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培智學校應根據(jù)當前特殊教育和少先隊兩方面的工作要求,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及智力障礙兒童身心發(fā)展特點,開展與普通學校、社區(qū)、家庭以及學校課程教學相融合的少先隊工作,為智力障礙兒童構建學校、社會及家庭三位一體的生活與學習環(huán)境。
【關鍵詞】培智學校 少先隊工作 融合教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2A-0066-02
近年來,國家、省、市各級特殊教育提升計劃相繼出臺,黨的十九大提出的“辦好特殊教育”目標正在落到實處,為培智學校以及智力障礙兒童的發(fā)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時教育部門亦通過全國最新的《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等文件為特殊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提出了更為科學的指引與更高的要求。
2017年,共青團中央、教育部、全國少工委等單位聯(lián)合發(fā)布了《少先隊改革方案》,少先隊改革工作正全面、系統(tǒng)且深刻地推進,以進一步增強少先隊組織的活力,更好地發(fā)揮少先隊工作在立德樹人方面的作用,有效促進廣大少先隊員健康成長。
由于少先隊主題活動具有趣味性與綜合性的特征,開展豐富多彩的少先隊主題活動,可在一定程度上調動智力障礙兒童的學習積極性,幫助他們更好地認識環(huán)境,融入生活,適應社會。但由于他們在認知、思維、語言溝通、社會交往等方面能力較弱,少先隊組織在培智學校中較難按照普通學校的模式開展相關工作,其效益也不高。在這種情形下,如何結合培智學校的辦學特點以及智力障礙兒童身心特點,貫徹落實時代的新要求,有效開展少先隊工作,從而更好地為他們服務,是非常值得探究的問題。
筆者深入了解當前特殊教育和少先隊兩方面的工作指示與要求,并對我校的實踐進行分析與反思,認為培智學校少先隊工作應做到多元結合,開展少先隊與普通學校、社區(qū)、家庭以及學校課程教學的融合性教育活動。
一、培智學校少先隊工作與普通學校少先隊工作的融合
《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年)》明確提出要推進普通學校與特殊學校的融合。在少先隊工作方面,培智學校與普通學校可以進行廣泛的交流合作,“責任共擔、資源共享、相互支撐”,共同推進融合教育的發(fā)展。
我校依托上級少工委的支持,通過大隊部與區(qū)域內多所普通中小學校大隊部緊密聯(lián)系,以聯(lián)合開展課題研究的方式,共同組織開展各種少先隊“手拉手”活動,為智力障礙兒童創(chuàng)造大量的融合教育機會,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集體生活,適應社會;同時進一步培養(yǎng)普通學校少先隊員的綜合素質和優(yōu)秀品格,通過這些活動,讓參與其中的普通學校教師、少先隊員及家長對智力障礙兒童有進一步的認識,能接納、幫助他們。當這些來自普通學校的參與者回歸自己的班級、學校和家庭之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自己所在班級、學校與社區(qū)融合環(huán)境的建立,最終實現(xiàn)多方共贏的理想局面。
二、培智學校少先隊工作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融合
整體而言,當前社會對智力障礙兒童仍缺乏足夠的了解和關愛,對他們的接納程度一般,這無疑給智力障礙兒童適應社會筑起了一堵高墻。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拓展社區(qū)少先隊工作,建立健全志愿者扶殘助學機制,為特殊兒童的社會實踐活動提供支持,鼓勵和推動各級少先隊組織積極開展有利于智力障礙兒童健康成長的各類校外實踐活動。
培智學校大隊部作為學校與外界溝通交流的重要紐帶,應積極挖掘社會資源,通過“手拉手”共建關系,成立紅領巾實踐基地等,與校外不同類型的單位合作,既“請進來”,又“走出去”,為智力障礙兒童進行社會溝通與實踐搭建平臺,創(chuàng)造機會并給予相應支持和輔導。我校大隊部主動出擊,廣泛爭取學校周邊社區(qū)內的公交或地鐵公司、大型超市、菜市場、快餐店、普通商品店以及高校等單位支持,通過與這些單位聯(lián)合開展參觀訪問、戶外課堂、游戲活動、見習培訓甚至是輔導智力障礙學生進行社區(qū)志愿服務等形式,提升他們購物與消費、乘坐交通工具等技能,培養(yǎng)他們與人溝通交流的能力、文明禮儀習慣、安全意識以及感恩意識,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在此過程中,大隊部與這些單位進行洽談,共同合作準備相關活動并對志愿者進行必要的培訓,還可起到特殊教育宣導的作用,從而讓更多的人認識和懂得如何幫助智力障礙兒童,以利于社區(qū)和諧、友善環(huán)境的建立。
三、培智學校少先隊工作與家庭教育的融合
《少先隊改革方案》明確提出,開展少先隊活動要注意與家庭教育相結合,充分調動家長的積極性,推動家校合作,配合開展少先隊的主題教育。
智力障礙兒童的家長因為孩子能力進步緩慢或擔心個人隱私被泄露,所以參加少先隊活動的積極性一般。針對這種情況,我校大隊部在安排工作或設計主題活動時,在尊重家長意愿的基礎上,一方面通過家長委員會、志愿輔導員招募及家長學校等方式,融入團體輔導技術,對家長進行適度的心理調適,借助各種案例,向他們說明由家長帶動參與團體活動和社會實踐對孩子自信心的建立、融入集體以及適應社會等方面的重要意義。另一方面,分年級、分階段,不定期地開展一系列反映智力障礙兒童在校學習、生活情況的主題活動,如在低年級圍繞語言能力、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開展“我來叫聲長輩好”“我和媽媽(爸爸)比本領”的活動,而在高年級則以展示生活技能舉辦“我為父母做道菜”的比賽,以此增進親子關系,增強家長與智力障礙兒童的自信心,最終達到家校積極合作,共同促進智障兒童進一步發(fā)展的目的;最后,鼓勵家長加入志愿輔導員隊伍中,參與各種少先隊活動的策劃、準備、實施以及輔導孩子等工作,創(chuàng)造機會讓他們感受學校與孩子的努力以及取得的進步,繼而進一步提高家長配合開展少先隊工作的積極性。
四、培智學校少先隊工作與課程教學的融合
培智學校課程培養(yǎng)目標的核心在于幫助智力障礙兒童獲得生存與生活的技能,幫助他們逐漸成長為一名獨立自主、文明守法的“好公民”。少先隊工作作為培智學校課程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應盡可能與班級主題教學有機融合起來,全方位促進智力障礙兒童的身心發(fā)展。
我校大隊部從藝術節(jié)、運動會、歌唱比賽等大型活動出發(fā),以課程模式統(tǒng)領、策劃、組織、開展這些全校性的少先隊主題活動或教育常規(guī)活動。我校發(fā)布有關活動的主題圖,設定活動目的,列出活動內容與任務,充分發(fā)揮導向作用,促使各單位、各部門更加明晰活動的意義,更好地抓準活動的要求。同時,在一系列活動中,為智力障礙兒童創(chuàng)造實踐的舞臺,幫助他們熟悉不同的角色和崗位,引導他們全面參與活動(包括活動策劃、宣傳、會務等,而不僅僅是表演或比賽等核心環(huán)節(jié)),從而有效促進他們的綜合能力的發(fā)展。全校性的活動與各班級當前的課程并行,各班級可根據(jù)班級學生實際情況制訂個性化的教育目標,從有關活動的主題圖中選取相應內容,形成班本教學主題活動或是班本教學主題活動中的子活動,從而使兩者產(chǎn)生聯(lián)結,相互融合,互為補充。
與正常兒童相比,智力障礙兒童更容易受到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對他們進行有效的教育教學,需要我們構建富有樂趣、充滿愛心且具持續(xù)性的學校、社會以及家庭三位一體的生活與學習環(huán)境。新時代,新征程,新要求,培智學校的少先隊工作要實現(xiàn)多層次、多面向的多元融合,以更好地服務學校與智力障礙兒童的發(fā)展!
作者簡介:黃健發(fā)(1984— ),本科學歷,教育學學士,中小學一級教師,大隊輔導員,研究方向為智障兒童教育教學。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