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學兵
【摘 要】很多家長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都選擇了進城務工,留下孩子給爺爺奶奶帶或者直接放到學校住宿,他們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關愛,普遍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健康問題,例如環(huán)境適應能力差,情緒波動大;人際交往能力差,不會溝通;悲觀、孤獨,出現(xiàn)輕度抑郁;存在早戀和不良的生活態(tài)度等等。針對這些問題本文進行了深入的探索。
【關鍵詞】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的教育;心理健康問題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9-0261-01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他們的行為習慣、外在素質的好壞將關系著他們的成長,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農村留守兒童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雖然同樣處于兒童時期,但是農村留守兒童得到的父母關愛和家庭教育卻遠遠不如父母良好陪伴的孩子。
一、相關概念界定與分析
1.農村留守兒童及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
現(xiàn)代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從本來生活工作的農村流向城市,背井離鄉(xiāng)外出打工,將孩子放在家中讓老人或者親友進行看管的一種現(xiàn)象被稱為現(xiàn)代的留守兒童。對農村留守兒童缺少父母關愛、溫暖、管理的情況實施的針對性的教育和教學,可以稱之為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多、學習習慣差,衛(wèi)生習慣差,應多給他們關心,加強對他們的教育,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快樂成長。
2.心理健康問題。
所謂的心理健康其實指的就是一個人的人生態(tài)度,有正確的自我認識和認識別人的能力,有正常、良好的人際交往,情緒樂觀沒有長期消極厭世的情況,人格健全有正確的道德觀,社會適應能力良好、智力活動正常的人的心理狀態(tài)。心理問題的人是指內在精神世界被大腦中樞神經控制的部分所引發(fā)的健康問題,例如性格上的極端缺陷、悲觀厭世等等。
二、農村留守兒童生活現(xiàn)狀
1.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缺乏關愛。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但是留守兒童基本上很小就要同父母分開了,父母需要外出務工提供給子女更好的生活條件,因此農村留守兒童基本上得不到父母的良好陪伴。他們其中很多人都是只能在過年或者放假的時候同父母匆匆見上一面,平時只能在思念之中渡過,缺乏父母有效的關愛。有些父母還會比較關心孩子經常視頻通話,有些父母則是忙于工作無法照顧孩子的學業(yè)和生活。
2.物質生活滿足,精神生活空虛。
農村留守兒童的物質生活基本上都是能夠得到滿足的,為了保障孩子的物質生活在外務工的父母會定期打錢回來,將學習費用和生活費用安排的清清楚楚,平時還會給孩子零花錢。但是留守兒童的精神生活卻十分空虛,同爺爺奶奶交流存在嚴重的代溝。
3.留守兒童家庭條件各不相同,落差大。
雖然同樣都是留守兒童,但是他們的家庭條件卻各不相同,家庭情況的落差也非常大,有些留守兒童的父母工資比較高,工作比較好,在外多年收入穩(wěn)定,因此能夠提供給自己孩子較好的物質生活。但是有些留守兒童父母外出務工賺的比較少,自己也要生活,所以給孩子的零花錢也不多,孩子們經過對比之后的心理落差也是比較大的。
三、留守兒童出現(xiàn)的心理問題
1.環(huán)境適應能力差,情緒波動大。
留守兒童環(huán)境適應能力比較差,他們從一個環(huán)境到另一個陌生環(huán)境過渡通常需要很長的時間,例如留守兒童從小學升入中學,由于缺乏父母的關心和關愛,在課堂上聽不懂教師講解的知識回家也沒有人輔導功課,那么他們就需要花費一段時間適應教師講課的節(jié)奏,自己去摸索和探索。一旦出現(xiàn)生活或者學習上的問題,留守兒童的情緒波動會比較大,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
2.人際交往能力差,不會溝通。
人際交往能力和溝通能力對于兒童來說非常重要,關系到兒童未來的社會交往和性格的形成。留守兒童沒有父母正確的輔導和指導,經常會出現(xiàn)不懂得如何同他人進行良好溝通的情況,人際交往的能力比較差。通常留守兒童會比較自卑,既不愿意同人溝通,也不愿意進行過多的人際交往,尤其是不愿意同父母良好陪伴的兒童進行交往,這往往會觸發(fā)他們的問題心理。
3.悲觀、孤獨,出現(xiàn)輕度抑郁。
留守兒童很多都會出現(xiàn)悲觀、孤獨、輕度抑郁的情況,中小學生的心理發(fā)展還處于不成熟的階段,所以需要父母幫助他們排解不健康的情緒,留守兒童缺乏的恰恰就是父母的陪伴和關心,負面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形成心理問題。尤其是他們同人交往自卑,同學們也都不愿意同滿身負能量的人交流,久而久之就會形成悲觀、孤獨和輕度抑郁的情況。
4.存在早戀和不良的生活態(tài)度。
早戀一直都是一個家長們比較害怕見到的字眼,對于留守兒童的家長來說這同樣是一個嚴重的問題。留守兒童平時同爺爺奶奶的溝通和交流都比較少,父母不在身邊,他們對于同伴之間的這種早戀關系會比較向往,但是他們年齡比較小,一旦早戀就會影響自己的學業(yè),嚴重的則會助長其不良的生活態(tài)度,影響未來的發(fā)展。
四、針對留守兒童的輔導對策
1.進行團體輔導,幫助兒童更好適應學習環(huán)境。
教師和學校應該進行針對性的團體輔導,從學校方面首先加強心理健康知識的教育,要讓留守兒童有這方面的知識,能夠盡快調整自己的心理適應能力,快速適應新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團體輔導應該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例如排練短劇、小品,或者組織兒童進行游戲等等。
2.組織兒童多參加各種活動,促進溝通。
留守兒童多參加各種社會活動能夠起到促進溝通的效果,教師和學校應該為兒童安排這樣的機會,例如到其他學校去參觀、訪問,利用周六周日帶領學生到田野中進行調查,或者組織學生進行文藝、體育活動等等。在活動之中有目的、有計劃的幫助兒童改變不良的溝通和交流方式,提升其人際交往和溝通的能力。
3.教師深入家庭進行家訪,進行個別輔導。
班級上有留守兒童或者留守兒童比較多的教師應該經常深入到這些家庭進行家訪,了解留守兒童真實的家庭生活情況,發(fā)現(xiàn)問題并且解決問題,不要懷有偏見去輔導。對心理問題比較嚴重的留守兒童建議應該進行個別的針對性的輔導,以便于留守兒童能夠獲得良好的指導,盡快擺脫心理健康問題。
4.普及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教育。
對于留守兒童的青春期教育要比普通兒童更加重視,留守兒童處于青春期的過渡時期,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爺爺奶奶難以啟齒或者不懂的問題,這些問題會對留守兒童形成一定的心理困擾,甚至有些女孩子的青春期發(fā)育會被嘲笑。所以要普及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教育,為留守兒童提供一個良好的青春期成長環(huán)境。要讓留守兒童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是對的,什么事情不可以做,什么事情是不對的,有是非觀。
五、結束語
農村留守兒童遇到的心理問題非常多,雖然父母外出務工為子女提供良好的物質生活是一個趨勢,但是希望更多的農村家庭父母能夠承擔起對子女家庭教育的責任,讓兒童有一個更加健康和美好的童年生活。
本文系2018年度扶溝縣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與農村小學生心理溝通有效性的策略研究》(fgjy1807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