兩得。
五、以學生為課堂主體,探尋學生的興趣契合點
轉(zhuǎn)換師生角色,以學生為課堂主體是新課改的基本要求,因為美術學科不屬于基礎學科,而且美術的受眾群體通常指向報考藝術專業(yè)的學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要想將美術學科知識滲透到大多數(shù)學生心里,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也需要一個正確的教學方法。因此,探尋學生的興趣契合點,堅持以學生為課堂主體的教學方法顯得尤為重要。尤其對高一高二的學生來說,正處于審美過渡期,如果能將美術知識與培養(yǎng)審美能力有機的結合到一起,必將對學生未來的求學生涯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過去,在教學課堂,學生的主觀能動力受到限制,在課堂上無法發(fā)揮主體地位的優(yōu)勢,只能被動的跟著教師的節(jié)奏,對提升學習能力毫無裨益。當引入興趣教學方法后,這一局面大有改觀,學生們可以自由發(fā)揮個人能力,隨意展示自身才華,自主探尋美術淵源,開啟了主動學習、主動獲取知識養(yǎng)分的格局。
結束語:
生活中凡是美的事物都與美術密切關聯(lián),學好美術不僅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增長學生的學識、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而且在以“美”為主題的其它學科,學生也能夠迅速掌握學習方法。通過興趣教學法的實際應用,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得到進一步提升,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人才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1]楊煥霞.淺談高中美術教學方法[J].求知導刊,2018 (35):105-105.
[2]唐冉.高中美術教學多元化策略的分析[J].現(xiàn)代交際,2018 (23):229,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