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張靖宜 張振霞 孫琳 郭玉虹 邵兵 趙帥 孫燕
神經(jīng)內(nèi)分泌腫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NEN)是一組起源于肽能神經(jīng)元和神經(jīng)內(nèi)分泌細胞的異質(zhì)性腫瘤,以消化系統(tǒng)最多見。消化系統(tǒng)腫瘤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分類(2010年版)對消化系統(tǒng)NEN進行了新分類,但在實踐中遇到了一些新問題。胃NEN在消化系統(tǒng)NEN中所占的比例及其臨床病理特征在國內(nèi)外患者中存在差異。另外,不同部位的NEN具有不同的特點,而目前國內(nèi)單獨研究胃NEN的報道較少。因此,本研究收集并復核了117例胃NEN的臨床病理資料和隨訪數(shù)據(jù),依據(jù)WHO分類進行細致分析,旨在探討中國胃NEN患者的臨床病理特征及其與復發(fā)生存相關的因素。
回顧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7年12月在天津醫(yī)科大學腫瘤醫(yī)院手術或胃鏡切除的胃NET病例,并收集患者的臨床病理及隨訪數(shù)據(jù)(隨訪時間從疾病確診之日截至2018年6月)。
1.2.1 診斷及分類 全部病例經(jīng)2位病理醫(yī)師復核,依據(jù)消化系統(tǒng)腫瘤WHO分類(2010年版)[1],將NEN分為神經(jīng)內(nèi)分泌瘤(neuroendocrine tumor,NET)G1、NET G2、神經(jīng)內(nèi)分泌癌(neuroendocrine carcinoma,NEC)和混合性腺神經(jīng)內(nèi)分泌癌(mixed adenoneuroendocrine carcinoma,MANEC)。
1.2.2 免疫組織化學法 每例腫瘤組織經(jīng)福爾馬林固定和石蠟包埋,均進行突觸素(synaptophysin,Syn)、嗜鉻素A(chromogranin A,CgA)、Ki-67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當Syn或CgA表達不佳時,加染CD56;并根據(jù)鑒別診斷的需要,補充其他相應指標的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所有石蠟標本制成4 μm切片后常規(guī)脫蠟,枸櫞酸鈉抗原修復,加入3%過氧化氫封閉10 min,按照說明書常規(guī)進行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檢測。
應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使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組間比較使用Pearsonχ2檢驗或連續(xù)校正法或Fisher確切概率法;單因素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多因素生存分析采用Cox回歸。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jīng)2位病理醫(yī)師復核后,最終納入117例胃NEN,包括13例(11.1%)NET G1、6例(5.1%)NET G2、57例(48.7%)NEC和41例(35.1%)MANEC。全部病例的臨床病理特征見表1。
表1 117例胃NEN的WHO 2010分類及其臨床病理特征 n(%)
表1 117例胃NEN的WHO 2010分類及其臨床病理特征 n(%)(續(xù)表1)
全部病例的隨訪時間為1~87個月,平均32.3個月。截至隨訪結束,53 例(45.3%)復發(fā)或轉移;44 例(37.6%)死亡,均為腫瘤相關性死亡。無進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為1~86 個月,中位PFS為14.0個月。總體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為1~87 個月,中位OS 為24.0 個月。單因素生存分析顯示,WHO(2010年版)分類與胃NEN 的PFS(P=0.019,圖1A)和OS(P=0.010,圖1B)顯著相關。
圖1 117例胃NEN的WHO 2010版分類與患者生存的關系
19 例患者中經(jīng)免疫組織化學法證實,13 例為NET G1(圖2A~C,表1)。Syn、CgA 的陽性表達率分別為100%(13/13)和92.3%(12/13)。12例(92.3%)伴隨神經(jīng)內(nèi)分泌細胞線性增生、微結節(jié)性增生、腺瘤性增生、異型增生等NET前驅病變(圖2D~E)。7例經(jīng)胃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切除,6 例經(jīng)開腹手術切除,4 例進行淋巴結清掃。根據(jù)美國癌癥聯(lián)合委員會(AJCC)TNM 分期第8版標準[2],4例經(jīng)淋巴結清掃的病例中,1例為Ⅰ期、3例為Ⅱ期。1例胃體多發(fā)NET G1伴發(fā)胃體漿膜下極低危險度間質(zhì)瘤。截至隨訪結束,隨訪時間6~86個月,1例出現(xiàn)肝轉移,全部病例未死亡。
6 例被證實為NET G2(圖2F~H,表1)。Syn、CgA 的陽性表達率均為100%(6/6)。3 例(50.0%)伴隨NET 的前驅病變。5 例經(jīng)開腹手術切除,1 例經(jīng)腹腔鏡手術切除,4例行淋巴結清掃,其中2例均有淋巴結轉移(圖2I),同時行術后化療。4例經(jīng)淋巴結清掃的病例中2例為Ⅱ期、2例為Ⅲ期。截至隨訪結束,隨訪時間24~75個月,1例NET G2出現(xiàn)復發(fā),全部病例未死亡。
NET G1 和G2 在性別構成、確診年齡、原發(fā)腫物的數(shù)量、大小和部位、TNM分期、Syn和CgA表達水平等無顯著性差異(表1)。
57例胃NEC的臨床病理信息見表1。其中,大細胞型52 例(91.2%,圖3A~D),小細胞型5 例(8.8%,圖3E~H),小細胞型的Ki-67 指數(shù)更高(P=0.016)。Syn、CgA的陽性表達率分別為100%(57/57)和78.9%(45/57),但兩個指標均存在部分表達或弱表達(圖3B~C,F(xiàn)~G)。在57 例胃NEC 中,49 例(86.0%)分化較差,8 例(14.0%)分化較好,分化較差NEC 的Ki-67 指數(shù)更高(P<0.001);分化較好的病例中,6 例Ki-67≤55%,根據(jù)Milione 等[3]的報道,歸為高增殖活性NET G3(圖3I~L)。另外,有37 例(64.9%)和11 例(19.3%)分別可見脈管瘤栓和神經(jīng)侵犯。根據(jù)AJCC TNM分期第8版標準,37例(64.9%)有淋巴結轉移,5例(8.8%)、17 例(29.8%)、24 例(42.1%)、11 例(19.3%)分別為Ⅰ、Ⅱ、Ⅲ、Ⅳ期。
患者全部行手術切除,其中19例同時行腹腔熱灌注化療,3例Ⅳ期患者同時行肝轉移病灶切除。11例Ⅳ期患者中,4例行術前新輔助治療,全部病例均行術后輔助治療,以順鉑聯(lián)合依托泊苷方案(EP)為主。
隨訪時間為1~84個月。30例(52.6%)出現(xiàn)復發(fā)或轉移,轉移部位為肝、肺、腹腔、Virchow 淋巴結和骨,中位PFS 為12.0 個月。單因素生存分析顯示,腫物多發(fā)(P<0.001)、小細胞型(P=0.005)、發(fā)現(xiàn)遠處轉移(P<0.001)和診斷時為進展期(P<0.001)與較差的PFS 有關(圖4A~D),胃NEC 的分化程度(P=0.877)和Ki-67 指數(shù)(以55%為界值,P=0.647;以平均數(shù)68.8%為界值,P=0.829)與PFS 無相關。對單因素分析有意義的指標進行Cox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遠處轉移(P<0.001,HR=6.844,95%CI:2.898~16.160)是提示胃NEC PFS 較差的獨立預后因素。至隨訪結束,27 例(47.4%)死亡,中位OS 為20.0 個月。單因素生存分析顯示,腫物多發(fā)(P<0.001)、小細胞型(P=0.012)、發(fā)現(xiàn)遠處轉移(P<0.001)、診斷時為進展期(P=0.001)以及隨訪期間復發(fā)或轉移(P<0.001)與較差的OS 有關(圖4E~I),胃NEC 的分化程度(P=0.759)和Ki-67指數(shù)(以55%為界值,P=0.613;以平均數(shù)68.8%為界值,P=0.680)與OS 無相關。對單因素分析有意義的指標進行Cox回歸分析,隨訪期間復發(fā)或轉移(P<0.001,HR=17.893,95%CI:4.176~76.668)是提示胃NEC OS較差的獨立預后因素。
41例胃MANEC的臨床病理信息見表1。有研究報道,將MANEC分為“碰撞型”(collision type,即兩種成分相鄰但不混合)和“組合型”(combined type,即兩種成分相互交叉混合)[4-5]。Lewin[6]提出MANEC 具有“組合型”、“碰撞型”和“雙泌型”(amphicrine type,即腫瘤細胞分泌黏液的同時表達神經(jīng)內(nèi)分泌標記物)3種亞型。本組病例中,13例(31.7%)為“碰撞型”(圖5A~C),18例(43.9%)為“組合型”(圖5D~F),10例(24.4%)為“雙泌型”(圖5G~I)。神經(jīng)內(nèi)分泌成分包括39 例大細胞型、2 例小細胞型;腺癌(adenocarcinoma,AC)成分包括高、中、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及印戒細胞癌;還有1例包含大細胞型NEC、高-中分化腺癌、鱗癌3 種成分。神經(jīng)內(nèi)分泌成分中,Syn、CgA的陽性表達率分別為100%(41/41)和90.2%(37/41),但兩個指標均存在部分表達或弱表達。另外,13 例(31.7%)和14例(34.1%)分別查見脈管瘤栓和神經(jīng)侵犯,28例(68.3%)檢測到淋巴結轉移。在有淋巴結轉移的28例MANEC中,8例、12例和8例的轉移成分分別是單純的腺癌、單純的NEC 及兩種成分均有轉移。5 例(12.2%)、9 例(21.9%)、17 例(41.5%)、10 例(24.4%)分別為Ⅰ、Ⅱ、Ⅲ、Ⅳ期。
圖2 胃NET G1/G2的典型組織病理學圖像
患者全部行手術切除,其中16 例同時行腹腔熱灌注化療,2 例Ⅳ期患者同時行肝臟轉移病灶切除術。10例Ⅳ期患者中,2例行術前新輔助治療,8例行術后化療,2 例行術后同步放化療,化療方案以順鉑聯(lián)合依托泊苷(EP)方案為主。另外,部分MANEC病例還伴發(fā)其他腫瘤:1例胃底MANEC伴發(fā)胃竇腺癌,1例賁門胃底MANEC伴發(fā)胃壁極低危險度間質(zhì)瘤,2例MANEC伴發(fā)小腸極低危險度間質(zhì)瘤。
隨訪時間為6~87 個月,21 例(51.2%)出現(xiàn)復發(fā)或轉移,轉移部位為肝、腹腔、骨、肺和腦。中位PFS為12.0 個月。單因素生存分析顯示,腫物直徑>5 cm(P=0.038)、發(fā)現(xiàn)淋巴結轉移(P=0.004)、發(fā)現(xiàn)遠處轉移(P<0.001)、診斷時即為進展期(P=0.001)、“組合型”和“碰撞型”腫瘤(P=0.039)與較差的PFS相關(圖6A~E)。對單因素分析有意義的指標進行Cox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淋巴結轉移(P=0.023,HR=4.258,95%CI:1.222~14.844)和遠處轉移(P=0.002,HR=4.307,95%CI:1.680~11.045)提示胃MANEC PFS 較差的獨立預后因素。至隨訪結束,17 例(41.5%)死亡,中位OS 為23.0 個月。單因素生存分析顯示,發(fā)現(xiàn)淋巴結轉移(P=0.004)、發(fā)現(xiàn)遠處轉移(P=0.034)、診斷時即為進展期(P=0.027)、“組合型”和“碰撞型”腫瘤(P=0.024)、淋巴結兩種成分均有轉移(P=0.001)、隨訪期間出現(xiàn)轉移或復發(fā)(P=0.001)與較差的OS 有關(圖6F~K)。對單因素分析有意義的指標進行Cox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淋巴結轉移(P=0.021,HR=5.885,95%CI:1.300~26.636)是提示胃MANEC OS 較差的獨立預后因素。
圖3 胃NEC的典型組織病理學圖像
圖4 57例胃NEC患者的單因素生存分析
圖5 胃MANEC的典型組織病理學圖像
圖6 41例胃MANEC患者的單因素生存分析
隨著胃鏡檢查的普及、對NEN 認識的不斷深入以及分子標記物檢測技術的提升,胃NEN 的發(fā)病率和確診率逐年提高[7]。國外文獻報道消化系統(tǒng)NEN的好發(fā)部位依次是小腸、結直腸和胰腺[8],胃部的報道較少;而在國內(nèi)病例報道中,胃是消化系統(tǒng)NEN的好發(fā)部位之一,僅次于胰腺和結直腸[9-10]。本課題組前期研究結果顯示,不同部位的消化系統(tǒng)NEN 在臨床病理特征和生存預后方面具有不同的特點[9]。因此,本研究擬通過對確診的117 例胃NEN 的系統(tǒng)分析,進一步探索胃NEN 的臨床病理特征及與生存預后密切相關的因素。
本研究依據(jù)WHO(2010年版)分類標準將胃NEN進行分類,結果顯示以惡性程度高的NEC/MANEC為主,可能與本研究中心為腫瘤??漆t(yī)院、收治的患者多考慮惡性腫瘤有關。本研究表明,WHO 分類與胃NEN 的PFS 和OS 均顯著相關,與相關研究的結果一致[11-13],肯定了WHO 2010版NEN分類在評價患者病情和評估預后中的價值。進一步分析顯示,不同WHO 分類的NEN 顯示了差異性的病理學特征,NET G1/G2 雖然多數(shù)為多發(fā)腫物,但是腫物直徑小,浸潤深度淺,淋巴結轉移和遠處轉移少見,確診時分期較早;而NEC 和MANEC 以單發(fā)腫物為主,腫物直徑大,浸潤深度深,淋巴結轉移和遠處轉移多見,確診時多為進展期。因此,不同的病理學特征導致不同的生物學行為和預后,進而決定了不同的治療方式。
本研究中,胃NET G1/G2的治療方式包括ESD和根治性切除。但是,NET G1和G2在臨床病理特征與患者預后均無顯著性差異,一方面可能與病例數(shù)少有關,另一方面WHO 分類可能需要進一步完善。本研究中,NEC和MANEC全部行手術切除,5例Ⅳ期患者同時行肝臟轉移病灶切除。目前,雖然缺乏大宗晚期NEN 病例治療相關的隨機對照研究,但有報道[14-15]強調(diào)即使確診時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遠處轉移,手術切除對于提高胃NEC/MANEC 患者無病生存和總體預后的仍具有一定意義。Galleberg 等[16]報道Ki-67<55%及經(jīng)術后輔助化療的胃腸胰NEC患者仍能受益于肝臟轉移病灶切除或射頻消融術。另外,本研究中,6例Ⅳ期NEC/MANEC患者行術前新輔助治療,且全部Ⅳ期病例均行術后輔助治療。本研究認為晚期NEN患者的治療方案仍需進一步探討,而多學科會診和綜合治療的模式將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本研究中,大多數(shù)胃NET G1/G2 包含NET 的前驅病變,而在NEC 和MANEC 中未見到,提示胃NET的發(fā)病機制可能與NEC、MANEC不同。Rindi等[17]提出將腸嗜鉻樣(enterochromaffin-like,ECL)細胞胃NET 分為3 種亞型,后來逐漸形成四型胃NEN,即Ⅰ型血清胃泌素增高伴胃酸分泌減少、Ⅱ型血清胃泌素增高伴胃酸分泌增多、Ⅲ型血清胃泌素和胃酸分泌都正常以及Ⅳ型低分化胃神經(jīng)內(nèi)分泌癌(病理分型為NEC G3 和MANEC)。本研究患者缺乏血清胃泌素及胃酸數(shù)據(jù),未能進一步分型。張盼等[18]通過對241例胃NEN分析,結果顯示Ⅰ型和Ⅱ型總體預后較好,Ⅲ型預后較差,Ⅳ型預后最差,提示臨床分型也會影響胃NEN 患者的預后,臨床醫(yī)生需要進行相關檢測。
本研究中,胃NEC 以男性、中老年為主,好發(fā)于賁門胃底,脈管瘤栓的比例高,與Xie等[14]、Deng等[19]和Liu等[15]的報道一致。Xie等[14]和Deng等[19]報道胃NEC以大細胞型為主;而Liu等[15]報道以小細胞型為主,并且Ki-67 均超過60%,但是未分析細胞亞型與患者生存的關系。本組胃NEC以大細胞型和分化程度差的NEC 為主,并且小細胞型患者的PFS 和OS 更差。有報道稱在即將出版的WHO 新消化系統(tǒng)NEN分類中,會將原來的NEC 分為高增殖活性的NET G3和分化差的NEC[20],這是在考慮腫瘤細胞增殖的基礎上同時考慮腫瘤分化,但是目前僅在胰腺NEN 中進行NET G3和NEC的區(qū)分[21]。本研究中,診斷時即為進展期NEC 的患者PFS 和OS 均較差,并且隨訪期間復發(fā)或轉移是提示較差OS 的獨立預后因素,與Deng等[19]結果一致。
本研究中胃MANEC 患者以男性為主,腫物多位于賁門胃底,以T4為主,脈管瘤栓和神經(jīng)侵犯比例較高,雖然全部MANEC 患者行手術切除,大部分病例行輔助治療,但患者的預后極差,與既往報道一致[4-5,22]。與NEC 相比,MANEC 的預后更差,并且影響兩者PFS和OS的因素不同。淋巴結轉移和遠處轉移是提示胃MANEC PFS 較差的獨立預后因素,淋巴結轉移提示胃MANEC OS 較差的獨立預后因素。在WHO(2010年版)中,MANEC的定義為具有典型的腺癌和神經(jīng)內(nèi)分泌成分,且每種成分占30%以上,但未進行細致的分型。以往有報道將MANEC 分為碰撞型和組合型,生存分析顯示預后較好胃MANEC 的病理特征包括“組合型”、AC成分為主型和無淋巴結轉移[4-5,22]。Lewin[6]提出關于MANEC 組成形式的3 種亞型,即“組合型”、“碰撞型”和“雙泌型”。本研究中,“雙泌型”腫瘤的PFS和OS均優(yōu)于“組合型”和“碰撞型”。目前關于胃MANEC 的分子研究較少。有研究認為兩種成分起源于同一種多潛能干細胞[23],繼而出現(xiàn)異質(zhì)的腺癌分化以及后續(xù)的神經(jīng)內(nèi)分泌分化,或繼而發(fā)生兩個平行的、各自不同的分化方向。也有研究認為兩種成分起源于不同的潛能干細胞[24],腺癌成分起源于多潛能干細胞,神經(jīng)內(nèi)分泌成分起源于胚胎神經(jīng)嵴細胞或親銀細胞。因此,對胃MANEC不同類型及其發(fā)生發(fā)展機制的研究將有助于MANEC的精準治療以及評估患者的生存預后。
本研究采用WHO(2010年版)和AJCC(第8 版)分期對胃NEN進行分析,但是這種分類、分期方法在腫瘤個體化診治方面仍有局限。Kim等[13]報道AJCC分期在NEC G3 和MANEC 的預后評估有較高的價值。La Rosa 等[25]結果顯示,綜合運用組織學特點、WHO分類和歐洲神經(jīng)內(nèi)分泌腫瘤協(xié)會(ENETS)分期可以提高對患者預后的判斷價值。
綜上所述,目前的分類、分期方法在實際應用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和爭議,需要多中心大樣本的病例研究完善。另外,不同類別胃NEN 的發(fā)生發(fā)展機制仍需要進一步研究,以期指導臨床治療和預后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