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柳宗
摘? 要:在當前的教學之中,因為外國文化藝術(shù)的引進,導致不少傳統(tǒng)的民族文化在教育領(lǐng)域遭遇了“冷落”。對于傳統(tǒng)民族文化或者是民間文化藝術(shù),因為其傳承方式方面過于保守,導致它們即將面臨失傳的危險,“壯族三聲部民歌”便是其中之一。為了使此種民歌形式得到有效的傳承,可以將其有效的引入進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
關(guān)鍵詞:壯族三聲部民歌? 小學音樂? 引入策略
中華民族山河壯麗,此情此景能夠養(yǎng)育出不同性格的民眾,而不同的民族中能夠孕育出不同的地方文化,這樣一些文化中寄托著民族的情感以及理想,“壯族三生部民歌”便是其中一種。這樣一種民歌形式,因為內(nèi)容豐富以及具有多種形式的緣故,使得民族音樂文化資源得到擴展,將其引入進小學音樂課堂中,能夠?qū)σ魳氛n堂注入新的活力。此外,將此種民歌形式引入進小學音樂課堂中,不僅可以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以激發(fā),還能夠使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遺產(chǎn)的獨特魅力加以領(lǐng)略,從而使得學生能夠在此種氛圍的熏陶下,自覺樹立起保護民族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意識,如此一來,不僅可以使音樂教學有效性得到提升,還能使得此種民歌形式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fā)展。
一、將“壯族三聲部民歌”引入小學音樂教學價值
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引入“壯族三聲部民歌”,有著這幾方面的價值。其一,便是可以對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fā)展產(chǎn)生促進作用。將此種民歌形式引入進音樂課堂,能夠使師生作為哦主題參與進來的過程中,使師生都能夠?qū)Υ朔N文化的魅力進行感受,進而認識其價值。其二,能夠?qū)Φ胤揭魳氛n程資源進行豐富,進而使得此種資源能夠在開發(fā)與利用的過程中得到師生的關(guān)注。進而使得學生能夠在教學活動之中,通過親自實踐的方式,來使得它們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使自身的藝術(shù)素養(yǎng)以及民族自豪感得到提升。其三,能夠使學生的民族情結(jié)得到有效的培養(yǎng),進而使得學生對于民族音樂的認識得到提高。民族的集體智慧結(jié)晶會以一種文化形式表現(xiàn)出來,而“三聲部民歌”便是壯族的文化結(jié)晶,將其引入進音樂課堂之中,能夠使學生對這個民族的文化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從而使得學生能夠在學習中形成保護民族文化的意識。
二、將“壯族三聲部民歌”引入小學音樂滲透策略
1.需注重音樂教學理念的更新
要使“壯族三聲部民歌”能夠在小學音樂課堂中得到有效的應用,教師就需要對自身的教學理念進行更新。對于課堂教學來說,其重要的支撐便是教學理念,開展音樂教育的目的不僅是為了使學生的音樂知識以及音樂技能得到培養(yǎng)與提升,更是為了使學生的藝術(shù)素養(yǎng)、審美能力等綜合素養(yǎng)得到有效的培養(yǎng),進而使得學生能夠自覺承擔起傳承文化、發(fā)展文化的責任。在小學音樂課堂融入“壯族三聲部民歌”,需要教師能夠更新教學觀念采用更加合理的方式。
例如,以“我愛家鄉(xiāng),我愛祖國”這個課時的教學內(nèi)容為例。在教學這個課時的內(nèi)容的時候,主要的目的是“使學生能夠在音樂學習中強化自身熱愛祖國的情感”,為了使學生能夠“被激發(fā)出熱愛祖國之情”,教師需要采用更為靈活的方式來進行民歌融合。對于小學生而言,只有采用更加趣味性的方式,才能夠?qū)⑺麄兊膶W習興趣激發(fā)出來。雖然“壯族三聲部民歌”本身便是一種新鮮的事物,但是如果將其套用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之中,照樣會使學生提不起學習興趣。由此,教師可以采用這樣的方式來進行融合。比如說,開展班級性的“民族音樂知識競賽”活動。對于小學音樂教師來說,他們教學的往往不止一個班級,所以教師可以進行集體性的教學,讓學生能夠“在與別的班級的競賽中對壯族三聲部民歌有更深的認識”,使學生能夠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將自己主體性作用充分的發(fā)揮出來,使他們能夠在參與過程中對“壯族三聲部民歌”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從而使得它們能夠在此基礎(chǔ)上對其產(chǎn)生興趣,并且搜集更多的相關(guān)資料,認識到此種民歌學習的重要性。通過這樣的方式,來使得“壯族三聲部民歌”可以在小學音樂課堂得到更好的融合。
2.注重音樂課內(nèi)外教學相結(jié)合
教師將“壯族三聲部民歌”引入進課堂教學中,為了使其應用得更加高效,教師需要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更為科學、合理的設計,需要先對學生的思維特點進行分析,從而使得教師能夠?qū)W生的知識結(jié)構(gòu)、接受能力等有更為清晰的認識。這樣一來,便可以選擇更加合理的融合方式。比如說,教師在教學“苗家兒童慶豐收”這個課時的內(nèi)容時,主要的目的是“使學生在學習中對苗族兒童的風格特點加以感受,進而使得他們能夠?qū)ζ渲械囊魳非榫w有所感受”,其中需要教師注意的地方便是“苗族音樂特點”,為了使學生能夠?qū)@一難點進行掌握,教師可以引入新鮮的事物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引入“壯族三聲部民歌”。在正式教學之前,教師可以先對“壯族”的風土人情、文化習俗以及地理環(huán)境進行仔細的介紹,從個人使得學生能夠在此基礎(chǔ)上對此種民歌的藝術(shù)特征以及演唱風格有更深的認識。其次,便是可以通過對比教學,使學生對此種民歌音樂文化知識有更深的理解與掌握。
除了要將其引入進課堂教學中,還需要將其滲透進課外的音樂活動之中。比如說,教師可以以“多樣化的民族文化”為主題,來開展一次民歌演唱會。然后,教師可以將“壯族三聲部民歌”的資料提供給學生,讓學生練習,并且挑選其中唱的比較好的學生來作為一個班級的領(lǐng)唱。讓他們能夠教會其他的學生,進而使得班級的學生都可以參與進來。然后讓學生借助現(xiàn)代化設備,在家長的幫助下去網(wǎng)絡上搜集與“壯族三聲部”相關(guān)的更多的音樂資料,通過這樣的方式,來使學生能夠?qū)σ魳分R與社會之間的聯(lián)系有更深的認識,從而使得學生能夠?qū)Υ朔N民歌形式更加感興趣。
結(jié)語
總的來說,將“壯族三聲部民歌”引入進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能夠?qū)ΜF(xiàn)在小學音樂課程資源不足的情況進行彌補,使得音樂課程額教學內(nèi)容得到完善,在經(jīng)過這樣的教學之后,不僅可以使學生對“壯族”民族文化有更深的認識,還能夠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覺樹立起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的意識。
參考文獻
[1]饒榮.原生態(tài)民歌走進中小學音樂課堂的思考[J].教學與管理, 2016,(21):147-148.
[2]陳海霞.論馬山壯族三聲部民歌的傳承與發(fā)展——以傳播學為視野[J].文山學院學報, 2016,23(3):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