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佳
摘? ? 要: 藝術鑒賞力亦稱審美能力,是指人感受、鑒賞、評價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發(fā)展藝術鑒賞力是美育的重要任務。在小學美術課堂上,可通過融入藝術鑒賞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欣賞美術繪畫的風格和特色,通過觀察、欣賞、分析、評價美術作品,運用美術理論和美術認知經驗,表達情感,啟發(fā)學生思維,挖掘美術實踐的內涵與意義,從而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水平。
關鍵詞: 小學美術? ? 藝術鑒賞力? ? 教學設計
在小學美術課堂上,學生樂于參與、愛于動手、強于體驗,一項項美術實踐活動中,可以引導學生學會觀察,體驗藝術,提高審美素養(yǎng)。在小學美術課程教學設計中,教師要突出對學生藝術鑒賞力的啟發(fā)與培養(yǎng),開發(fā)學生的智力,發(fā)展學生的個性,提高學生的藝術品質??紤]到小學生的身心成長特點,如何在美術課堂的學習中提升學生對藝術的鑒賞與感知水平,體會美術創(chuàng)作的深刻意蘊呢?本文從突出鑒賞趣味、藝術感知積累、審美動機的激發(fā)三方面對發(fā)展學生藝術鑒賞力展開探析。
一、趣味為先導,促進學生體驗藝術鑒賞
長期以來,小學美術學科被冠以“副科”,一些教師對美術教學重視不足,對學生藝術鑒賞力的培養(yǎng)認知不夠,缺失對美術知識、藝術鑒賞的學習熱情。在以發(fā)展學生藝術鑒賞力的實踐中,教師要轉變觀念,抓牢藝術鑒賞活動,突出活動的趣味性,吸引學生參與藝術鑒賞實踐。通常采用的方法有融入音樂、融入視頻素材,營造生動的藝術課堂氛圍,促進學生多重感知藝術,增強藝術鑒賞樂趣。如在蘇少版四年級美術《罐與壺》教學中,本節(jié)主要內容是陶罐、壺等器具,本身并沒有五彩的顏色,造型也不多,如何讓學生從這些陶罐、壺中了解歷史、了解文化、增強藝術思維?我們在課堂伊始,先通過影視片段播放,導入關于人文考古的學習素材,從中觀看不同器型、不同年代下的罐與壺,并從配音講解、圖文說明中,激發(fā)學生對古代手工藝術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生對傳統(tǒng)藝術創(chuàng)作的敬佩感。接著,立足本節(jié)主題,提出不同的問題,引發(fā)學生觀察陶罐和壺的器型特點,思考這些陶罐、壺,與現代生活中的罐、壺有何差異?通過分析,在制作材料上不同,在制作工藝上不同,在制作方法上不同,在造型設計上不同,等等。這些古代罐與壺,所蘊藏的藝術特色、形象材質等,讓課堂學習意趣盎然。
在藝術鑒賞實踐中,教師要打破傳統(tǒng)的羅列與對比,融入創(chuàng)新教法,關注學生的自主性,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突出課堂教學的多元化,讓學生從美術學視角,審視、觀察、分析藝術作品,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在蘇少版一年級《春天的色彩》教學中,對于春天是什么顏色?如果單純講述,則學生索然無味。為此,我們改變教法,以“尋找春天”為主題,讓學生從歡快的《春天在哪里》歌曲中找尋春天的顏色。如此,很多學生的學習熱情得到鼓舞,對春天的顏色是什么,有不同的說法。這一別開生面的激趣教學,讓學生認識到春天的五顏六色,從中感知、發(fā)現春天的顏色,強化藝術鑒賞課堂的教學效果。
二、感知為手段,促進學生體悟藝術鑒賞
藝術鑒賞需要感知,感知的方法很多,對小學生而言,可以用眼睛觀察、可以用耳朵聆聽,可以用語言表達,可以用手創(chuàng)造。在感知過程中,強調學生感受與享受并重,增進學生對藝術作品的理解與體悟。眼睛是用來發(fā)現的。在美術課堂上,結合不同的美術作品,讓學生去觀察,去發(fā)現。如繪畫中的點、線、面、構圖、色彩、肌理等變化,都可以呈現美的特色。我們在課堂上,展示《下樓梯的女人》與《調整舞鞋的舞者》,讓學生以自己的眼睛來審視,挑選自己最喜歡的一幅畫。很多學生認為,《下樓梯的女人》在視覺上線條凌亂、幾何塊面破碎,顏色又太過鮮艷,沒有可看性;但有的學生認為,這樣的構圖方式顯得很神秘。對“調整舞鞋的舞者”,三角形的構圖方式,逼真細致的描繪,讓學生從中感受到舞者的動作??梢?,對于藝術作品的鑒賞,一些小學生都以“像或不像”為評判標準,但有學生會關注色彩、構圖、意境等深層內涵。耳朵也是藝術鑒賞的重要媒介,對于一幅美術作品,通過耳朵聆聽創(chuàng)作的故事,幫助我們深刻理解藝術品的內涵。
在小學美術課堂上,教師的講解是必不可少的。在課堂作品賞析中,要給予學生更大的自主空間,也要引導學生如何觀察、如何思考、如何辨析、如何欣賞。在《下樓梯的女人》欣賞中,有學生提出疑問“畫面中畫的到底是什么?為什么畫家要畫這樣的作品?作家的生活年代是什么?”等問題。我們通過講解,讓學生了解作品的創(chuàng)作的背景,從中發(fā)現作品的藝術內涵,增強藝術鑒賞力。對美的鑒賞需要用口表達,語言的表達反映了我們的思維,也折射了我們對作品的不同理解。在《調整舞鞋的舞者》中,有學生表達出:舞者潔白的紗裙,美麗的容貌,修長的體型,聚精會神的系鞋帶的動作,展現了舞者的美麗。同樣,我們在欣賞莫奈的《日?!び∠蟆?、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等印象派畫家作品時,要從中語言表達上捕捉瞬間的印象,感受作品的構思、布局和技法特點。雙手是鑒賞美的有效途徑,通過美術課堂動手實踐,我們讓學生創(chuàng)造美。如在學習水墨畫時,鼓勵學生用毛筆創(chuàng)作,通過自己動手,了解毛筆、水、墨、紙等之間的關系,并指導學生如何調整筆墨手法,獲得不同的創(chuàng)作靈感。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增強藝術創(chuàng)作的自主性,從中感受水墨畫的鑒賞要點,提高藝術鑒賞能力。
三、誘發(fā)鑒賞動機,積累藝術感知經驗
藝術鑒賞不是隨意的欣賞,而是要從具體的藝術體驗積累中,感受美術、獲得審美素養(yǎng)。在小學美術課程教學中,一些教師忽視藝術審美教育,過于強調美術作品知識學習、實踐,對作品的流派、藝術風格、創(chuàng)作背景、形式與主題進行單純講解,并未讓學生從中深刻體驗藝術審美。所以,要強調和突出學生鑒賞動機的啟發(fā),積極營造藝術鑒賞氛圍,促進學生從多種藝術體驗中,感知藝術、感受作品的魅力。審美是藝術鑒賞的直覺反應,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的審美自覺,提高學生對藝術作品的審美動機。但小學生年齡小,自控能力弱,注意力易分散,在美術課堂中融入藝術鑒賞教學,就要善于創(chuàng)設活躍的課堂情境,以問題探究、表演體驗、活動參與、動手制作等方式,集中學生的審美注意力。如在學習《風》時,如果讓學生漫無邊際地自由遐想,或者結合一幅畫探究審美知識和意義,學生會喪失思維動力。如果讓學生以“大自然的探索者”身份去發(fā)現“風”,了解“風”的知識,體驗“風”的感受,則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審美熱情,獲得豐富的審美體驗。為此,我們鼓勵學生到操場上去尋找風的蹤跡,大自然感受風的體驗。有學生在操場上仔細凝視樹木、趴在草地上觀察小草;有的學生將紅領巾系在樹枝上,有的學生將紙片拋向天空,有的學生將雙臂展開,昂首挺胸閉目去聆聽風吹過耳畔,享受風的樂趣。
在藝術鑒賞中,直接感知是前提,但并非全部,還需要學生從自我經驗積累中去關注。我們要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體驗,幫助學生塑造審美意識。如觀察藝術的形態(tài)、結構、功能、美學特點,聯(lián)系自我美術體驗,積累鑒賞的方法。事實上,在審美教育中,本身是基于主體的意識體驗活動,需要學生對審美對象進行觀察、反思、感知與歸納,表達自己的審美經驗。對于同一審美對象,不同的學生,其審美體驗、審美結果也不相同。一方面與學生的審美能力、審美水平有關,另一方面審美體驗本身的差異,讓世界變得更加多姿多彩。觀察、感知、想象、情感是審美的四大構成要素,引領學生從藝術鑒賞中運用這些方法,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在學習《看花燈》時,通過對比每個學生的花燈,欣賞不同花燈的特點;對自己的花燈進行介紹,詳細說明花燈的優(yōu)點,自己喜歡花燈的理由;對花燈的制作、材料、顏色、功能、形狀等進行介紹,傳遞出那些美感。每一個學生都從講述中,聯(lián)系自己的感受,栩栩如生地講解,從而從中獲得審美體驗,增強審美快感,每個學生都能夠從中分享審美經驗。
總之,發(fā)展藝術鑒賞力作為小學美術教學的重要目標,教師要著力依托美術課堂,滲透藝術鑒賞教學,鼓勵學生參與美術活動,體驗藝術鑒賞的樂趣。教師要積極拓展不同的美術資源,引入不同教法,指導學生去觀察、去發(fā)現、去體會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另外,教師還要強調適度評價,尊重學生的想法,給予學生表達的機會,發(fā)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讓藝術鑒賞成為提高學生美育素養(yǎng)的重要支撐。
參考文獻:
[1]劉楊.藝術鑒賞力與想象力的重要性——鑒賞力與想象力要從小培養(yǎng)[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2,2(12):175-176.
[2]龔維才.審美鑒賞力初探[J].學術月刊,1986(07):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