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學建
[摘? 要] 尺規(guī)作圖是初中數(shù)學較為重要的內容,中考對尺規(guī)作圖的考查涉及多種形式,有直接考查作圖設計的,也有依托尺規(guī)作圖考查幾何問題的,而理解基本的幾何原理,了解作圖的基本過程,能夠從中提煉出幾何性質是突破考題的關鍵. 文章探析了中考尺規(guī)作圖題的基本類型,并展開相應的學習思考.
[關鍵詞] 尺規(guī)作圖;幾何;設計;思考啟示
尺規(guī)作圖指的是,在僅使用圓規(guī)和無刻度直尺的情況下進行相應的作圖操作. 尺規(guī)作圖,不僅可以歸納一些性質和定理,還可以鍛煉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近幾年,中考常將尺規(guī)作圖融入考題,用以考查學生的幾何知識和實踐分析能力,下面筆者將對尺規(guī)作圖題進行探析[1].
類型探究,破題評析
1. 尺規(guī)作圖與幾何計算
例1? (2018年淮安中考)如圖1所示,在Rt△ABC中,∠C=90°,AC=3,BC=5,分別以點A,B為圓心,以大于AB的長為半徑畫弧,兩弧的交點分別為P,Q,過P,Q兩點作直線交BC于點D,則CD的長是______.
分析上述呈現(xiàn)了垂直平分線的作圖過程,即PQ為線段AB的垂直平分線. 要求線段CD的長,需要充分利用垂直平分線的性質. 連接AD后,由垂直平分線的性質可得AD=BD. 若設AD=x,則CD=BC-DB=5-x. 在Rt△ACD中由勾股定理可得AD2=AC2+CD2,從而可構建關于x的方程,解方程后即可求得CD的長.
解答連接AD,如圖2,因為PQ為線段AB的垂直平分線,所以AD=DB. 設AD=x,則CD=BC-DB=5-x. 在Rt△ACD中,由勾股定理可得x2=32+(5-x)2,解得x=,所以CD=.
評析? 本題將尺規(guī)作圖與線段求值相結合,考查學生垂直平分線的性質和勾股定理等知識. 考題在設計上摒棄了傳統(tǒng)的幾何特征敘述的方式,采用的方式是作圖過程描述,解題的關鍵是理解垂直平分線的作圖方法,然后構建求解線段長的幾何模型. 考題構思巧妙,可見學習作圖過程的規(guī)范語言對解題極為重要.
2. 尺規(guī)作圖與證明猜想
例2(2018年深圳中考節(jié)選)已知菱形的一個角與三角形的一個角重合,然后它的對角頂點在這個重合角的對邊上,這個菱形稱為這個三角形的親密菱形. 如圖3,在△CFE中,CF=6,CE=12,∠FCE=45°,以點C為圓心,以任意長為半徑作弧AD,再分別以點A和點D為圓心,以大于AD的長為半徑作弧,交EF于點B,AB∥CD. 求證:四邊形ACDB為△FEC的親密菱形.
分析要解決此題,首先需要理解新定義,并從中提煉滿足定義的條件,即菱形的一個角與三角形融合,且對角頂點在三角形上;然后分析尺規(guī)作圖的過程,提取其中的幾何信息. 具體證明思路可以是,先證明四邊形ACDB為菱形,再結合定義條件證明其為△FEC的親密菱形.
證明上述呈現(xiàn)的是角平分線的尺規(guī)作圖過程,即CB為∠ACD的平分線,于是有∠ACB=∠DCB,AC=CD. 因為AB∥CD,所以∠ABC=∠DCB. 所以∠ACB=∠ABC. 所以CD=AC=AB. 所以四邊形ACDB為菱形. 因為∠ACD與△CFE中的∠FCE重合,且對角頂點B在EF邊上,所以四邊形ACDB為△FEC的親密菱形.
評析本題將尺規(guī)作圖與新定義題的證明進行有機結合,用作圖過程替換了其中的幾何條件,在增強應用性的基礎上考查了學生的演繹推理能力. 解答問題時需注意兩點:一是提取作圖過程中形成的幾何性質;二是嚴格按照幾何證明的邏輯進行推理,由已知探未知,用推理證猜想.
3. 尺規(guī)作圖與方案設計
例3(2018年天門中考)圖4和圖5都是由邊長為1的小菱形構成的網(wǎng)格,每個小菱形的頂點稱為格點. 點O,M,N,A,B均在格點上,請僅用無刻度直尺在網(wǎng)格中完成下列畫圖.
(1)在圖4中畫出∠MON的平分線OP;
(2)在圖5中畫一個Rt△ABC,使點C在格點上.
分析第(1)問要求在網(wǎng)格中作出∠MON的平分線,考慮到全等三角形的對應角相等,于是可以作出共頂點O和P的兩個全等的三角形,如△MOP≌△NOP,在網(wǎng)格中可以利用單元菱形的性質來確定等長. 第(2)問是作Rt△ABC,條件有兩個:一是有直角,二是點C在格點上. 由于單元圖形為菱形,而菱形的兩條對角線互相垂直,于是可以借助其特性,通過連線、作平行線的方式來實現(xiàn).
解答(1)具體作圖如圖6,確保△MOP與△NOP全等即可.
(2)因為點B為單元菱形的一個頂點,所以可以連接該單元菱形的對角線,分別命名為EF和BC,連接AC即可,此時AC∥EF,而EF⊥BC,所以BC⊥AC. 所以△ABC是以∠ACB=90°的直角三角形,如圖7.
評析上述考題要求在網(wǎng)格內作圖,屬于尺規(guī)作圖的方案設計題. 解決尺規(guī)設計題需要把握兩點:一是設計的原理,即根據(jù)幾何定理和性質確定方案;二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和順序開展設計,即在繪圖時基于原理以一定的順序進行連線. 因此,以尺規(guī)作圖為載體的方案設計題是對學生幾何理解和數(shù)學探究能力的綜合考查,可見培養(yǎng)實踐技能對于該類問題的解答十分重要.
4. 尺規(guī)作圖與實際應用
例4? (2018年濟寧中考)在一次數(shù)學活動課中,某數(shù)學小組探究求環(huán)形花壇面積的方法,現(xiàn)有以下工具(如圖8):①卷尺;②直棒EF;③T形尺(CD所在的直線垂直平分線段AB).
[卷尺]
(1)在圖9中,請你畫出用T形尺找大圓圓心的示意圖(保留畫圖痕跡,不寫畫法);
(2)如圖10,小華說:“我只用一根直棒和一個卷尺就可以求出環(huán)形花壇的面積,具體做法如下:將直棒放置到與小圓相切,用卷尺量出此時直棒與大圓兩交點M,N之間的距離,就可以求出環(huán)形花壇的面積. 如果測得MN=10 m,請你求出這個環(huán)形花壇的面積.
分析上述為應用尺規(guī)作圖求解實際問題的案例. 第(1)問利用T形尺找圓心,首先需要理解T形尺的兩條邊的關系,即長邊是短邊的垂直平分線. 如果將T形尺放入圓內任意位置,則由其性質可知T形尺的長邊必過圓心,于是可以利用兩線交點確定一點來達到找圓心的目的. 第(2)問同樣是尺規(guī)作圖的生活化實踐,首先需要結合圓環(huán)的求解公式分析所需的線段參數(shù),然后構建模型.
解答? (1)將T形尺的短邊沿圓內壁任意位置擺放,記長邊為CD,然后換個位置再記長邊為C′D′,則CD與C′D′的交點就是圓心O,如圖11所示.
(2)如圖12所示,過圓心O作MN的垂線,垂足為點Q,連接OM. 由于MN為內圓的切線,所以S=π·OM2-π·OQ2=π·(OM2-OQ2). 結合Rt△MOQ中的勾股定理可得OM2-OQ2=MQ2,于是S=π·MQ2. 又MQ=MN=5 m,所以S環(huán)形=25π m2.
評析本題通過探究的方式將尺規(guī)作圖融入生活實際問題中,用實物量具取代數(shù)學尺規(guī)工具,可以充分考查學生對數(shù)學的理解與應用. 同時,這種生活化的作圖氛圍也是對“知識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理念的體現(xiàn). 求解時,需要充分利用所學思考問題解決的措施,并結合具體的幾何定理來構建問題分析模型.
作圖思考,學習啟示
1. 強化幾何原理
尺規(guī)作圖雖然屬于實踐操作類問題,但操作的過程是基于對應的幾何原理,因此本質上尺規(guī)作圖是知識與操作綜合應用的過程. 理解幾何的基本性質和定理是進行尺規(guī)作圖的前提,依據(jù)科學理論進行操作才是有意義的[2]. 尺規(guī)作圖最為常用的幾何原理有角平分線性質、垂直平分線性質和三角形全等定理等,對于上述內容的學習,不僅需要理解具體的含義,還需要掌握具體的應用過程,能夠使用對應的性質、定理進行問題的分析,具體學習時可以多關注教材的實踐活動,拓展應用視野.
2. 理解數(shù)學語言
一類尺規(guī)作圖題常以文字敘述的形式來呈現(xiàn)作圖過程,要求結合作圖過程解決相應的問題,如上述考題關于角平分線和垂直平分線的作圖問題,其中最為顯著的特點是呈現(xiàn)過程,隱含性質,因此理解過程、準確地提取性質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教材中對相關作圖操作進行描述時使用的是對應的數(shù)學語言,即綜合符號、字母和文字,因此學習時特別需要注重數(shù)學語言與幾何作圖的對應轉化. 如學習角平分線的性質時,不僅要掌握角平分線的作圖過程和性質,還需要理解作圖語言[3]. 掌握數(shù)學語言的定理描述,實現(xiàn)幾何的規(guī)范化操作,是提升尺規(guī)作圖能力的必要條件.
3. 提升數(shù)學思維
數(shù)學的解題過程是多種思維活動的過程,作圖時需要掌握對應的方法流程和幾何原理,所以解決尺規(guī)作圖題時,需要結合相應的知識進行推理,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 尤其是對于較為復雜的作圖題,需要進行嚴格的分析和論證,必要時還需要結合對應的思想方法,如數(shù)形結合思想、等效轉化思想等. 以思想方法為指引,以基本知識為依托,進行數(shù)學思維的推理活動,這才是科學的尺規(guī)作圖. 因此,提升尺規(guī)作圖能力時,首先要提升數(shù)學思維能力,促進自身綜合素養(yǎng)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冒劼. 明晰尺規(guī)功能,讓明理與得法同行[J]. 中學數(shù)學,2017(02):19-21.
[2]仇恒光. 尺規(guī)作圖教學的策略探究[J]. 中學數(shù)學教學參考,2018(11):61-63.
[3]楊春霞. 簡約中蘊新意? ?多途徑顯深度[J].? 中學數(shù)學教學參考,2017(25):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