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新平
【摘要】激發(fā)學生的求知興趣,保護學生的好奇心,鼓勵學生發(fā)表與眾不同的見解和觀點,尊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語文教學之樹盛開創(chuàng)新思維的花朵,讓學生大膽地實踐,大膽地想象,大膽地創(chuàng)造。
【關鍵詞】語文教學;創(chuàng)新思維;自主性;學習實踐;想象的翅膀
素質教育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這是21世紀教育的時代特征。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在教育教學中要注意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讓語文教學之樹盛開創(chuàng)新思維之花。
一、尊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尊重學生學習課文的自主性,也就意味著把握了語文教學中實施創(chuàng)新教育的契機。創(chuàng)新的起點是獨立與自主,創(chuàng)新教育的核心是學習者成為教學活動的中心,學生的自主活動成為教學活動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要為學生搭好學習的舞臺,讓學生自由大膽充分地表演展示,學生才是領銜主演,教師只是導演或者劇務而已。我在教授每篇課文時,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多角度地、主動地學習,得出各種各樣的結論,只要是自己總結出來的都行,我都會給予鼓勵、贊賞。在課堂上尊重并認可學生學習課文的自主性,允許他們對課文有不同于教師和專家的理解。如果教師不尊重學生的自主性,灌輸所謂的“標準答案”,就不能與學生原有的認識結構建立聯系,最終成為學生機械記憶的內容。鑒于此,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權利,讓學生感到老師和他們在學習活動中的地位是平等的,是合作的“伙伴”,讓學生可以自由讀書,自由思考,自由發(fā)言,使學生有屬于自己獨立思考的空間,有進行創(chuàng)新活動的時間。這樣就能有效地保護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激勵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二、注重學生學習實踐,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創(chuàng)新教育的一個顯著特征是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才會得到體現,否則創(chuàng)新能力只能是空中樓閣。那么,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呢?
引導學生注重學習實踐,讓學生充分展示語文的創(chuàng)新才能。比如,在學校開展“征文活動”“詩歌朗誦會”“辯論會”“即興演講”等活動,或是在班級開展一些話劇表演、朗讀表演等。有一次學詩歌單元時,我們師生進行了朗讀與表演展示。在朗讀課文的過程中,學習小組的同學居然采取配樂、伴舞的形式表演朗讀,不但增強了效果,活躍了氣氛,而且有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把握。這種獨特的教學方法,如果沒有開放的課堂,是絕對不會允許的。這節(jié)普普通通的語文課,融入的卻是音樂、舞蹈、表演等綜合內容,培養(yǎng)的是學生方方面面的綜合素質。就連對課文內容的概括總結也不要求學生只是采用一種模式,無論是詩歌、演唱還是引經據典,只要能完整表達意思,都許可。在這樣的課堂上,完全沒有了傳統(tǒng)意義的教學過程,充分挖掘學生潛力,培養(yǎng)學生能力,張揚學生個性,體現出的是“我參與,我快樂,我自信,我成功”。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總結出了一種“游戲、練習、競賽”的課堂教學模式,利用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特點,將競賽的機制引入課堂,讓學生爭先恐后、群情振奮地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在游戲中練習,在競賽中求知,從而理解掌握,融會貫通。這種寓教于樂的學習方式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讓學生在充分自由的發(fā)揮中使創(chuàng)新思維得以展現。
我的具體做法是,將全班學生按自然小組分為四個競賽單位,每節(jié)課有五六個回合的競賽,按照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原則安排競賽的順序。第一回合為基礎知識,如生字詞的聽寫、詞語的解釋等;第二回合為總體把握課文,如作者介紹、時代背景等;第三回合為初步理解課文,設計的是比較簡單的閱讀理解題;第四回合為深入理解課文,設計的是有一定難度的閱讀理解題;第五回合為風險搶答。與此同時,隨機插入一些學習性的小游戲。這樣便調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使他們激動地參與,盡情地表演。學生主動出擊,自覺學習,將主體作用發(fā)揮到了極致。教師只有做好服務性工作,為學生搭建好一個寬敞的舞臺,才能使學生所學知識有用武之地,主動探究,合作學習,鍛煉素質,增長才干。
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我還盡可能地使課堂形式豐富多樣,如組織辯論競賽、模擬法庭、開記者招待會等,將學生的主體地位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
三、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積極性
想象是在人腦中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構成新形象的過程,其特點是具有生動的再造性或獨特的創(chuàng)造性。我在教學中總是憑借課文引導學生大膽地展開想象的翅膀,讓思維遨游宇宙,訓練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我在教學中的重要任務就是盡量避免學生完全受課文制約,亦步亦趨,而是努力引導學生帶著被課文所喚起的激情和想象,以鮮明的個性色彩和主動精神去積極發(fā)現。在我的積極引導下,學生大都能憑借想象的創(chuàng)造神力,生動地再現、靈活地填補、大膽地延伸課文內容,在頭腦中展現出一幅幅嶄新的現實畫卷,從而步入創(chuàng)新的境界,得到創(chuàng)新訓練,以達到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的目的。在中學語文課文中,這樣的“空白”還有很多。如:“《故鄉(xiāng)》中,如果宏兒和水生二十年以后見面會是怎樣的情景?他們的友誼是否如‘我和中年閏土的隔膜?”“《小石潭記》中,柳宗元等人‘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因為小石潭環(huán)境的清冷使作者觸景傷情,想起自己被貶的傷心事,所以‘不可久居,但如果是在座的同學們,你們三五個人去游小石潭,周圍環(huán)境優(yōu)美,潭中魚兒肥美,你們會玩多長時間?”“《皇帝的新裝》中,游行大典之后皇帝會做什么?殺了騙子還是獎勵騙子?殺了小孩還是獎勵小孩?”“《唐雎不辱使命》中,唐雎晉見秦王時,如果秦王侍衛(wèi)不讓唐雎帶佩劍入內,唐雎就不可能‘挺劍而起,這時唐雎會怎么辦才能使‘秦王色撓?”
為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選進教材中的部分古詩有一定的故事內容,表演性強,讓學生把古詩編演成一個故事,學生則能展開豐富的聯想,理解詩意,充實內容。例如,《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白居易和劉禹錫怎樣在揚州相逢?怎樣在席上飲酒?白居易怎樣安慰鼓勵劉禹錫?劉禹錫怎樣寫詩酬答?把學生分成四個小組進行表演,學生把白居易和劉禹錫惺惺相惜、互相安慰的情景表現得惟妙惟肖。學生的種種表現,不正是創(chuàng)新的表現嗎?
總之,教師教學時必須改變過去那種“填鴨式”“灌輸式”的刻板做法,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把學生當作交流、合作的伙伴,激發(fā)學生的求知興趣,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支持學生發(fā)表不同意見,鼓勵學生發(fā)表與眾不同的見解和觀點,尊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語文教學之樹盛開創(chuàng)新思維的花朵,讓學生大膽地實踐,大膽地想象,大膽地創(chuàng)造。生命的意義在于創(chuàng)造,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開發(fā)他們的智力資源,就能實現陶行知先生所說的“處處是創(chuàng)造之地,天天是創(chuàng)造之時,人人是創(chuàng)造之人”的美好理想,就能培養(yǎng)出建設國家的創(chuàng)新人才。
【參考文獻】
[1]錢霞.注意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J].中國校外教育,2009(08):45.
[2]周雪梅.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J].中小學學校管理,2016(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