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鮑蘭
摘要:網絡虛擬交往是網絡交往的一種主要形式,也是青年人際交往形式的發(fā)展。網絡虛擬交往中,青年形成的自我認同的力量、自我認同的基礎條件發(fā)生了變化。網絡虛擬交往中青年的自我認同出現(xiàn)了危機:青年虛擬自我與現(xiàn)實自我相分離、青年虛擬自我與社會關系相分離。提升網絡虛擬交往中青年的自我認同,必須確定青年自我認同的標準、引導青年樹立正確認識網絡的觀念、積極正確地利用虛擬網絡交往。
關鍵詞:網絡;虛擬交往;自我認同;危機;標準
一、概述
自我認同的形成是有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并隨著社會歷史條件的改變而發(fā)生相應的變化。 自我認同不是獨立的存在和發(fā)揮其作用,它需要一定的條件,需要社會的一些基礎條件的支持才能夠存在。同樣,自我認同具有突出的主觀能動性,當自我需要與環(huán)境的要求相適應時,環(huán)境就能滿足自我; 社會評價、集體評價與他人評價和自我評價想符合時,那么自我認同感就越強烈,反之,自我認同將會逐漸變弱。自我認同不是個人所單獨具有的一個或者一種特制的組合,而是個人根據自身的經歷所形成的具有反思性的自我理解,認同具有超越時空的連續(xù)性。自我認同就是行動的反思者,它包括了個人的概念的成分,即成為一個“人”,既是行動的反思者,又是人的概念的闡釋者。吉登斯對于自我認同做出了理解,基本上對自我認同做出了明確的定義。
自我認同是具有一定的歷史條件的,不同的歷史時期,自我認同的表現(xiàn)形式也有所不同。馬克思的勞動異化理論中就對自我認同作出了講述。馬克思將人性作為勞動異化理論的基礎,揭示出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商品、勞動對人的異化,并且被異化的不僅是無產者,也有資本者。在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中,講述了技術對人的異化,認為雙向度的社會是發(fā)達資本主義以前的社會,而單向度的社會則是發(fā)達資本主義社會。在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無論是科學技術,還是哲學、政治體制等都是單向度的。隨著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日益更新,人的生活水平和質量得到保準和提升,但同時也導致了對人的奴役。由此可見,科學技術對人的異化,從自我認同方面就在于工具與價值間的異化,當青年服從于自己的工具,并當成價值來追求時,也就是目的和手段的關系就調換了原本各自所處的位置。
在網絡信息化的現(xiàn)代社會,網絡交往的產生、發(fā)展非常迅速,這為人的交往產生了一個嶄新的空間——虛擬空間,在虛擬空間中人展開的交往也就是網絡虛擬交往。虛擬交往與現(xiàn)實交往有明顯的差異,虛擬交往主要是通過人特有的文字符號所進行的交往行為。同時,虛擬交往與網絡交往的概念也有所不同,虛擬交往是人信息等模糊化了的基礎上進行的交往,其交往的目的有時與現(xiàn)實目的不相一致。 虛擬交往打破了傳統(tǒng)交往條件: 交往主體身體存在限制和受到年齡、外貌等客觀條件的影響,這些影響因素對虛擬網絡交往不起重要作用, 同時,主體自身的社會地位對虛擬交往的影響基本屬于無的狀態(tài)。由此可見,虛擬網絡交往與現(xiàn)實交往相比起來,更加平等、更加自由。
二、青年形成的自我認同的力量、自我認同的基礎條件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時代的發(fā)展,在網絡虛擬交往的環(huán)境下,由于網絡的虛擬化、碎片化等特點,青年的自我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發(fā)生了變遷,因此,青年的自我認同不僅取決于青年自身個體的利益需求和表達,而且取決于整體社會條件。
(一)青年產生自我認同的力量發(fā)生了改變
青年產生認同的力量是指在自我認同構建的歷程中的諸多影響因素,如自身的身份、在社會中所處的地位等,在虛擬網絡交往中,青年自我認同的力量發(fā)生著變化。
1. 青年自身的身份被“藏”起來。在現(xiàn)實在社會中,身份是青年形成自我認同的至關重要的力量。身份是至人類社會以來最基礎的要素,有了各自的身份以及其相對應的行為規(guī)定,社會才能有條有序,形成良性的青年自我認同的結構體系。青年所處的社會關系、扮演的社會角色、所屬的社會群體、參與的社會組織都是通過青年自身的認同而表現(xiàn)出來的。青年的自我認同是通過在社會成員之間的互動,利用彼此的身份識別、定位、判斷來實現(xiàn)的,所以說青年自身的身份在一定程度上對青年彼此之間的人際交往的關系的范圍和深度都有影響。而在虛擬網絡交往的世界中,青年之間的交往都是看不見現(xiàn)實社會中真實的形象、性別、地位等身份,青年自身的身份被“藏”了起來、身份在虛擬網絡交往情景中的互動被掩蓋起來、被解除了。因此,青年在虛擬網絡交往中可能會為了更方便的交往互動的需要,而改變自身的身份、包裝 ,使交流的信息都是真;同時沒有了身份的限制,青年可以在虛擬網絡世界下擴大交流的范圍,加深交流的深度。青年在虛擬網絡中擴大了現(xiàn)實世界的人際關系,通過虛擬網絡與他人交流互動、建立關系。在虛擬網絡交往中,青年的身份是被“隱藏”起來的,通過符號來交往,許多人的個人資料都是虛假的,因此,在虛擬網絡中青年的身份的確定、地位的判斷都是通過網絡的交往來判定的,而要從彼此間的語言方式來準確判斷出青年在現(xiàn)實社會中的地位是非常困難的。
2. 青年把握情景能力發(fā)生了變化。青年的自我認同的主體是個人,是具有一定思考能力的個人。虛擬網絡世界,青年自身的思考能力、判斷能力到得到充分的釋放和提升。在虛擬網絡世界力,青年所處的社會情景發(fā)生了變化,虛幻與現(xiàn)實相互交融,東方與西方文化相互碰撞,形成多樣化的思想,構成一個情景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梢姡嗄甑淖晕艺J同過程中面臨著諸多的考驗和選擇,多樣化的解釋更加提升了青年自身的思考和判斷意識。
(二)自我認同的基礎條件發(fā)生了變化
自我認同是根據自身經歷所進行的反思性思考的感悟。 自我認同根植于社會鏈接,他持續(xù)地收到他人反應的沖擊,由此可見,自我認同的基礎條件是社會集體及社會成員對自身的相一致度的高低。在新興的虛擬網絡世界里,青年是一股流動性強的群體,即面對一個非現(xiàn)實性不斷增強且風險日益增強的環(huán)境。就現(xiàn)實環(huán)境而言,青年的“社會性”降低,形成自我認同背后的身份地位等社會因素現(xiàn)場感缺乏,原有的自我認同的基礎條件發(fā)生了改變。
1. 青年自我認同的時空發(fā)生了改變。自我認同的主體以及其形成過程和結果都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形成的?,F(xiàn)實社會的自我認同的基礎條件是自我認同對自身的身份地位以及集體和他人對自身的評價等互動形成的,時間和空間是自我認同的兩個重要的條件。隨著虛擬網絡交往的不斷發(fā)展,青年形成自我認同的條件遇到了新的情景。在虛擬網絡世界中,自我認同的時間和空間條件發(fā)生了變化,與自我反思和他人評價等依靠的社會關系發(fā)生了斷裂??梢?,虛擬網絡世界中,青年的自我認同突破了傳統(tǒng)空間的意義,即時間不再突出,而過去記憶的時間以及卻變得重要起來。
2. 青年自我認同的情景條件發(fā)生了變遷。虛擬網絡世界的自我認同的構建需要一定的情景條件?,F(xiàn)實社會的認同構建的情景條件是來自歷史、地理、自身的反思和與他人的交往等。由于青年的文化背景的不同、社會地位不等,他們對于情景的定義也出現(xiàn)差異??梢?,認同來源于青年對于情景的定義和自身反思經驗的積累。而虛擬網絡的認同是一種多樣化的認同角質重合在一起的,既包括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又包括虛擬網絡世界中的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
三、青年虛擬與現(xiàn)實的自我相背離、青年自我與社會關系相分離
在一個流動性、充滿模糊性的社會,在虛擬網絡世界中,社會制度不斷滲透,不同的利益群體之間形成巨大的差異性。因此,在虛擬網絡世界,青年的自我認同面臨危機,主要表現(xiàn)在:青年虛擬與現(xiàn)實的自我相背離、青年自我與社會關系相分離。虛擬網絡世界青年的自我認同是一個多樣化的認同,即虛擬自我和現(xiàn)實自我的認同、虛擬社會和現(xiàn)實社會的認同。由于認同的標準各有不同,青年的認同出現(xiàn)了交錯碰撞,青年自我認同出現(xiàn)了危機。
(一)青年虛擬與現(xiàn)實中的自我相背離
在網絡虛擬環(huán)境中,青年感受到全新的體驗,其中最重要的特點是:青年對經驗世界和現(xiàn)實世界的認知和體驗的程度淡化了。青年在虛擬網絡交往中,通常進行的是符號之間的互動,利用符號使青年在虛擬網絡交往之中的過程中充滿巨大的想象空間,青年通過符號的理解編制對與之交往者的認識。同時,在這個符號編制的過程中加入了諸多青年自己的主觀看法,從而滿足自身在精神上極大的滿足,這個過程是一種自我精神慰藉,與精神慰藉不同,它是在以互聯(lián)網為媒介,在虛擬網絡交往中的過程中開展。
如果青年長期生活在虛擬之中,很可能會形成虛擬自我。目前我們不能準確的定義虛擬自我,但是它卻明顯的影響青年。青年始終是現(xiàn)實的人,一切美好的虛擬生活都要回歸于現(xiàn)實交往和互動中,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矛盾——線上和線下網盾。在虛擬網絡世界中,青年可以用網絡富豪編制與現(xiàn)實自我相反的交往,達到一個自己想要成為的自我狀態(tài);走出虛擬網絡交往的世界,青年不得不脫下面具,應對各種各樣現(xiàn)實生活和現(xiàn)實互動的矛盾。假設,線上和線下用一個角色轉化來看的話,一旦在虛擬網絡交往的世界中形成虛擬自我,這個虛擬自我就會與現(xiàn)實自我相互排斥,就像心理學所說的人格分裂。所以,我們可以知道:虛擬網絡交往中的虛擬性是導致雙重人格或者多重人格形成的催化劑。
(二)青年虛擬自我與社會關系相分離
現(xiàn)實社會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綜合,社會關系聯(lián)系著自己與他人,自我不僅僅存在于各種社會關系之中,而且通過社會關系來認識自己,從而形成自我認同。馬克思增說人熊最開始的實現(xiàn)是通過別人來反應和認識自己,可見,他人的評價是自我認知的鏡子,沒有他人評價就不可能正確地認識自我。同時,自我與他人交往的過程可以形成一定的社會關系,而這種社會關系是自我能力提升的表現(xiàn)。個人在這個過程中的自我認同感就會不斷的增強。所以說,如果一個人在虛擬網絡交往過程中,青年與現(xiàn)實的社會關系想斷裂,那么必然會引發(fā)青年自我認同的危機。
四、青年自我認同的危機應對
面對新情景、新環(huán)境,由于青年對信息辨別能力和篩選能力比較差,青年會在虛擬網絡環(huán)境下出現(xiàn)青年自我認同的危機。因而,青年的自我認同的構建必須進行自我認同標準的確定,提升對虛擬網絡世界的適應能力。
(一)確定青年自我認同的標準
虛擬網絡交往中的青年自我認同標準的確定的目標指向應當是:以顯示自我認同、他人認同、集體認同、社會認同、主流社會價值形態(tài)認同為中心,努力成為現(xiàn)實中“四有”青年,努力成為虛擬網絡交往中有素質的網民,遵守各項國家制定的網絡法律法規(guī)。
(二)引導青年樹立正確的認識網絡的觀念
正確的認識網絡,是青年在虛擬網絡交往過程中重要的基礎性工作。虛擬網絡交往是一把雙刃劍。第一、要清楚認識虛擬網絡交往與現(xiàn)實社會關系。首先,虛擬網絡交往是現(xiàn)實社會交往的展開和衍生,在虛擬網絡情境下出現(xiàn)的問題反映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其次,虛擬網絡交往是一面放大鏡,他講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的問題在網絡交往過程中夸大其詞;再次,細膩網絡交往也是一面盆中水,通過各種先進網絡技術對真實信息進行加工,把真實美化扭曲。第二、要正確認識虛擬網絡交往是一種新的社會情景。虛擬自我認同是現(xiàn)實自我認同的反應,虛擬自我都能在現(xiàn)實自我中找到本源。不同的社會經驗、知識積累和現(xiàn)實中具體生活情境的不同,導致青年自我認同不同。
(三)積極正確利用虛擬網絡交往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第一、合理安排使用網絡的時間。青年的認知隨著網絡的使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對虛擬網絡交往使用的時間越少,青年網民對它的認識就越低,從而不能正確的處理虛擬網絡交往與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的交往,導致在虛擬網絡交往中無法對自我地位進行定位,而虛擬網絡交往的時間越長,就對它的認識越加深入。第二、遵守政府制定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虛擬網絡交往空間的良性流動發(fā)展,對一些規(guī)章制度的需要必須的,青年在王柳過程中的李艷評論等就需要遵守網絡規(guī)則,又不能違背倫理道德。
參考文獻:
[1]安東呢·吉登斯.現(xiàn)代性與自我認同[M].生活·讀書·性質三聯(lián)書店,1998.
[2]赫伯特·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發(fā)達工業(yè)社會意識形態(tài)研究[M].重慶出版社,1988.
[3]郭玉錦,王歡.網絡社會學(第二版)[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4]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63.
[5]王慧.大學生自我認同危機和自我認同構建[J].教育評論,2017(04).
[6]林志凱.自我認同與青年教育研究[J].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4).
[7]劉朝霞.自我認同的建構:青年“日翻圈”文化研究[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6(03).
[8]李慶華,張晗.移動互聯(lián)網視閾下青年學生自我認同教育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01).
[9]呂夢醒,劉魁.自媒體時代大學生自我認同困境與化解[J].當代青年研究,2015(03).
(作者單位:貴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