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汪曾祺最早發(fā)表作品是在20世紀(jì)30年代,但他大量的作品卻創(chuàng)作于20世紀(jì)80年代前后,故有人戲稱“80年代出現(xiàn)了一位30年代的作家”。
讀過汪曾祺作品的人都會被他真誠、質(zhì)樸又不乏詼諧幽默的語言所打動,亦會被他對生活的樂觀態(tài)度所感染。他的散文如老酒,醇香綿長,令人不知不覺沉醉其中。有網(wǎng)友說,很多人不知道他,知道他的人都很愛他。因此,本期“悅讀匯”,我們向您推薦他,希望您也能喜歡他和他的作品。
【作家作品】
汪曾祺,江蘇高郵人,生于1920年3月5日,按陰歷算,那天正好是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祖父是清朝末科的“拔貢”;父親多才多藝,不但笙簫管笛、琵琶古琴、金石書畫皆通,而且是一名擅長單杠的體操運動員,還練過中華武術(shù)。汪曾祺三歲喪母,幸得繼母張氏疼愛,又因祖父喜歡、父親隨和,故個性得以自由發(fā)展。
汪曾祺師從沈從文先生,深得沈從文的器重,不但是沈先生的入室弟子,而且可以說是得意高足。他二十歲開始發(fā)表作品,但20世紀(jì)八九十年代才是他的創(chuàng)作高峰期。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受戒》《大淖記事》《雞鴨名家》《異秉》《羊舍一夕》等,散文集《逝水》《蒲橋集》《孤蒲深處》《人間草木》《旅食小品》《矮紙集》《汪曾祺小品》。
汪曾祺博學(xué)多識,情趣廣泛。他愛好書畫,樂談醫(yī)道,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的鉆研。他的一生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的苦難和挫折,但是,他始終保持平靜曠達(dá)的心態(tài),并且創(chuàng)造了積極樂觀的、詩意的文學(xué)人生。
汪曾祺于1997年5月16日上午10點30分因病醫(yī)治無效去世,享年77歲。
【學(xué)生推薦】
邀你品味“很好玩的”生活
北部灣高中 陳錫宇
我今天要推薦的書目是《汪曾祺散文精選》。
汪先生的散文給予我最深印象的是字里行間流露出的對生活的熱愛。有人說,一個人有吃的念頭,就有活的欲望。愛美食的人,必定熱愛生活。汪先生顯然是熱愛美食的,他寫四方食事,從大蝦、魚生、醉蟹、河豚到煎餅、鍋盔、湯圓,再到野菜、苦瓜、生蔥、大蒜、元荽等,無不讓人垂涎欲滴。他這樣描寫杭州的“熗蝦”:
解放前杭州樓外樓熗蝦,是酒醉而不待其死,活蝦盛與大盤之中,上覆大碗,上桌揭碗,蝦蹦得跳桌,客人捉而食之。
讀上面一段文字,估計愛吃鮮蝦的讀者不但會味蕾綻放,心里亦會嘆上一聲:怎一個“生猛”了得!豈止魚蝦大蟹惹人流涎,他寫烤肉也叫人食欲大開。且看汪先生寫北京人“貼秋膘”:
因為炙子頗高,吃的人只能站著烤,大都脫得只穿一件襯衫。足蹬長凳,解衣磅礴,一邊大口吃肉,一邊喝白酒,很有點彪悍豪霸之氣。
這是我很喜歡的一段,且不說這烤肉味道如何,單這氣氛就能使人增添三分胃口。我建議大家不要相信電視上的廣告去買什么健胃消食片,吃飯少有胃口時,捧上一本汪老的書,就是下飯的最好佐料。
讀汪先生的文字,是能想象出一幅畫卷來的。汪先生寫西南聯(lián)大的同學(xué)“跑警報”,從新校舍北門出去,到野地里待著,各干各的事,曬太陽,整理筆記,談戀愛……直到解除警報拉響,大家才拍拍身上的灰,悠閑悠閑地往回走。這還是群相,更有特寫:
西南聯(lián)大新校舍大圖書館西邊有一座燒開水用的爐子,一有警報,沒有人來打開水,爐子的火口就閑了下來,鄭智綿就用一個很大的白搪瓷漱口缸來煮蓮子。有一次日本飛機在新校舍扔了一枚炸彈,炸彈不大,不過帶著尖銳哨聲往下掉,還是在地面上砸了一個大坑,然而鄭智綿照樣用湯匙攪他的冰糖蓮子,神色不動。到他吃完蓮子,洗了漱口缸,才到彈坑旁看一看,撿起了一個彈片,還燙手,咒了一句:“丟那媽!”
我喜歡汪先生的文字,原因之一便是他把苦難的生活寫得如此有滋有味。他在文章中對丁玲說她被劃為右派到北大荒勞動,是“逆來順受”的話做出批評:
我覺得這太苦澀了,“隨遇而安”更輕松一些?!坝觥碑?dāng)然是不順的境遇,“安”也是不得已。不“安”又怎么著呢?既已如此,何不想開些,如北京人所說,“哄自己玩兒”。當(dāng)然,也不完全是哄自己,生活,是很好玩的。
汪先生的散文多寫于20世紀(jì)八九十年代,距離事件發(fā)生已過去二三十年。也許是時間過濾掉了苦澀,只留下回味。
讀汪先生的作品,你不會覺得累,只會覺得有趣味。他把平凡的生活觀察得細(xì)致,并把它們描繪成一幅美麗的圖畫。
他筆下的昆明的雨: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長。昆明的雨季,是濃綠的。草木的枝葉里的水分都到了飽和狀態(tài),顯示出過分的、近于夸張的旺盛。
汪老的語言有時也調(diào)皮似頑童戲謔,他在《人間有味》中提到逐臭,特別寫了臭豆腐:
我們在長沙,想嘗嘗毛澤東在火宮殿吃過的臭豆腐,循味跟蹤,臭味漸濃?!翱炝丝炝?,聞到臭味了嘛!”到了眼前,是一個公共廁所!
汪老的語言有時也粗俗似販夫走卒,他這樣描寫梔子花:
梔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撣都撣不開,于是為文雅人不取,以為品格不高,梔子花說:“去你媽的,我就是要這樣香,香得痛痛快快,你們他媽的管得著嗎!”
質(zhì)樸、真實,這樣的語言來自生活又區(qū)別于生活,這是我喜歡它的原因。
汪先生的散文是有靈魂的,所以我推薦大家去讀一讀。而先生對自己的文章也有見解,他曾說:“我覺得傷感主義是文字的最大敵人,挺大個人,說的跟姑娘似的?!痹谒淖髌防?,我們能看出他是一個生活的樂觀主義者。
汪先生是一個很有趣的人。如果你讀過他的作品,你一定會同意我的看法,尤其是當(dāng)你讀過他寫的散文和寫他的散文(如宗璞的散文《三幅畫》)之后。
【閱讀指徑】
筆力輕淡,情味深濃——汪曾祺散文賞析
董順娣
汪曾祺在《自報家門》中說:“我受影響最深的是明朝大散文家歸有光的幾篇代表作。歸有光以輕淡的文筆寫平常的人物,親切而凄婉。這與我的氣質(zhì)很相近,我現(xiàn)在的小說里還時時回響著歸有光的余韻。”汪先生此言不虛!他的小說如此,他的散文更是如此。
汪曾祺的散文,寫的都是極平常的人物——祖父母、外祖父、父親、母親、師友、同仁乃至萍水相逢的路人。雖然這些人當(dāng)中不乏沈從文、金岳霖、老舍、聞一多、林肯等名人,但在汪先生筆下,他們都可親可近、有血有肉,極富人情味。
他筆下的沈從文便是如此。讀《沈從文先生在西南聯(lián)大》,你會認(rèn)識誠懇、天真,講課“毫無系統(tǒng)”的沈從文;你會認(rèn)識熱愛讀書、熱心收藏而痛恨打牌的沈從文;你還會認(rèn)識和學(xué)生一起逛街一塊喝酒的沈從文。汪曾祺在文末嘆道:“沈先生在西南聯(lián)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一晃,四十多年了!”四十多年前的一碗酒,歷經(jīng)歲月的沉淀,更醇更香更有滋味了。寫作《沈從文先生在西南聯(lián)大》文后兩年,他又寫了《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來紀(jì)念沈從文先生。文末他寫道:
“沈先生家有盆虎耳草,種在一個橢圓形的小小的鈞窯盆里。很多人不認(rèn)識這種草。這就是《邊城》里翠翠在夢里采摘的那種草,沈先生喜歡的草?!?/p>
細(xì)心的讀者,是不是已讀出“今已亭亭如蓋矣”的凄婉呢?
他筆下的金岳霖也是如此。有一次,金岳霖在講《小說和哲學(xué)》:
“金岳霖談興正濃,忽然停下來,說:‘對不起,我這里有個小動物!說著把右手從后脖領(lǐng)伸進(jìn)去,捉出了一只跳蚤,甚為得意。”
大哲學(xué)家當(dāng)眾捉跳蚤,且甚為得意,一方面令人聯(lián)想起王猛的才氣和魏晉的風(fēng)度,另一方面可見金教授的自然天真、平易近人,當(dāng)然也難免令人噓嘆戰(zhàn)亂給百姓帶來的不幸,讀來真是親切又凄涼。
汪曾祺落筆寫人,筆觸總落在瑣碎細(xì)微處。他寫有錢而節(jié)儉的曾祖父用咸鴨蛋下酒。一個鴨蛋吃兩頓。上頓吃一半,然后用一塊小紙將蛋殼上掏蛋黃蛋白的小口封起來,下頓再吃。寫隨性而手巧的父親為自己做荷花燈、糊紙風(fēng)箏,給蟋蟀設(shè)計八角玲瓏的玻璃房子,為我死去的母親做成套的冥衣。寫可憐而善良的繼母大冬天里為賴了一褲兜屎的我清洗襯褲棉褲,連眉毛都沒皺一下。一樁樁一件件都是日常小事,而回憶這些生活瑣事的汪曾祺先生已年屆花甲。至親已逝,音容尚存,靜思往事,如在目底,思之念之,焉得不親切而凄婉!
有人說,平實、樸素正是汪曾祺散文的重要特點。而汪曾祺在《自報家門》中說:“我的看似平常的作品其實并不那么老實。我希望能做到融奇崛于平淡,納外來于傳統(tǒng),不今不古,不中不西。”我認(rèn)為汪先生做到了平實中蘊哲理,樸素里含詩意。
讀一讀《葡萄月令》,你會相信我所言不虛。從一月到十二月,汪先生依次從葡萄窖藏、出窖、上架、澆水、噴藥、打梢、掐須、著色、下架寫到入窖,看起來就是葡萄的生長過程,可是,當(dāng)你讀到以下的文字,你也許會修正你的觀點。
一月,下大雪。
雪靜靜地下著。果園一片白。聽不到一點聲音。
葡萄睡在鋪著白雪的窖里。
……
九月的果園像一個生過孩子的少婦,寧靜、幸福而慵懶。
品一品,是不是又有哲理又有詩意?不只是意境和內(nèi)涵,連形式都是詩!汪先生明明是在寫葡萄,但仿佛又是在寫人生,可他偏偏不直白地寫人生,只讓你聯(lián)想起人生。這不就是詩嗎!你若是讀過他的《伊梨聞鳩》,你也會覺得,那一聲聲“鵓鴣鴣,——咕”,傳遞的不僅僅是鄉(xiāng)情,還有很深的文化內(nèi)涵,可你想細(xì)辨其深意,卻又“欲辯已忘言”。汪先生的散文正像他在《歲朝清供》里描繪的那幅畫:一間茅屋,一個老者手捧一個瓦罐,內(nèi)插梅花一枝,正要放在案上。記得三聯(lián)書店曾出版過汪曾祺的散文集子,取名就叫《歲朝清供》。這個題目取得真是貼切:簡樸寧靜中溢出情趣,閑適沖淡中透著優(yōu)雅。
汪曾祺的散文也有很多寫美食的篇章,據(jù)說他喜歡下廚,很有些拿手菜。不過,他女兒曾幽默地表示“做的沒有寫的好”。許多讀者因美食而愛上他的作品。他還擅長寫一草一木、春夏秋冬、五湖四海,總之,讀汪曾祺的散文,你會感到人間皆愛,草木含情,江湖生趣。
汪曾祺骨子里透著幾分率性和幽默。如果說“知人論世”是欣賞文學(xué)作品的重要方法,那么我以為好好讀一讀汪先生的《自報家門》《自得其樂》,差不多可知汪曾祺其人其作了。
【讀后有感】
人生有味
北部灣高中 劉雅心
久仰汪曾祺先生大名,他的趣聞佚事雖聽過不少,但總遺憾沒時間好好讀一讀他的作品。春節(jié)長假終于得以捧讀佳作,一睹為快。
《汪曾祺散文精選》的開篇兩輯,主講草木美食,語言自然,不失調(diào)皮。通篇看下來,一個賞花斗鳥的小老頭形象躍然紙上。這小老頭還抓著你的手,講著他的故鄉(xiāng)的花草和難忘的美食……絮絮叨叨的,真是可愛得不行。
汪曾祺是個熱愛美食的人,在書中,他細(xì)細(xì)描述了許多地道的食物,也因此,我差點懷疑我看的是一本披著散文集外皮的菜譜,借用一句調(diào)皮的網(wǎng)絡(luò)流行語來說,就是“媽媽問我為什么一邊流口水一邊看書”。曾讓我有過相似經(jīng)歷的是大文豪蘇軾,但兩者的不同之處在于,蘇東坡“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等詩詞洋溢著其沉醉于美食的直白感受——品茶時的心曠神怡,大快朵頤時的暢快淋漓,令人跟著步入他的美食天地。而汪曾祺描寫的美食來自四海八荒,但到最后,總有種淡淡的鄉(xiāng)情,像是吃遍了山珍海味,卻總還是懷念自己家的小蔥拌豆腐。
這個美食家,也是個生活的哲學(xué)家。在《苦瓜是瓜嗎》中,他這樣談文學(xué)創(chuàng)作問題:“不要對自己沒有看慣的作品輕易地否定、排斥”“一個作品算是現(xiàn)實主義的也可以,算是現(xiàn)代主義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個作品。作品就是作品,正如苦瓜,說它是瓜也行,說它是葫蘆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痹凇短┥狡分?,他說:“同時我也更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微小、我的平常,更進(jìn)一步安于微小、安于平常。這是我在泰山受到的一次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說,泰山是一面鏡子,照出每個人的價值?!钡翘┥蕉形虺鰝€人的渺小不難,難能可貴的是安于渺小、安于平常。他說:“人貴有自知之明,不要‘小雞吃綠豆——強努”。對深陷競爭漩渦的人們來說,這樣的認(rèn)知無疑是一劑治愈焦慮的良藥,讓我們緊繃繃的神經(jīng)得到了片刻的安寧。最妙的是他為梔子花所做的辯護(hù):“去你媽的,我就是要這樣香,香得痛痛快快,你們他媽的管得著嗎!”看這段時不覺莞爾,細(xì)想,這何嘗不是一種活出自我的人生解讀?
難怪史航說:“這世間可愛的老頭兒很多,但可愛成汪曾祺這樣的,卻不常見?!?/p>
我也算是一名文學(xué)愛好者,最向往他在《自得其樂》中所描繪的充實快樂的狀態(tài):“凝眸既久,欣然命筆,人在一種甜美的興奮和平時沒有的敏銳之中,這樣的時候,真是雖南面王不與易也。寫成之后,覺得不錯,提刀卻立,四顧躊躇,對自己說‘你小子還真是有兩下子,此樂非局外人所能想象?!?/p>
人生有味,莫過“自足”。讀汪先生散文,我讀懂了一句詩:頓覺眼前生意滿,須知世上苦人多。
悠然人生——讀汪曾祺散文有感
張遠(yuǎn)露
讀汪曾祺先生的散文,你會感受到一股濃濃的鄉(xiāng)土氣息,這種感覺就像姥姥泡的清香撲鼻的茶,聞時有淡淡的清香,品后也讓人回味無窮。
汪曾祺散文的魅力首先源于他獨特的語言——平淡質(zhì)樸,娓娓道來,如話家常,親切自然,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在《胡同文化》中,汪曾祺先生對北京胡同有這樣的描寫:“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東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識極強。過去拉洋車的,逢轉(zhuǎn)彎處都高叫一聲‘東去!‘西去!以防碰著行人。”寥寥數(shù)言,給你勾勒了北京城的整個布局。讀這些文字,眼前似乎見到了北京那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胡同,耳邊仿佛還能聽見北京人那帶著京味的聲音“東去!西去!”讓人瞬間對北京這座城市有了更多的親切感,這便是汪曾祺先生文字的魅力。
汪曾祺的散文還有一種淡雅悠然的味道——不急不躁,從容自在,意趣叢生?!芭芫瘓蟆北緛硎且患志o急的事情,但在他的筆下卻有了另一種味道。“這地方除了離學(xué)校近,還有一片碧綠的馬尾松,樹下一層厚厚的干了的松毛,很軟和,空氣好,馬尾松揮發(fā)出很重的松脂氣味,曬著從松枝間漏下的陽光,或仰面看松樹上面的藍(lán)得要滴下來的天空?!痹谌哲娹Z炸的恐慌下,竟然還能有如此悠然的心境欣賞美,這讓人不禁感慨其心胸之寬,心境之美。
汪曾祺先生不管處于怎樣的困境,都能保持一顆坦然的心。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受盡苦難,但他苦中作樂,摘酸棗、腌蘿卜、燒蟈蟈一樣不落,他毫不在意地說:“人不管走到哪一步,總得找點樂子,想一點辦法,老是愁眉苦臉的,干嗎呢! ”
汪曾祺的優(yōu)美散文其實是他經(jīng)歷了許多曲折后悟出的一種人生境界。閑適淡雅、從容而不迫的處世心境讓他對生活有了更多的觀察,對美有了更多的感知。當(dāng)今社會我們不少人生著靈魂的病,我們忙碌浮躁,對生活缺乏感知,對美沒有追求。對此,讀一讀汪曾祺的作品吧!與他交流,你會在匆忙之中感受到一種“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的樂觀,你也會有“不愁生計,不問俗事,不求聞達(dá),不亦快哉”的豁達(dá)與超脫。懷一種悠然的心境,過一種悠然的人生,遇見更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