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華堅
摘 要:閱讀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發(fā)揮著不容小覷的作用,而如今卻面臨一些問題。閱讀教學該如何改變“填鴨式”教學模式?如何教授學生學習方法和技巧?如何讓學生做到舉一反三,學以致用?文章從“積累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夯實語文基礎”“積累語言,提高語文素養(yǎng)”“積累方法,學會自主閱讀”三個方面入手,探討如何讓閱讀教學回歸本真意義。
關鍵詞:小學語文;真語文;閱讀教學;本真意義
語文課程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簡單來說,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課程?!扒Ы倘f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苯逃姨招兄靡粋€“真”字概括了教育的本質,道出了語文教育的真諦。但從教以來,筆者發(fā)現語文閱讀教學中細膩的課文分析占據課堂大部分時間,如果遇到一個能力較弱的班級,就會出現“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課堂,一問一答,缺乏能力訓練。為了應付考試,教師會花大量時間把書中的精讀課文講得透徹,只重視課文內容的理解分析,而不注重學習方法,以至于換了一篇文章,學生就不知所措,這樣的課堂事倍功半。
筆者認為語文閱讀教學要實在,在享受和利用現代資源的同時更要關注學生在課堂上學到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啟發(fā),而不是為了形式上的需要而教。小學閱讀教學的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基本字詞,積累優(yōu)美語言,掌握閱讀方法,并以此為例,舉一反三,真正學以致用。
要讓閱讀教學回歸本真意義,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踐行:
一、積累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夯實語文基礎
從狹義上來說,字詞句方面的知識都可以說是語文的基礎知識,且大多是記憶型的。文中的生字詞、近義詞、反義詞、成語、標點符號的運用等都可以隨文積累,與課文同步學習與運用,這樣有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又便于學生通過課文來理解積累詞語的含義。如語文S版三年級上冊《珍貴的教科書》中有許多省略號的運用,怎樣理解這些省略號的作用呢?如果單獨抽出來學習,學生會感到很抽象。因此,教師可以利用文中的語言環(huán)境,讓學生明白這些省略號的作用,同時鼓勵學生在寫作中恰當運用省略號,使表達更貼切、清楚。
課改至今,語文課堂發(fā)生了許多變化,多種教學手段的綜合運用,使課堂氣氛活躍,師生精神愉悅。但是,課堂上虛浮、吵鬧、雜亂、瑣碎、偏離等現象時有出現,與之相伴的是對學生聽、說、讀、寫的訓練不能扎實進行,學生的語文能力、語文素養(yǎng)得不到提升。因此,彰顯語文課平淡、簡單、扎實、輕松的本真特點顯得尤為重要。語文的基本技能包括聽、說、讀、寫、書五大能力,語文教師要在課堂中扎實地訓練學生的這些能力,讓學生細心聽、大膽說、正確讀、完整寫、工整書,夯實語文基礎。
二、積累語言,提高語文素養(yǎng)
在語文課堂上,教師不能唱獨角戲,要適時引導學生。語文教育家張志公曾說:“貧乏,是語文能力的致命傷?!边@里的“貧乏”,首先是指語言的貧乏。所以,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注意讓學生多積累語言來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
(一)多讀
朗讀是語文教學的基本方法,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語言積累的重要途徑。教學應以讀為本,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理解,在理解中讀,讀出滋味,讀出情趣,從而讓讀有所值,讀有所得,在讀中積累豐富的語文基礎知識。
要落實以讀為本,首先要以讀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即以讀的訓練為主線,并對朗讀流程的各個層面有明確的指向:初讀要求讀準讀通讀順;細讀要求理解內容;精讀則要抓住重點句段,細細品味,感悟作者的情感。其次要保證讀書時間,增加讀書實踐。一節(jié)課中學生讀書的時間最好不少于半節(jié)課,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閱讀、思考。給全體學生足夠的時間試讀、練讀和評議,體現朗讀對語言學習的診斷和激勵功能,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后,讀書形式要多樣,指導要得法。朗讀有多種形式,如范讀、分角色讀、齊讀等。教師要根據年級、學情和教材特點,區(qū)別各種朗讀形式的功能和適用范圍,合理運用并加強指導。教師在指導學生讀書時,要做到讀前有要求,讀中有指導,讀后有反饋,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尤其要培養(yǎng)學生邊讀邊思考的習慣,讓學生善于在讀書過程中發(fā)現疑難,并在深入閱讀中解決疑難。以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索的意識和自主學習的習慣,激發(fā)其創(chuàng)新思維,使其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多背
從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來看,讀、誦、悟是一個連貫的過程。如果沒有“誦”這個環(huán)節(jié),沒有一定量的儲存積累,理解、感悟就顯得淺薄。顯然,在這一過程中,“誦”與其他環(huán)節(jié)相互滲透、不可分割,是其中關鍵的一環(huán)。把握好這一環(huán)節(jié),語文學習才會變得輕松。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特別重視背誦并加強“背功”的培養(yǎng)訓練,對學生導之以法,助之以力,鞭之以策。在語文教學中筆者是這樣做的:
首先,給每位學生以期望和鼓勵,使其在背誦中形成“興趣合力”。筆者的教學實踐證明,正確的評價、適當的表揚與鼓勵可以激發(fā)學生的上進心,提高他們的背誦興趣。大多數學生希望自己的優(yōu)點和進步被教師發(fā)現并加以肯定和表揚。因此,在“背功”的培養(yǎng)中,語文教師應盡可能發(fā)現學生的閃光點,并加以鼓勵和表揚,讓學生感到自己的價值,嘗到背誦的甜頭。一句適時的贊許、一句溫馨的話語都會在學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增強學生背誦的興趣和欲望。培養(yǎng)學生背誦的興趣,還必須打破種種強加于學生身上的束縛,給背誦者以充足的空間和自由。
其次,教師應以身作則,“下水”背誦。教師“下水”背誦,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親自表演,給學生做表率,能對學生起到直接或潛移默化的影響。同時,教師把自己感受到背誦的難點、要領和有效的方法傳授給學生,這樣學生就會從心里親近老師、效仿老師,并讓背誦成為一種自覺的學習行為。
最后,教師要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對學生導之以法。我們提倡背誦,并不是要讓學生“死記硬背”,而是要“巧背”。要讓學生在背誦中理線索,背出層次,背出情調,背出感情。在教學過程中,筆者曾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進行背誦訓練:如采用課堂五分鐘背誦比賽;采用分組分桌分男女擂臺賽背誦;采用“接力式”,前一個同學剛背完,后一位同學接著背;采用“糾錯式”,讓學生專找背誦同學的錯誤并加以糾正背誦;采用“跟進式”,即教師選擇領起任意一段開頭句,學生立即跟進背完整個段落;采用“對仗背”,教師出上句或下句,學生搶著對下句或上句,此方法可以強調性地檢查背誦古詩文中的重點句,從而加深學生對于知識的印象。這些形式的背誦,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情緒高漲,在這種狀態(tài)下,他們的“背功”會得到很好的訓練。
讀中積累和背中積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如語文S版三年級上冊《廬山的云霧》這篇寫景文章,語言十分優(yōu)美、生動,有大量的比喻句、排比句。在教學中,筆者讓學生通過個人讀、小組讀、男女競賽讀、師生合作讀等形式反復朗讀。學生在讀中想象廬山的美景,將自己融入優(yōu)美文字之中,然后就順理成章把這篇文章背下來了。學生積累多了,久而久之,待到寫作時便能信手拈來?!笆熳x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三、積累方法,學會自主閱讀
崔巒老師說過:“要和‘內容分析式的閱讀教學說再見,注重讀法、寫法、學法的指導,從教課文向教語文轉變,堅守語文教學本真。”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币虼?,我們主張教材改革,以寫作內容來分單元,如寫人、寫事、寫景、寫童話、寫讀后感等。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就相關內容授以學生閱讀這類文章的方法,而且示范性較強。如語文S版三年級上冊的第四單元,都是寫景物的文章,單元作文也要求學生能抓住景物的特點來寫出景物的美。其中一個寫作手法非常突出,在本單元每一課中都有運用,就是先總后分,先概括后具體。其中《廬山的云霧》第二、三自然段描寫廬山云霧的特點分別以“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tài)”“廬山的云霧瞬息萬變”為開頭第一句,然后具體描寫廬山的樣子和變化。在教學這兩段內容時,筆者讓學生進行仿寫,寫公園里的花,寫果園里的果子等。掌握了這種方法,學生在接下來的《錫林郭勒大草原》和《趙州橋》的學習中,也能利用這種方法理解課文,做到學以致用。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不要條分縷析地講解,而應該讓學生從文章整體入手,自主閱讀,整體感知,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情感,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學會閱讀。
學習課文是一種知識的積累,而積累又延伸到我們的生活。實實在在的語文閱讀教學不為功利而教,不為表演作秀而教,而是要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真真切切學有所得、學有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