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麗,劉 晶,劉豐遂△,楊麗霞,趙 飛
(1.秦皇島市第一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 河北秦皇島 066000;2.河北省人民醫(yī)院內(nèi)分泌科,河北石家莊 050051;3.秦皇島市第一醫(yī)院急診科,河北秦皇島 066000;4.燕山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河北省特種光纖與光纖傳感重點實驗室,河北秦皇島 066004)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心腦血管疾病已成為威脅中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1]。急性腦梗死(ACI)疾病發(fā)病過程相對復雜和漫長,治愈率低下。研究發(fā)現(xiàn),腦梗死患者的發(fā)病原因主要包括動脈粥樣硬化、血管彈性病變等,腦梗死患者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開展治療,對于患者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2]。β2-微球蛋白(β2-MG)是機體淋巴細胞、多形核白細胞及血小板共同形成的微小蛋白,與患者腦梗死早期動脈炎性反應密切相關。血清膽堿酯酶(CHE)與腦梗死患者的嚴重程度有關,對于大面積腦梗死患者具有預示作用[3]。交聯(lián)纖維蛋白降解物(D-D)水平是體內(nèi)血液高凝狀態(tài)和纖溶亢進最為直觀的血清標志物,對于原發(fā)和繼發(fā)性纖溶亢進具有良好的鑒別作用。目前,關于急性腦梗死患者預后中血清β2-MG、CHE、D-D水平聯(lián)合檢測的臨床研究還很少見,其臨床價值值得探究[4]。因此,本研究對急性腦梗死患者和其他腦病患者β2-MG、CHE、D-D水平的差異情況進行比較,并分析相關性,以評價聯(lián)合檢測對于急性腦梗死診斷的價值。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間秦皇島市第一醫(yī)院的100例腦梗死患者為觀察組,另選同期治療的其他腦部疾病患者100例為疾病對照組,其中包括腦部腫瘤患者47例,腦膜炎患者21例,腦血管畸形患者8例,腦出血患者24例。同期體檢健康者100例為健康對照組。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ACI診斷標準[5];所有患者均由CT或磁共振檢查確診為ACI;所有患者從發(fā)病到入院時間均小于12 h;患者與家屬知曉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并經(jīng)醫(yī)學倫理委員會論證通過。排除標準:經(jīng)CT或核磁檢查診斷為出血性腦梗死患者或腦出血患者;大面積梗死患者;顱內(nèi)感染或者腫瘤患者。3組研究對象性別、年齡、高血壓患病史、年齡、體質(zhì)量指數(shù)(BMI)之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所有患者的血壓、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6]進行分析。血壓采用歐姆龍BP-230RⅧC型號血壓計進行檢測,所有患者血壓監(jiān)測時間、檢測部位均相同,同時,所有患者在休息15 min后,連續(xù)檢測血壓3次,取平均值。NIHSS量表評估由專業(yè)調(diào)查員進行,對所有患者的NIHSS 11個項目進行評分,共計42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腦梗死病情愈加嚴重。得分在0~10分為輕度,11~20分為中度,21~42分為重度。于入組后清晨空腹抽取外周靜脈血5 mL,3 000 r/min離心10 min取上清液,-80 ℃儲存。采用RLMax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德國西門子公司)測定受試者的血清三酰甘油(TG)、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水平??崭寡?FPG)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進行檢測;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采用循環(huán)酶法進行檢測;血清C反應蛋白(CRP)以及纖維蛋白原(FIB)水平采用免疫濁度法進行檢測;β2-MG、CHE、D-D水平檢測均采用酶聯(lián)免疫法,試劑來自上海酶聯(lián)生物有限公司,操作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
2.13組研究對象臨床資料對比 觀察組患者FPG、NIHSS評分、FIB、CRP及Hcy水平均顯著高于疾病對照組和健康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組研究對象在性別、年齡、收縮壓(SBP)、舒張壓(DBP)、TG、TC、LDL-C、HDL-C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3組血清β2-MG、CHE、D-D水平比較 依據(jù)NIHSS評分,觀察組病情嚴重程度結(jié)果統(tǒng)計顯示,輕度患者41例,中度患者32例,重度患者27例。觀察組患者血清β2-MG、D-D水平顯著高于疾病對照組和健康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HE水平顯著低于疾病對照組和健康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不同嚴重程度患者血清β2-MG、CHE、D-D水平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3。
表1 3組研究對象臨床資料對比
續(xù)表1 3組研究對象臨床資料對比
表2 觀察組不同嚴重程度腦梗死患者血清β2-MG、CHE、D-D水平比較
表3 不同組別患者血清β2-MG、CHE、D-D水平比較
2.3急性腦梗死預后影響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將表1和表2中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的指標作為自變量,將急性腦梗死患者預后良好作為因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jié)果顯示,血清β2-MG、NIHSS評分、D-D 為急性腦梗死的預后獨立危險因素,CHE為急性腦梗死預后良好的保護因素。見表4。
表4 急性腦梗死預后影響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2.4單項檢測和聯(lián)合檢測對于急性腦梗死預后的判斷效能分析 血清β2-MG、CHE、D-D單項檢測診斷急性腦梗死的特異度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β2-MG+CHE+D-D診斷的靈敏度和特異度顯著高于β2-MG+CHE及D-D+CHE,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ROC曲線結(jié)果顯示,β2-MG+CHE+D-D聯(lián)合檢測的曲線下面積(AUC)為0.832,顯著高于β2-MG+CHE聯(lián)合檢測的0.792和D-D+CHE聯(lián)合檢測的0.77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圖1。
表5 單項檢測和聯(lián)合檢測對于急性腦梗死預后的判斷效能分析
圖1 ROC曲線對比
目前,基礎醫(yī)學研究認為動脈粥樣硬化是腦梗死發(fā)病的最主要原因之一[7],在腦梗死患者的疾病發(fā)展過程中,慢性炎性反應在整個疾病的進展中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研究認為[8],動脈粥樣硬化并不是患者血液中大量脂類物質(zhì)的單純性堆積,而是患者在整個疾病過程中,由于血管脂類物質(zhì)的不斷上升,患者動脈壁受到嚴重刺激,引起慢性炎性反應,隨著慢性炎性反應的不斷加劇,血液中的白細胞、巨噬細胞以及血小板等生理組織在黏附因子的作用下,形成微小蛋白,微小蛋白在血管中不斷聚集,最終形成雪球效應[9],形成血栓,血栓在人體突發(fā)刺激或劇烈運動等情況下,進而脫落,隨著患者的血液循環(huán),到達患者的大腦,最終引起患者大腦血運不足,最終形成腦梗死[10]。機體血清中的CRP水平是患者炎性反應的最直觀指標,在腦梗死患者的疾病進展中,血管內(nèi)膜壁受CRP的刺激,形成大量中膜蛋白及復合物,加劇患者動脈內(nèi)的凝血功能,最終形成腦梗死患者的惡性循環(huán)[11],Hcy是含硫氨基酸的重要中間代謝產(chǎn)物,是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獨立危險因素,F(xiàn)IB是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栓形成最為關鍵因素,F(xiàn)PG對于患者的腦梗死的發(fā)病面積與神經(jīng)功能損傷呈現(xiàn)正相關,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CRP、Hcy、FIB、FPG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同時通過對不同NIHSS評分患者的CRP、Hcy、FIB、FPG水平對比中發(fā)現(xiàn),隨著患者病情的加重,CRP、Hcy、FIB、FPG水平呈明顯上升趨勢,同時,在多因素回歸分析中,發(fā)現(xiàn)CRP也作為腦梗死患者的獨立危險因素。分析認為,相比疾病對照組和健康對照組,腦梗死患者大腦血液供給不足是其最為主要的特征,患者大腦血管壁嚴重受損,患者的炎癥相關因子CRP明顯上升,同時刺激患者的血管壁損傷,進而形成惡性循環(huán)。周發(fā)為等[12]在急性腦梗死預后與患者血清CRP相關性研究中發(fā)現(xiàn),患者的CRP水平對腦梗死患者的預后具有一定推測意義,路蔚等[13]在對腦梗死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與Hcy、FIB的研究中提到,二者與患者腦梗死的嚴重程度密切相關,與本研究結(jié)果相互印證。
CHE在近年來的腦梗死患者研究中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研究發(fā)現(xiàn),在腦梗死患者的不良事件的發(fā)生過程中,患者的副交感神經(jīng)興奮性明顯降低,患者的血清CHE也隨之下降,對于患者副交感神經(jīng)的興奮度的監(jiān)控以及血清CHE水平的檢測,對于心腦血管疾病風險分層具有良好的預測作用。在腦梗死患者的發(fā)病過程中,患者的凝血功能異常以及纖維溶解異常是腦梗死疾病發(fā)展的先決條件,血清D-D水平是機體纖溶異常最為重要的血清標志物。但機體發(fā)生腦梗死,患者大腦組織釋放大量的組織凝血因子,凝血因子與患者的體內(nèi)FIB相互結(jié)合,形成β2-MG微型蛋白,此類蛋白一旦形成雪球效應,最終形成血栓,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李春瑤等[14]在對CHE與腦梗死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的分析中指出,腦梗死的與CHE水平呈現(xiàn)負相關。荀順芹[15]在對患者的腦梗死與血清D-D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患者的血清D-D與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呈正相關,對于腦梗死患者的預后具有一定的預測作用。本研究中,隨著患者的疾病嚴重程度的增加,患者的CHE水平明顯下降,患者血清D-D與β2-MG微型蛋白明顯上升,同時,在對患者進行多因素回歸分析中發(fā)現(xiàn),患者的血清CHE、D-D與β2-MG均可作為腦梗死患者的獨立危險因素,與文獻報道一致。
血清β2-MG、CHE、D-D在急性腦梗死中均存在關鍵作用,但三者聯(lián)合檢測用于急性腦梗死診斷的研究還不多見。本研究顯示,雖然三者單獨檢測的診斷特異度存在差異,且CHE最高,但單項檢測的靈敏度和特異度均低于聯(lián)合檢測,其中β2-MG+CHE+D-D聯(lián)合檢測的靈敏度和特異度最高,AUC最大。這提示,聯(lián)合檢測能夠綜合炎癥和凝血等指標,大大提升診斷靈敏度和特異度。因此,通過聯(lián)合檢測血清β2-MG、CHE、D-D水平有助于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病情評估和預后改善,具有很好的臨床價值。
綜上所述,聯(lián)合檢測血清β2-MG、CHE、D-D水平對于腦梗死患者的預后具有良好的預測作用,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