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鳳林
[摘 要] 在生物教科書中,插圖比較多,對學生識圖能力的培養(yǎng)和重視的意義重大。本文從找出圖中暗含條件、找出圖中規(guī)律和運用模型等幾方面的策略出發(fā),推動初中生物教學質量的提高,促進初中生識圖能力的培養(yǎng),助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 初中生物;識圖能力;培養(yǎng)
生物教材中的插圖是生物教學的核心內容。初中生物教材中的插圖包括實物制圖、生物結構圖等,并且涵蓋到每一個章節(jié)。部分學生缺乏將例證與本章所描述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的意識,不能正確理解生物知識的層次性,因此,加強學生生物識圖能力的培養(yǎng)是很重要的。
一、重視挖掘,找出圖中暗含條件
一幅畫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它含有大量的信息,而這些信息往往是由畫家決定的。由于初中生的生物學知識較少,觀察力不足,往往不能掌握生物畫中的要點,這就需要進行專業(yè)指導。在教學生物課程時,在教科書提供的生物圖中,有很多的隱含條件包含在其中,這些隱藏條件有時候能成為問題解決的重點,因而,在生物圖的閱讀中,隱含條件的挖掘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在學習生態(tài)系統(tǒng)插圖時,不易區(qū)分的是生物組分中的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的定義以及能量流的內在關系。雖然這些東西會在圖上有描述或標注,但是學生往往很難注意到,這需要教師的進一步解釋。教師應進一步指出,生產者指的是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能夠將無機物質轉化為有機物質的生物組分,大多數是綠色植物。同時,對消費者和分解者的定義也應逐步加以解釋和消除,消費者是指以生產者為能源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生物組分,而分解者是指能夠分解有機物并將其轉化為無機物的生物組分。
二、利用規(guī)律,指導學生讀圖理解
在生物教科書中,大多數插圖具有很強的規(guī)律性。教師應正確引導學生,幫助學生主動發(fā)現和總結規(guī)律,同時,通過類比加強學生對其他知識的理解。對學生來說,在生物學習中至關重要的是查看插圖和認識插圖。一些生物插圖有一定的識別模式,如旋轉180度,鏡像對稱等。為了對學生正確地查看插圖進行引導,教師應將生物圖識別的方法告訴學生。
在生物教學中,第一種圖示是鏡像對稱。在人體結構教學中,學生可以更準確地發(fā)現人體內各種器官的分布,理解和掌握這些器官的功能,從而幫助學生有效提高對人體結構的認識。通過這種教學方法,第二種類型是中心對稱。顯微鏡的原理是通過用兩個凸面鏡成像獲得的,這使得顯微鏡的圖像是中心對稱的,向上移動物鏡,圖像向下移動,向左移動物鏡,然后圖像向右移動。另外,在視野的左上角看到的實際上是在載體右下角,在顯微成像中經常出現中心對稱現象,這也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利用中心對稱性進行解釋往往便于學生掌握。第三種類型是左右對稱結構。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引入左右對稱性,學生很容易記住和理解其結構,引入上述對稱性,總結相關規(guī)律,往往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運用模型,注重學生能力感知
學習的過程是由難至易、由簡單至復雜的,其特征是由表及里,人的理解應當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在生物教材中,很多圖都較為復雜,尤其是在初中生物教材中。因此,教師應該學會化繁為簡,為了給學生最直觀的感性認識,可以學會使用一些模型和道具。在培養(yǎng)學生看圖能力時,我們也應該遵循這樣的過程。在知識方面,引導學生觀看抽象生物地圖,使學生圖的閱讀能力逐步提高,實現感性知識向理性知識的升華。
例如,當學生學習人體的血液循環(huán)時,由于教科書中的血液循環(huán)圖過于抽象,如果學生一開始直接看圖,就會發(fā)現理解難。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建立血液循環(huán)模型,使學生能夠大致掌握血液循環(huán)的全過程,并對血液循環(huán)有直觀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基于設計的模型,讓學生詳細觀看血液流程圖,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對血液循環(huán)過程有了具體的了解,不僅讀懂了血液循環(huán)圖,而且加深印象,教學效果將大大提高。
總之,初中教師應創(chuàng)新對圖進行閱讀的教學方法,利用現代多媒體設備提高學生的生物圖閱讀能力,引導學生掌握圖閱讀和使用的方法。同時,教師還可以運用圖閱讀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理清生物知識的結構和對學生生物知識能力的提高予以幫助,促進學生的長遠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姚碧林.初中生物識圖能力培養(yǎng)的教學策略[J].中學生物學,2015,31(3).
[2]郝月紅.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識圖能力[J].生物學教學,2016,41(12).
(責任編輯:呂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