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雙平 范嘉琪
關鍵詞: 良心道德;手機依賴;干預
基金項目:2017年度江西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基于道德良心干預的大學生手機依賴的幫控研究》(JC17212);江西省社科基金項目“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教育思想研究”(17KS15)
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科技的不斷發(fā)展,移動手機因為其智能化、網(wǎng)絡化、多元化、及時性走進了千家萬戶給我們學習及生活帶來很大方便和樂趣的同時,也給我們生活造成很大消極影響。特別在大學生中,課堂、寢室、食堂、路上,聚會上隨處可見的低頭族,整天手機不離手,過度使用手機,把大量的時間都投入在手機中,嚴重干擾了正常的學習生活時間,影響了大學生身心健康。這就導致一種新的現(xiàn)象手機依賴癥的產(chǎn)生。這個問題也引起了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關注,大學生中存在手機依賴問題的學生比例也在逐年升高,手機依賴對大學生的消極影響也越來越明顯。
國內學者師建國[1] 認為手機依賴癥又稱手機依賴綜合癥、手機綜合癥、手機焦慮癥、手機癮等,是指個體因為使用手機行為失控,導致其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明顯受損的癡迷狀態(tài)。周博[2]將手機依賴定義為個體過度地依賴手機而無法自拔,在心理、生理上產(chǎn)生不適應同時影響正常的工作、學習、生活。在百度百科上手機依賴癥的解釋是一種由于對手機過分依賴而形成的現(xiàn)代心理疾病。
手機依賴者核心特征是使用手機行為失控、自控力和意志力薄弱,無法控制自主的控制使用手機的沖動。手機使用失控,跟內外部因素有關,外因主要指手機本身功能強大,具備上網(wǎng)、閱讀、音樂、照相、通訊、游戲、購物等功能,還有手機使用的便捷性和及時性等全方面滿足人們的需求,能夠隨時隨地與人進行交流,為大家?guī)矸奖愕耐瑫r增加了使用的時間和機會。對大學生而言,造成手機依賴的更重要的是個人內部因素,大學生目標的缺失,個人動力不足,及對自己人生欠缺負責感,在課堂、在寢室等場所沉迷于手機世界寄情于手機;對待父母欠缺感恩孝敬心,在學校讀書花費父母的血汗錢來讀書也不珍惜學習的機會,把大量的時間貢獻給手機;對社會欠缺責任感、對于網(wǎng)上信息一味盲從無分辨真假是非的能力;在大學考試時、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是企圖通過手機舞弊缺失誠信。大學生手機依賴表層心理是自身缺乏良好的自制能力與自我控制能力,深層心理是與大學生個人相關的責任心、羞恥心、感恩心、是非心,誠信心的缺失密切相關,而這些均是良心包含的重要內容[3] 。
目前良心道德與手機依賴的相關研究大都是在思辨層面,戴晉[4] 認為解決大學生手機使用道德缺失的問題迫在眉睫。韓翼祥[5] 認為網(wǎng)絡道德建設要培養(yǎng)大學生的道德自律。強化大學生作為道德主體的自我意識,提高大學生的網(wǎng)絡道德認知。通過對網(wǎng)絡道德情感的培養(yǎng)使之將認知轉化為行為,并在反復的實踐過程中堅定意志,最終形成自律習慣。根據(jù)科爾伯格道德理論道德自律的最高階段是良心定向的境界。吳奕曉[6] 認為大學生過分依賴手機卻引發(fā)一系列失德問題,比如手機作弊缺失誠信等,高校應加強社會公德教育,進行德育引導,大學生應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合理的使用手機。代大成[7] 更細一步從網(wǎng)絡道德恥感培育角度提出有針對性的恥感培育的方法和途徑,希望能培養(yǎng)大學生網(wǎng)絡恥感、促進他們的道德發(fā)展,最終幫助大學生合理使用網(wǎng)絡??梢?,道德良心與手機依賴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理論及研究基礎,但是從良心道德角度具體操作性的實證研究還有待探索研究!
田克儉[8]認為良心是個人對自己應盡的社會義務和社會責任的主觀認同,是個人的自我意識在道德方面的表現(xiàn),是個人以自律準則的形式積淀下來的道德判斷力和自制力。康德認為一個人行為除了受法律規(guī)則的約束之外,最高道約束就是還要受到頭頂?shù)男强蘸蛢刃牡牡赖路▌t。在手機依賴這個目前沒有法律約束的情況下,需要靠我們自身的良心道德來約束。良心對一個人的行為具有調控力?;诖?,本文嘗試從燕良軾團隊所研究的良心所包含的幾個維度—感恩心教育、責任心教育、羞恥心教育、是非心教育來對大學生手機依賴進行干預的理論探索研究[9] 。讓大學生從自身良心道德層面真正約束自己,合理的有效的使用手機。
1、良心維度之感恩心教育與手機依賴的干預
感恩教育對大學生手機依賴的干預,主要是通過引導大學生樹立感恩意識、建立感恩價值觀、鼓勵實施感恩行為這三種形式完成的?!暗嗡鳟斢咳鄨蟆?,在大學生日常思想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中滲透感恩心教育,喚起學生時常記得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和生育之恩,讓學生寫感恩信給父母,每周至少打兩次電話回家報告自己在學校認真讀書,寫感恩日記。懷有感恩心孝敬心的大學生,上課不會一直玩手機,依賴手機,因為當一個懷有感恩之心的人,他總想著報答他人,相信他是積極的,能約束自己的行為。
2、良心維度之責任心教育與大學生手機依賴的干預
責任心是指對自己、對家庭、對在社會中所享有的權利與應盡的義務的態(tài)度的總和。一個有責任心的人,是知道約束自己的言行的,同時也會為自己的言行負責。青少年的責任心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后天培養(yǎng)的,如果說一個人缺乏自律,那么從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理解為缺乏責任心。在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中培養(yǎng)大學生責任感及對自己未來人生擔當感,幫助學生制定好大學生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讓大學生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危機和要完成的使命,當學生有事做、有目標感,有對未來的責任感的大學生會逐步控制自己使用手機,合理使用手機。
3、良心維度之羞恥心教育與大學生手機依賴的干預
羞恥心是良心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朱熹說:人須知恥,方能改過。知恥就是良心。羞恥心是任何時代人們道德建設、法制建設的心理基礎。德國哲學家康德認為“恥”直接與人自身理性認識下的“道德自律”有關。當一個人具有了正確的理性認知,就會由于外在的表現(xiàn)行為上的缺點而出現(xiàn)羞恥感。大學生手機依賴過度者經(jīng)常把手機帶在身邊,完成作業(yè)毫無羞恥心的復制粘貼盜用他人的勞動成果,一心想依賴手機來完成任務。在日常的思政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多用與大學生生活相關事例來引導大學生知恥,并意識到自己需要加強的地方,從而做到自覺自律正確合理使用手機,發(fā)揮羞恥心的自律自我行為矯正功能幫助大學生合理使用手機。
4、良心之是非心教育對大學生手機依賴干預
孟子曰: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是人們普遍存在的一種對事物是非曲直對錯的認識,在大學生手機使用過程中,有些大學生一心迷戀手機,迷戀手機中的信息,分不清信息的是非真假,所以導致了“魏則西事件”的慘劇。有些手機依賴的大學生非常信服網(wǎng)上提供的信息,盲目信從,固然手機能給我們隨時隨地查閱些信息,但是有些信息是不真實、虛假的,或是謠言。而很多大學生分不清信息真實與虛假,故進行是非心教育,正確認識手機及手機中的信息,正確使用手機。通過課堂討論會或者辯論會的形式來辯論手機使用的利與弊,通過辨析或者討論讓問題更明確,也讓學生正確的看待手機,促進是非心的培養(yǎng)。還可以通過榜樣作用,角色扮演加強大學生辨別是非能力,特別是手機的利與弊,是與非,讓大學生合理正確使用手機。
大學生生手機依賴者核心特征是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而良心作為我們每個人“公正的旁觀者”,對我們的行為有重要的審查作用,監(jiān)督作用和評價作用和調控作用。所以可以通過教育喚起每個人良心道德來監(jiān)控管理約束大學生合理使用手機。未來可以圍繞著這些理論及實際干預設想進行相關實證研究為更好的干預大學生手機依賴奠定實證基礎。
主要參考文獻
[1] 師建國.手機依賴綜合癥[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2009,19(2), 138-139.
[2] 周博.大學生手機依賴幫控對策的研究及策略[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5 (10) :65-66.
[3] 邱小艷,燕良軾.青少年良心問卷編制及信效度檢驗[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16, 24(2).240-244.
[4] 戴晉.大學生手機使用道德研究 [D].南京林業(yè)大學.2010;2.
[5] 韓翼祥,李明.何崇贊大學生網(wǎng)絡道德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分析——以浙江省大學生為例[J].東北財經(jīng)大學學報.2014,04:94-96.
[6] 吳奕曉.大學生手機依賴所引發(fā)的倫理思考[J].天中學刊.2016第3期1-3.
[7] 代大成.當代大學生網(wǎng)絡道德恥感培育研究武[D].漢紡織大學.2016;3.
[8 田克儉.良心在道德行為中的作用及良心的形成[J].道德與文明.2004,(01):29-31.
[9] 邱小艷.青少年的良心發(fā)展及團體干預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7;46-51.
作者簡介:
晏雙平( 1984—) ,女,江西高安人,碩士,講師, 研究方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范嘉琪,(1997-)女,漢族,宜春市人才交流中心無職稱,本科,研究方向:經(jīng)濟與金融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