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刺參、對蝦引入同一養(yǎng)殖池塘,使其形成品種之間相互利用、相互促進、生態(tài)互補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混養(yǎng)對蝦,可以有效地提高養(yǎng)殖刺參池塘的水體利用率,投喂對蝦的殘餌和蝦糞便既可以增加池水肥度,促進藻類繁殖生長,又可以為對蝦、刺參提供天然的餌料生物。其養(yǎng)殖技術如下。
一、養(yǎng)殖池的要求。池深在1.5~2米,一般養(yǎng)殖面積以0.67~3.3公頃為宜,水體鹽度常年保持在26以上。
二、放苗前的準備工作。(1)人工參礁的設置。對于一般底質的參池可以用石塊、水泥板、空心磚、扇貝籠等壘成堆狀,作為人工參礁,每667平方米參池堆放體積為100~180立方米。
(2)參池消毒。人工參礁設置好后,納水浸泡參池15天,再將池水放掉,采取連續(xù)沖洗、浸泡的方法以降低底泥的有機物含量。在放養(yǎng)前20天,每667平方米用50~75千克生石灰進行徹底清塘消毒,以殺滅敵害魚類及病菌、病毒。
(3)納水。在放苗前10天左右,用60目篩絹網納水,水位達50~60厘米,肥水。肥水時,蝦池投放50~80千克/667平方米經過發(fā)酵的雞糞,或施無機肥2~4千克,以培養(yǎng)池水中的基礎餌料生物。
三、苗種放養(yǎng)。放苗時間在3月到5月初,規(guī)格為每500克300頭,667平方米放參苗5000~6000頭。參苗的投放方法有兩種:一是網袋投放法,苗袋放在附著基上呈半開口狀,這樣參苗爬出袋后,能直接附在附著基上;二是直接投放法,參苗可直接投放在附著基較集中的地方,均勻投播即可。
蝦苗放養(yǎng)時間在5月初,規(guī)格為1.2~3.0厘米的中國對蝦蝦苗,放養(yǎng)密度為2000~3000尾/667平方米。
四、養(yǎng)殖管理。(1)水質調控。水質調節(jié)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養(yǎng)殖前期(6月份之前),水位不宜過深,一般以1~1.2米為宜,每潮要根據池塘的具體情況適時換水。養(yǎng)殖中期(進入7月份之后),應逐步加深水位,一般應保持在1.5~1.8米以上,并加大換水量,保持水質清新,以確保刺參夏眠;養(yǎng)殖后期(到9月份中旬左右),可以適當降低水位,此時刺參夏眠結束,有利于刺參的活動與攝食。
(2)飼料投喂。在整個養(yǎng)殖過程中,不對刺參進行特別投喂,在投喂中國對蝦時適量多投喂對蝦人工配合飼料,并結合蝦池內養(yǎng)殖品種的數(shù)量適量投喂部分鹵蟲、人工飼料、雜色蛤和四角蛤蜊等,讓部分殘餌與蝦糞便沉落在池底,以供刺參攝食。
(3)日常管理定時進行水質監(jiān)測,控制好水溫、鹽度、溶解氧、pH值等理化指標,調控好水色,并根據池水透明度適時肥水,及時掌握池水中浮游生物的種類和數(shù)量。定時向參池內投入光合細菌等有益微生物,既為刺參提供餌料生物,又起到改善底質、凈化水質的作用。同時,每天要定時巡池,觀察養(yǎng)殖品種的生長、攝食、排便、病害、成活率等情況。夏季應防止池水水溫劇升。大雨過后要注意及時排掉參池表層淡水,并加大換水量,始終保持池水鹽度在26以上。
五、收獲。對蝦收獲多采用閘門掛網、放水收蝦的方法。采用此種方法多趕在大潮汛期間,這樣可以及時補充參池內排出的水,避免對刺參造成影響。另一種方法是用網捕蝦,這種方法適用于一次不能全部收獲完的情況,但是容易把池底攪渾。
刺參收獲一般采用潛水員下水采捕的方式,捕大留小,一般一年分春秋兩季采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