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華
摘 要:主要以道德與法治課涵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路徑分析為重點進行闡述,以當下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初中道德和法治課教學的現(xiàn)狀為主要依據(jù),從營造良好情境、結合教學目標、把學生作為教學主體這幾方面進行深入探索與研究,其目的在于提高學生核心素養(yǎng),為其日后全面發(fā)展做鋪墊。
關鍵詞:學科核心素養(yǎng);道德與法治;教學反思;策略
為了保證學生核心素養(yǎng),加強道德與法治教學十分重要,其不但同學生日后全面發(fā)展有關,還同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有莫大聯(lián)系。為此,相關人員需給予道德與法治教學高度重視,通過行之有效的手段,促使其存在的價值與效用充分發(fā)揮出來,以期為我國現(xiàn)代社會培養(yǎng)與輸送優(yōu)質人才提供有利條件。本文主要分析道德與法治課涵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路徑,具體如下。
一、當前困擾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瓶頸因素
1.專業(yè)素養(yǎng)缺失,教學理念不當
在當前學校教學中,教師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道德與法治教學也不例外,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缺失,對道德與法治的理解不夠充分,學生無法學到太多知識,導致教學效果不佳。另外教師欠缺恰當?shù)慕虒W理念,只將教學當作是一項工作,而并未真正融入進去,反而在教授學生時一味照本宣科,讓課堂氛圍枯燥化,導致學生無法融入學習活動中,進而使課堂活動形同虛設,影響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水平[1]。
2.教學方法陳舊,教學觀念滯后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道德與法治教學方式發(fā)生了一定轉變,但是盡管如此,教學中依舊存在很多問題,比如缺少高效的教學方法與教學平臺。雖然教師教學發(fā)生了轉變,但是傳統(tǒng)教學理念依舊存在,導致教學發(fā)展受到巨大影響。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上,諸多教師都通過照本宣科的方式教授知識,學生只能被動學習知識,即便有了一些新的教學方法,也不常利用,無法起到有效的教學效果。
二、道德與法治課涵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路徑
1.融入情境再現(xiàn),感知核心素養(yǎng)
實際上,世界是通過直觀和形象融入個體意識的,有目的地完善情境分析活動,為初中生展示良好形象,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基于形象感知入手有效推動理性思考。另外,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實踐研究發(fā)現(xiàn),素養(yǎng)是個體同情境長時間互動產生的。教育如果同實際生活越來越遠,只在概念和理論的層面停留,個體勢必會陷入空泛,無法將知識轉變?yōu)橹腔邸3踔兴颊n的性質決定了其教學效果不是通過筆試評價,而是通過在生活中學生的表現(xiàn)來進行評價。
例如,在講解教授第八課“生命可以永恒嗎”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給學生播放《西游記》的片段,并對學生進行提問:在《西游記》中,有很多妖怪都想吃唐僧肉,只要吃了唐僧肉就可以長生不老。在實際生活中,人真的會長生不老嗎?然后教師可以引出本節(jié)課要講解的內容:生命可以永恒嗎。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可以有效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可以正確看待生命。
2.布設教學目標,明確核心素養(yǎng)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給予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高度重視,只有樹立合理的目標,確定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方向,在實際教學中才能實現(xiàn)全面落實。在當前教學過程中,依舊注重對學生知識的講解,并未高度重視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這主要因為未布設科學的教學目標。在教學中布設科學的教學目標非常重要,可以說目標是方向,所有教學目標都需要圍繞目標開展。
比如,在教授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生命的思考”這一課時,教師便可以為該堂課布設一個目標,便是引導學生正確對待生命,怎樣做到敬畏生命。之后就可以以此為目標,組織課堂活動,找一篇同生命相關的文章朗讀,或是同學生進行活動告之他們怎樣珍惜生命等。通過一系列活動讓學生明白生命的含義,并知道怎樣珍惜,進而實現(xiàn)教學目標,另外也培養(yǎng)了學生核心素養(yǎng),對學生日后發(fā)展具有積極作用[3]。
3.突出教學主體,提升核心素養(yǎng)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優(yōu)化教學方法對教學目標完成與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具有積極作用,不管是哪種教學目標都需要基于學生為中心,學生為課堂活動開展的主體,只有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才會有效地完成教學目標。教師應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比如在實際教學中對文章內容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討,推動學生合作與交流,在教學的同時還能加強學生核心素養(yǎng)。
例如,在講解“生命的思考”中“增強生命的韌性”時,教師可以先給學生播放一首《命運交響曲》,然后給學生介紹貝多芬的坎坷人生。在學生對貝多芬一生進行了解以后,教師可以組織其進行分組討論:自身經(jīng)歷過的最為深刻的一次挫折是什么?當時的目標是什么?受到挫折以后的心情如何?什么是挫折?通過討論,可以使學生意識到生活難免會遇到挫折,在面對挫折時需要以勇于克服困難與堅強的意志來面對,從而使學生提升承受挫折的能力,深入挖掘自身的生命力量。
總而言之,為了保證道德與法治教學價值發(fā)揮出最大化,教師需轉變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優(yōu)化課堂氛圍,進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學生只有在興趣的驅使下,才會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進而提高核心素養(yǎng),保證在繁雜的社會中站穩(wěn)腳跟。
參考文獻:
[1]劉瑩,劉曉東.讓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更接地氣: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初探[J].小學教學參考,2018(30):74-75.
[2]孫立霞.基于核心素養(yǎng)下的道德與法治課堂小組合作學習的低效成因分析及對策研究[J].教育現(xiàn)代化,2018,5(35):
364-365.
[3]陸曉明.道德與法治課涵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路徑探索:以“生命的思考”教學為例[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7(26):18-20.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