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云飛 胡成杰
[摘要]目的 探討保護動機護理對老年冠心?。–HD)患者生活質量、自護能力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6年5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60例老年CHD患者,按照護理方法不同分為觀察組(n=30)和對照組(n=30)。對照組給予基礎護理,觀察組給予保護動機護理,比較干預后兩組的自護能力和生活質量狀況。結果 觀察組自護能力量表(ESCA)評分包括健康知識[(27.24±3.16)分]、護理技能[(37.53±4.36)分]、自我概念[(28.24±3.56)分]、自護責任感[(28.63±5.23)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西雅圖心絞痛量表(SAQ)評分包括疾病認知程度[(86.03±8.35)分]、治療滿意度[(83.25±6.81)分]、心絞痛發(fā)作[(82.21±7.91)分]、心絞痛穩(wěn)定[(84.53±6.93)分]、軀體受限程度[(80.56±6.17)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保護動機護理可提高老年CHD患者的自護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老年冠心病;保護動機護理;生活質量;自護能力
[中圖分類號] R473.6?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9)3(b)-0186-03
冠心?。–HD)是由動脈血管狹窄、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壞死而造成的心臟病,患者多為老年人,且多合并其他疾病,導致患者的生活自理下降[1]。近年來,CHD發(fā)病率呈逐年增加趨勢,逐漸成為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主要疾病[2]。尤其是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不良生活行為嚴重影響著患者機體健康,致CHD反復發(fā)作,病情持續(xù)加重。因此,對CHD患者,需協(xié)助建立個體健康行為,積極預防疾病發(fā)作,延緩病情進展。保護動機護理是以7個保護動機理論(PMT)核心因素對患者進行評估,是行為改變理論中重要一個不過分,并制定針對性的護理計劃以提高患者的自護質量,從而提高生活質量,取得顯著效果[3]。本研究對老年CHD患者予以保護動機護理,以期為CHD患者的臨床護理提供參考依據(jù),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5月~2018年3月在我院就診的60例老年CHD患者。納入標準:①經(jīng)冠狀動脈造影檢查證實符合WHO的CHD診斷標準[4];②年齡≥60歲;③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精神系統(tǒng)疾病者;②認知功能障礙者;③無自理能力者;④合并心、肝、肺、腎等器質性疾病者。根據(jù)護理方法不同分為觀察組(n=30)和對照組(n=30)。觀察組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60~77歲,平均(66.45±3.92)歲;病程1~3年,平均(1.89±0.44)年。對照組中,男19例,女11例;年齡60~78歲,平均(66.57±4.05)歲;病程1~3年,平均(1.88±0.59)年。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給予基礎護理,包括常規(guī)健康教育、藥物干預、飲食護理、運動護理等。觀察組給予保護動機護理,從保護動機的7個內容:自我效能、反應效能、反應代價、易感性、嚴重性、內部回報、外部回報出發(fā),根據(jù)患者病情制定護理計劃。具體護理措施如下。①嚴重性、易感性:通過集體講座講解CHD的發(fā)病原因、危害及加重CHD的危險因素。1次/周,共4次,每次90 min,提高老年患者疾病危險因素的嚴重性和易感性的認識。②內部回報、外部回報:通過電話、上門隨訪的形式了解老年CHD自我管理不足的原因。1次/月,共6次,每次1 h,以幫助患者改善肺部自我護理效果不佳的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③反應效能、自我效能:通過家屬會的形式使患者了解藥物相關知識及按時服藥的重要性,增強患者定時服藥、自護檢測的自我效能。1次/周,共4次,每次90 min,以增加老年CHD患者對疾病危險因素的認識,并提高老年患者自護信心。④反應代價:通過電話隨訪的形式了解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問題,并重點干預以削弱患者的反應代價。
1.3觀察指標
①采用自護能力量表(ESCA)評估患者的自護能力,包括自護責任感、自我護理技能、健康知識認知及自我概念,總評分172分,評分與患者的自護能力成正相關[5]。②采用西雅圖心絞痛生活質量量表(SAQ)評估患者的生活質量,包括疾病認知程度、治療滿意度、心絞痛發(fā)作、心絞痛穩(wěn)定、軀體受限程度,總評分100分,評分與患者的生活質量成正相關[6]。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自護能力的比較
觀察組ESCA評分包括健康知識、護理技能、自我概念、自護責任感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2.2兩組生活質量的比較
觀察組SAQ評分包括疾病認知程度、治療滿意度、心絞痛發(fā)作、心絞痛穩(wěn)定、軀體受限程度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3討論
CHD是臨床常見慢性病,因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造成管腔狹窄或管腔阻塞,導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CHD是臨床危害人們生命安全、身心健康的常見疾病,有資料報道[7],CHD危險因素包括可改變的危險因素及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通過對危險因素干預處理,能有效預防CHD的發(fā)生。季節(jié)變化、情緒波動、體力活動、吸煙、飲酒、飲食等不良行為均會致CHD發(fā)作,因此要協(xié)助患者建立個體健康行為,積極預防疾病發(fā)作,延緩病情進展[8-10]。
患者自我護理能力需滿足患者照顧需求,在此期間也需維護患者身心健康發(fā)展需求。提高患者自我護理能力,改善生活質量。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醫(yī)療模式也在發(fā)生著轉變。PMT是1975年基于健康信念理論基礎上發(fā)展而來,并在1983年修訂完成的[11]。PMT的實施,通過威脅評估與應對評估而采取必要的護理方法,從嚴重性、易感性、內部獎勵、外部獎勵出發(fā),評估患者反應效能、自我效能及反應代價,以此幫助患者提高自護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質量[12-15]。PMT包含了信息源、認知中介過程及應對評估3個部分,其中信息源包括個人因素和外界因素,認知中介過程包括威脅評估(嚴重性、易感性、內在獎勵及外在獎勵)和應對評估(反應效能、自我效能及反應代價),威脅評估是內部回報、外部回報、嚴重性、易感性的綜合結果,是對不健康行為的評估,而應對評估則是對個體應對和避免威脅能力的評價,是反應效能、自我效能及反應代價的綜合結果。個體通過信息源形成認知,根據(jù)認知中介過程產生不同的應對模式。在整個PMT中,嚴重性、易感性及反應效能、自我效能可減少不良反應,促進健康行為;內在獎勵、外在獎勵及反應代價可促進不良行為,降低健康行為。當個體意識到健康威脅的嚴重性,認識自身對疾病的易感性,了解改變行為對自身的好處、改變行為的代價較少,感受到自身可以改變不良行為,且改變所需的內、外部回報少時,個體的保護動機達到最大化,可促進個體出現(xiàn)保護動機行為。
本研究中,老年CHD患者采取保護動機護理,建立核心健康教育,實施必要的護理干預,幫助患者建立健康行為,促使患者護理質量提高。保護動機護理實施過程中,通過集體健康教育及個體疾病認知,幫助患者掌握疾病發(fā)生、發(fā)展及轉歸過;護理人員積極與患者交流,糾正患者錯誤認知,了解不良生活行為對疾病發(fā)生、發(fā)展及轉歸的影響;分析患者不良行為,采取一對一糾正護理,以此提高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在保護動機護理過程中,提高患者對健康知識的重視,幫助患者建立規(guī)范、規(guī)律、良好的生活行為,進而增強患者對CHD的準確認知,提高患者對自身健康行為的自我效能及反應效能,減少不良行為的發(fā)生,幫助患者建立自我健康行為。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健康知識、護理技能、自我概念、自護責任感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對疾病認知程度、治療滿意度、心絞痛發(fā)作、心絞痛穩(wěn)定、軀體受限程度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CHD患者采取保護動機護理,能明顯提高CHD患者自護能力,改善CHD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保護動機護理可提高老年CHD患者的自護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具較高臨床應用價值,值得推廣并應用。
[參考文獻]
[1]顧巖,豐小星,周瑩瑩,等.保護動機護理干預在冠狀動脈介入術后患者自我管理中的應用[J].護理學報,2016,23(23):59-63.
[2]張萌,金昌德,王彥鑫.冠心病患者生活質量測評工具的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4,30(17):57-59.
[3]孫丹.基于保護動機理論的護理干預對社區(qū)老年人心血管健康的影響[D].鄭州:鄭州大學,2017.
[4]王曉,韓玉梅,徐莎莎,等.慢性病患者自護能力與社會支持的相關性研究[J]. 護理學雜志,2014,29(3):27-29.
[5]陳艷.冠心病患者共病狀態(tài)與自我護理能力及生活質量的關系研究[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8,25(1):27-29.
[6]顧巖.保護動機理論對冠脈支架植入術后患者自我管理行為的影響[D].長春:吉林大學,2016.
[7]孫明裕,褚俊,韓永生.肌酐正常的冠心病患者腎小球濾過率對冠狀動脈側支循環(huán)的影響及危險因素[J].中國循環(huán)雜志,2015,30(4):331-334.
[8]況剛,陳慶偉,李興升,等.老年女性冠心病危險因素和冠狀動脈病變特點臨床研究[J].中華老年醫(yī)學雜志,2013, 32(10):1076-1079.
[9]祝小霞,丁旵東,曾勝煌,等.冠狀動脈狹窄程度與冠心病危險因素的相關性分析[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4, 16(3):267-270.
[10]盛青江,趙洛沙.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病變嚴重程度與冠心病危險因素的相關分析[J].內蒙古醫(yī)學雜志,2016, 48(8):933-935.
[11]劉彩.保護動機理論在健康行為解釋、干預與預測中的應用研究[J].醫(yī)學與社會,2015,28(7):77-79.
[12]田彥,張建欣,許燕,等.基于保護動機理論患者護理的應用進展[J].護理學報,2017,24(22):23-27.
[13]胡素玲.不同的健康宣教模式對冠心病患者自護能力及生活方式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35(9):2442-2444.
[14]馮萍.基于保護動機理論的健康教育對PCI患者服用雙聯(lián)抗血小板藥物依從性的影響[D].蘇州:蘇州大學,2014.
[15]侯詩箐,陳玲,張建榮,等.動機性訪談對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3, 17(14):140-141.
(收稿日期:2018-09-18? 本文編輯:崔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