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毅華
摘? 要:思維可視化,即把本來不可視的思維方法、思維路徑和思維規(guī)律,運用圖示技術(shù)呈現(xiàn)出來,變不可視為清晰可見,其本質(zhì)就是隱性思維顯性化。對此,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可利用學生的思維可視化,助推課堂教學效益的提高。
關(guān)鍵詞:思維可視化;助推;提高;教學效益
思維可視化,即把本來不可視的思維方法、思維路徑和思維規(guī)律,運用圖示技術(shù)呈現(xiàn)出來,變不可視為清晰可見,其本質(zhì)就是隱性思維顯性化。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可利用學生的思維可視化,助推課堂教學效益的提高。那如何利用學生的思維可視化,助推課堂教學效益的提高呢?筆者意欲借助下面三個鏡頭,表述相應(yīng)的思考。
[鏡頭一]《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片段
師(投影儀出示題目):王叔叔用22根1米長的木條圍成一個長方形花圃,怎樣圍面積最大?
(學生讀題后,有的思考,有的畫圖,有的同桌間討論。)
師(有意識地選取兩位學生所畫的圖進行投影展示):甲同學和乙同學所畫的圖,有什么不同?
生:甲同學畫出了三種可能,乙同學畫出了五種可能。
師:對甲、乙兩位同學所畫的每一種可能,大家來評價一下好嗎?
生1:甲同學所畫的三種可能,一是長10米,寬1米;二是長6米,寬5米;三是長7米,寬4米。周長都是22米,符合題意。
生2:乙同學所畫的五種可能中有三種可能是與甲同學相同的,還有兩種可能分別是長9米、寬2米和長8米、寬3米。周長也都是22米,全都符合題意。
生3:甲同學沒有把每一種可能都畫出來,沒畫全。乙同學把每一種可能都畫出來了,畫全了。
師:為什么要選擇畫圖的策略來解決問題呢?
生1:畫圖有助于分析題意。
生2:畫圖能夠清楚地看出不同的可能性。
生3:畫圖表示,一目了然。
師:對!畫圖既能幫助我們分析題意,又能幫助我們理清解題思路。然而,同樣都是畫圖,為什么乙同學能畫全,甲同學卻不能畫全呢?為了能畫全,有什么好辦法嗎?
生:根據(jù)題意,按照一定的順序畫。
……
感觸1:在鏡頭一的片段中,為了體現(xiàn)學生的思維可視化,充分利用兩位學生所畫的示意圖,讓所有的學生從中發(fā)現(xiàn):盡管都是用畫圖的策略解決問題,但結(jié)果卻出現(xiàn)了不同:甲同學沒畫全,乙同學畫全了。于是,執(zhí)教者“趁熱打鐵”,引導學生商討、評價和交流。執(zhí)教者的三次點撥:①“甲同學和乙同學所畫的圖,有什么不同?”②“對甲、乙兩位同學所畫的每一種可能,大家來評價一下好嗎?”③“為什么要選擇畫圖的策略來解決問題呢?”這樣的設(shè)計,喚起了學生思維的熱情,完善了學生思維的過程,提高了學生思維的能力。顯而易見,在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既要讓學生找到正確的解題思路和方法,更要讓學生的思維可視化。
[鏡頭二]《稍復雜的分數(shù)實際問題》教學片段
師(實物投影儀出示題目):嶺南小學六年級45個同學參加學校運動會,其中男運動員占,女運動員有多少人?
(學生讀題后,有的畫線段圖,有的列數(shù)量關(guān)系。)
師(有意識地選取兩位學生所畫的線段圖,分別標上圖1和圖2,投影出示):這兩幅線段圖,請大家評價一下。
生1:圖2畫得好,因為這幅圖畫了兩條線段,便于比較。
生2:圖2沒有圖1畫得好,圖2看不出誰是單位“1”的量,圖1雖然畫的是一條線段,但看得出是把“六年級45個同學”看作單位“1”,連男運動員和女運動員所占的分數(shù)也能看得清清楚楚。(其他學生掌聲贊同)
師:很好!老師也喜歡圖1。那么,畫線段圖分析題意時,還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嗎?
生1:必須搞清楚把誰看作單位“1”,再畫圖。
生2:必須理清部分量和整體之間的關(guān)系,再畫圖。
師:列數(shù)量關(guān)系分析和畫線段圖分析,這兩種方式有相同的地方嗎?
生:從線段圖中也能看出數(shù)量之間的關(guān)系。
……
感觸2:從鏡頭二的片段中可以看到,學生在分析題意時,呈現(xiàn)的策略和思維方式是不同的。有列數(shù)量關(guān)系的,有畫線段圖的。在用畫線段圖分析題意的學生中,既有畫一條線段分析的,也有畫兩條線段分析的。執(zhí)教者沒有直接肯定或否定,而是引導學生解讀、辨析、比較兩種不同的畫圖法,讓學生搞清楚、弄明白圖1的優(yōu)勢。接著教師友情提醒學生畫線段圖分析時還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努力讓學生的思維可視化并盡善盡美。然后教師帶領(lǐng)學生對畫線段圖和列數(shù)量關(guān)系這兩種方式進行對比,尋找兩種方式的相同之處。這樣的教學,既能深化學生的思維,又能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鏡頭三]《分數(shù)乘整數(shù)》教學片段
師(實物投影儀出示題目):3個的和是多少?
(學生看到題目后,有的思考,有的列式,有的畫圖。)
師(有意識地選取三位學生所畫的圖,分別標上圖1、圖2和圖3并投影出示):這三幅圖,請大家評價一下。
生1:圖1中畫了10個同樣的圓,每3個圓圈成一份,圈了3份,剩下1個圓。從圖中可以看出,每一份是10個圓的,3個是9個圓,9個圓是10個圓的。
生2:圖2中把一個正方形平均分成了10個長方形,每3個長方形圈成一份,圈了3份,剩下1個長方形。從圖中可以看出,每一份是10個長方形的,3個是9個長方形,9個長方形是10個長方形的。
生3:圖3中把一條線段平均分成了10小段,每3小段圈成一份,圈了3份,剩下1小段。從圖中可以看出,每一份是10小段的,3個是9小段,9小段是10小段的。
生4:雖然三幅圖都很好,但是我最喜歡圖3,因為畫線段圖既簡單又迅速。
師:這三幅圖有共同點嗎?3個的和是多少?怎樣列式呢?
……
感觸3:從鏡頭三的片段中可以看到,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思維方式,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也不同。“條條大路通羅馬,水流千里歸大?!?,針對“3個的和是多少”,在學生所畫的圖中,雖然有的是畫圓表示,有的是畫長方形表示,有的是畫線段圖表示,但呈現(xiàn)的都是可視化思維。鏡頭三的片段中,執(zhí)教者追問“這三幅圖有共同點嗎”,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綜上所述,面對學生中不同的可視化思維,只要是正確、合理、科學的,就應(yīng)承認、支持和肯定,從而讓學生中不同的可視化思維共生共榮,共同助推課堂教學效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