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紅霞 李正根
[關鍵詞] 薩提亞模式;家庭教養(yǎng);親子溝通
薩提亞模式是由美國的家庭治療先驅(qū)弗吉尼亞·薩提亞所創(chuàng)立的一種家庭心理治療模式。薩提亞在工作中發(fā)現(xiàn)孩子所呈現(xiàn)出來的問題與其家庭系統(tǒng)密切相關,因此她嘗試從家庭系統(tǒng)的角度,通過家庭成員的情感體驗和身心互動來幫助求助者。薩提亞模式重視人的獨特價值,相信人的內(nèi)在資源,基于其對人性的充分尊重和接納,薩提亞模式被認為具有鮮明的人本主義色彩。筆者認為薩提亞模式不僅可以有效地用于心理治療領域,其理論對現(xiàn)代父母的家庭教養(yǎng)也具有深刻的啟發(fā)意義。約翰﹒貝曼認為,薩提亞模式的治療干預領域主要聚焦在三個系統(tǒng)即人際互動系統(tǒng)、個人內(nèi)在系統(tǒng)以及原生家庭系統(tǒng)[1]。因此,本文就從薩提亞模式的這三個系統(tǒng)的理論和技術出發(fā),探索薩提亞模式所蘊含的思想和理念對現(xiàn)代家庭教養(yǎng)和親子溝通的啟示作用。
薩提亞與眾多家庭進行工作后發(fā)現(xiàn),每個家庭成員為了更好地在家庭中生存,會發(fā)展出自己的求生存模式,即溝通姿態(tài)。每一種溝通姿態(tài)涉及到關注自我、關注他人和關注情境三個方面(如圖1),不同的溝通姿態(tài)在這三個方面的側(cè)重點不同,為此她總結出四種典型的溝通姿態(tài):指責型、討好型、超理智型、打岔型,并用身體的姿態(tài)形象地呈現(xiàn)出來[2]。
圖1 薩提亞的溝通模型
指責型的人在溝通中過分關注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以及情境問題的解決,而忽略別人的需求和感受,認為都是別人的錯,自己沒有問題,因此在行為上會出現(xiàn)責罵、批評、獨裁和控制等。討好型的人在溝通中過分關注別人的需求和感受以及情境問題的解決,而忽略了自己的需求和感受,認為都是自己的錯,自己不重要,因此,在行為上常會道歉、懇求、取悅他人和讓步等。超理智型的人忽視了自己和他人的需求和感受,過分注重理性,重視規(guī)則,只關注情境問題的解決。打岔型的人既不關注自己和他人的內(nèi)在需求和情感,也不關注情境問題的解決,常表現(xiàn)為一種逃避狀態(tài)。薩提亞認為,這四種溝通姿態(tài)雖然都不夠健康,但卻是個體為了在原生家庭中生存下來而采用的應對方式。比如面對一個指責型的父母,孩子只好采用討好的姿態(tài)才能在家庭中生存下來,面對一個只講理不講情的超理智的父母,孩子只好采用逃避的打岔型姿態(tài)。可見,父母不良的溝通姿態(tài),可能會導致孩子也形成不良的溝通姿態(tài),父母健康的溝通姿態(tài)才能讓孩子形成健康的溝通姿態(tài)。薩提亞把健康的溝通姿態(tài)稱為一致性的溝通姿態(tài)。
一致性溝通會同時關注到自我的需求和感受、他人的需求和感受,還能關注情境即解決問題。因此,一致性溝通姿態(tài)是承認自己所有的情感,能很好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顧及他人的感受,且考慮到情境。在親子互動中,父母可以嘗試采用一致性溝通方式達到良好的溝通效果。如周末媽媽需要在家完成一些工作,但是5歲的孩子希望媽媽陪他玩。媽媽采用薩提亞一致性溝通方式可以這樣跟孩子表達:“因為媽媽平時要上班,所以周末你希望媽媽能多陪你玩(關注孩子的需求和感受),媽媽也很想陪你玩,可是媽媽現(xiàn)在有個任務需要馬上完成,媽媽有些焦急(關注自己的需求和感受),這個工作大概需要半小時就能完成了,你先自己玩或跟爸爸玩一會兒,半個小時后媽媽就來陪你玩,可以嗎?(關注情境即解決問題)”。再如,孩子上學回來一直看電視,不完成作業(yè),父母可以這樣跟孩子做一致性溝通:“你回到家看了很久的電視了,我知道這個動畫片一定很有趣,對你很有吸引力,你很想繼續(xù)看(關注孩子的需求和感受),可是爸爸媽媽擔心你一直看電視的話,你的作業(yè)今晚就完成不了了,另外我們還很擔心長時間看電視會傷害你的眼睛(關注父母的需求和感受),所以你可不可以先去做作業(yè),等作業(yè)完成了,如果還早的話再看電視,這樣好嗎?(關注情境)”通過這樣的溝通方式,孩子會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同時也了解了父母的想法和感受,同時還提出了可參考的建議,相比責罵孩子的方式,這種一致性溝通方式會達到更好的溝通效果。
薩提亞用冰山的隱喻來說明一個人的內(nèi)在系統(tǒng)。她認為,每個人的內(nèi)在都是一座“冰山”,當一個人表現(xiàn)出某個外顯的行為時,他的內(nèi)在會發(fā)生一系列的看不見的變化?!氨健钡母鱾€組成部分從上到下依次為:(1)行為;(2)應對;(3)感受;(4)觀點;(5)期待;(6)渴望;(7)自我[3]。(如圖2)
圖2 ?薩提亞的冰山的隱喻
行為即別人看到、聽到等較易了解到的部分。水平線的位置為一個人的應對姿態(tài)即溝通姿態(tài)(指責型、討好型、超理智型、打岔型),水平面以下的部分會影響一個人出現(xiàn)什么樣應對姿態(tài),這種應對姿態(tài)又通過外在的行為表現(xiàn)出來。感受即包含了一個人的各種情緒。觀點即各種想法和規(guī)條。期待包含了對自己,對他人或來自他人的各種期待。渴望是人類普遍共有的對被愛,被認可,被接納,被尊重的需要等。最底層的是自我,反映出一個人真正的生命狀態(tài)。因此要了解一個人,不能僅僅看冰山最上面的行為,而應該看看冰山的深處發(fā)生了什么。
父母常常關注孩子的行為層面,并依此去評價一個孩子,或針對孩子的行為層面進行教育。比如孩子哭鬧,大人就去禁止孩子的哭鬧行為,卻不問問孩子的情緒感受,孩子的觀點和期待。孩子跟人打架,大人就去責罵孩子的打架行為,也不關注孩子為什么打架,他的感受是什么,他的觀點和期待是什么。這樣的教育無法觸及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也無法真正了解和認識孩子。比如,對一個做作業(yè)拖拉的孩子,可以嘗試看看作業(yè)拖拉這個行為下面的各個部分是什么。也許這個孩子做作業(yè)拖拉是因為他不會做,或者因為平時做不好父母就會打罵。那么這個孩子作業(yè)拖拉的行為就是一種逃避行為,應對層面是一種打岔型的溝通姿態(tài)。孩子的感受是害怕和畏懼,孩子的觀點是作業(yè)太多太難了,做不好會受到父母的打罵,所以寧愿拖拉著不愿意做,孩子的期待是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孩子的渴望是希望被接納和被愛,從而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內(nèi)在深處的自我是一個追求自我價值感和歸屬感的人。當父母能看到孩子冰山下面的部分時,也許能對自身的態(tài)度和行為有更多反思,對孩子有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因此,作為父母在觀察到孩子的一些外在言語和行為時,可以嘗試從冰山的各個層面去解讀孩子的行為。父母可以通過冰山的對話,去了解孩子的內(nèi)在世界,比如,當孩子出現(xiàn)不良的行為時,可以問問:你的感受是什么?你的想法如何?你希望自己或希望他人怎樣對你?你渴望得到什么?我能為你做些什么?
薩提亞非常重視原生家庭對個人成長的影響,并發(fā)展出相應的家庭重塑工具[4]。家譜圖就是薩提亞治療模式中非常重要的一種工具,要求來訪者畫出家庭成員的組織結構,寫出祖輩、父輩和自己及兄弟姐妹等所有家庭成員的姓名、出生日期、現(xiàn)在的年齡或去世的年齡、職業(yè)、教育背景、溝通姿態(tài)、優(yōu)點和缺點等,在此基礎上,還要繪制出每兩個家庭成員間的關系,如粗線表示糾結,波浪線表示沖突或敵對,虛線表示疏離等。通過制作和解讀原生家譜圖,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看到原生家庭對我們的重要影響,更清晰地看到家庭模式的傳承性。在家譜圖等技術的基礎上,薩提亞還利用家庭雕塑的技術,把原生家庭用很直觀的形象雕塑出來,從而讓我們看到每個家庭成員在家庭中的溝通姿態(tài)、位置并通過不斷問話去體驗每個家庭成員在這個家庭系統(tǒng)中的內(nèi)心體驗和感受,找回個體的內(nèi)在資源和能力,從而與父母建立健康的關系。
家庭教養(yǎng)中最關鍵也是最難的問題往往不是孩子本身,而是父母的自我成長。薩提亞的原生家庭系統(tǒng)的理念和技術對父母的自我覺察與反思以及自我成長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讓父母清晰地了解到自己是如何由家庭塑造而來,也更能意識到自己現(xiàn)在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從而去嘗試改變自己的一些教養(yǎng)態(tài)度和教養(yǎng)方式。自我成長的過程就是自我價值感提高的過程。自我價值是個人力量的源泉,當自我感覺良好、自我欣賞時,就極有可能以一種高貴、真誠、勇敢的姿態(tài),充滿活力和愛心地來應對生活[2]。因此,一個高自我價值感的父母不會強求孩子去實現(xiàn)父母的愿望,不會要求孩子必須考第一名來證明自己是好父母,一個高自我價值感的父母才能營造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進而形成和諧的親子關系。
IMG_256點擊并拖拽以移動
圖3 薩提亞的自我環(huán)
如何才能做一個高自我價值感的人,為此薩提亞提出了自我的曼陀羅即自我環(huán)(如圖3),她認為一個人只有從身體、感覺、靈性、互動、情境、營養(yǎng)、智力和情緒等8個方面照顧好自己才能提升自我價值感。因此,作為父母首先應該照顧好自己,而不是把所有的精力和時間都花在孩子身上,只有關照好自己的身心健康,有良好的社會互動,接納和照顧自己的情緒,父母才能充滿正能量,也才能有高質(zhì)量的家庭教養(yǎng)和親子溝通。
參考文獻
[1]約翰﹒貝曼. 薩提亞模式的昨天和今天[J]. 社會心理科學,2014,29(6):17-23.
[2]維吉尼亞﹒薩提亞著,易春麗,葉冬梅等譯. 新家庭如何塑造人[M].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6.
[3]約翰﹒貝曼編著, 邢雨竹譯.當我遇見一個人——維吉尼亞﹒薩提亞演講集[M].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6.
[4]維吉尼亞﹒薩提亞, 約翰﹒貝曼, 簡﹒格伯, 瑪利亞﹒葛莫莉著, 聶晶譯.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M].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7.
作者簡介:梁紅霞(1979.12-),女,漢族,廣西資源人,研究生,碩士,講師,應用心理學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發(fā)展與教育心理、心理咨詢、心理健康教育。
李正根(1985.6-),男,漢族,江西萬載人,研究生,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應用心理學、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