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依據“親近自然 快樂成長”的理念,論述將農村自然資源融入幼兒戶外活動實踐的策略,提出對農村自然資源進行歸類梳理,通過材料的開發(fā)和利用、親子活動的組織、課程的實踐等,在研究過程中改變師生的理念和行為,增強教師的科研意識,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游戲觀和課程觀。
【關鍵詞】農村 自然資源 幼兒 戶外活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2A-0154-02
依據《江蘇省教育廳省財政廳關于開展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建設的通知》(蘇教基[2014]17號)文件精神,我園申報成為第一批省課程游戲化的項目園,開啟幼兒園實踐探索新旅程。依據“親近自然 快樂成長”的理念,我園將農村自然資源融入幼兒戶外實踐活動中,努力為幼兒創(chuàng)設更大、更豐富的幼兒戶外活動環(huán)境,通過材料的開發(fā)和利用、親子活動的組織、課程的實踐等,為幼兒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游戲觀和課程觀,逐步實現師幼素養(yǎng)的整體提升和共同提高。
一、農村自然資源歸類梳理
我園從農村自然資源入手,梳理一些能為己所用,并能及時修改或更新,可以在戶外快樂營中開發(fā)和利用的各種自然資源,在組織課程時結合樹、花草、種植等展開活動,通過親子活動讓資源利用更豐富,如建立農村自然資源庫等。我們在平時的生活環(huán)境中,隨處可以收集一些大自然中的資源,我園根據周邊環(huán)境,逐步整理出適用于研究的自然資源。
二、農村自然資源有效融入
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園始終突出重點,追求課題研究的有效性,圍繞三個子課題加以展開并推進。
(一)基于農村自然資源親子戶外活動的有效組織
我園秉持“親近自然 快樂成長”的教育理念,依托蘇州市十三五立項課題“農村自然資源融入幼兒戶外活動的實踐研究”,在課程游戲化項目實施過程中,創(chuàng)設12個以“快樂營”命名的戶外活動區(qū),充分挖掘農村自然資源,用親子活動方式架起了理念傳播的橋梁。如“涂鴉快樂營”里的親子活動“田園創(chuàng)意美術”,“果園快樂營”里的“美美帳篷大比拼”,“音樂快樂營”里的“環(huán)保時裝秀”等。我園通過組織親子活動,向家長宣傳這樣的理念:農村自然資源是我們鄉(xiāng)村幼兒園的優(yōu)勢,戶外快樂營是孩子釋放身心最大的舞臺,適當放手是相信孩子的一種支持策略。孩子在先,成人在后,讓“自由、自主、愉悅、創(chuàng)造”的課程游戲化精神,更加深入幼兒之心。
(二)農村自然資源在幼兒戶外區(qū)域活動中的開發(fā)和利用
隨著課程游戲化項目的推進,我園工作的關鍵是構建一個滿足幼兒戶外區(qū)域活動的環(huán)境。這里的幼兒戶外區(qū)域活動,指的是為幼兒開辟的以“快樂營”命名的,功能不一、材料不一,可以容納整個幼兒園活動的12個大型戶外活動區(qū)。通過最大限度開發(fā)和利用農村自然資源,在合適的戶外區(qū)域投放自然資源材料,我園在各個戶外快樂營中開發(fā)與區(qū)域相適宜的活動材料。如“果園快樂營”的娃娃家器材;“涂鴉快樂營”的蘆葦稈、貝殼、紙管、樹枝搭建的支架、帳篷;“沙水快樂營”的竹片、竹筒、竹籃、竹簍等。各種材料的提供更有利于孩子間的互動、孩子與材料的互動,我園充分利用好各種資源,為幼兒在戶外快樂營里收獲創(chuàng)造、想象、同伴合作,發(fā)展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基于戶外基地引發(fā)的幼兒課程活動
基地活動特指幼兒園周邊的梨園、桑園、農田,我園與基地農戶簽訂活動協議。利用周邊的這些資源,我園組織幼兒進行踩點、向農戶咨詢或了解果樹從開花到結果、從采摘到品嘗的過程。幼兒們從看到的梨果、桑果、稻田,生發(fā)出一個個生動而又鮮活的案例,哪里發(fā)現了蛋蛋、哪里發(fā)現掉落的小梨果,哪里就有著孩子們永遠都問不完的、感興趣的話題,我園積累了一系列走出教室,與大自然、陽光親密互動的基地活動課程。
一起去戶外基地活動之前的準備:實地考察了解農田、梨園、桑園等季節(jié)特征。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規(guī)劃來回的路線,帶著個別孩子體驗步行所用的時間,保安配合一起外出等。關注幼兒戶外基地活動的過程研究,如在農田中,孩子們可以關注油菜花、麥子、水稻等農作物;在快樂的出行中,孩子們需要怎樣的經驗或材料準備。對于幼兒戶外基地引發(fā)的課程活動進行梳理,如記錄戶外基地中一些孩子們感興趣的話題;有效地將幼兒園戶外的自然資源融入進來,園內自然資源課程的開發(fā),如《我的樹朋友》《美麗的花卉》《測量枇杷樹之間的距離》《桃花朵朵開》《美麗的石竹》《小小魚的桂花發(fā)夾》等主題課程活動,由基地延伸到幼兒園孩子的所見范圍。
大自然是農村幼兒戶外活動的歡樂之源。我們充分利用農村幼兒園的優(yōu)勢,引導幼兒積極參與接觸大自然,對主題課程進行整理、歸類,形成一套“親近自然,快樂成長”的課程體系,并將其制作成關于花卉、關于樹木、關于蔬果的三類課程書刊。
三、課題研究成效突出改變
(一)改變:組織形式的單一——戶外大空間拓展
課程活動的組織形式應向戶外大空間拓展。首先,可以讓孩子有回歸自然的欣喜感:呼吸著新鮮空氣,頭頂著藍天白云。很多教師通過講述、看圖片、多媒體課件等形式展開內容,讓孩子身臨其境,運用所有的感官功能去看、觀察和感受,讓孩子的學習更加直接、真實、有趣、有效,樹葉上的漸變黃綠,花兒的陣陣清香,風兒吹來的絲絲涼爽,都無需教師用語言進行描繪,一切變得格外生動。
(二)改變:問題自下而上——不是自上而下
課題研究過程是一個螺旋式上升、不斷完善的過程。我們在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循環(huán)過程中,得以良好的開展活動。問題不是組織著怎么說,研究者怎么做,而是研究者在組織過程中發(fā)現了一些問題,經過與大家分析研究,獲得一次又一次解決問題的經驗,才有了成功的體驗。由此,自下而上對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加以梳理,如“果園快樂營”還需要哪些材料?怎樣的材料才是農村自然資源材料?如何開發(fā)?獲得怎樣的利用?問題推進研究的進程也收獲研究帶來的成效,如稻草編制的掃帚、樹枝編制的籃子、木板制作的小凳子,帆布與竹子支撐出帳篷等。
(三)改變:從雜亂無章——規(guī)范有序
經過多年課題研究實踐,我園對于農村自然資源逐漸積累并形成比較規(guī)范的梳理,如資源地圖、資源庫、專門的自然資源室,關于課程的自然資源手冊等。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園梳理了很多樹木、花卉、種植地的蔬果。對果園區(qū)長得比較高的紅梅、廣玉蘭、馬褂木等,我園在樹木的四周架起了梯子,方便幼兒近距離地觀察。
戶外活動是幼兒在園活動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我園的戶外活動區(qū)由于有了農村自然資源的融入,而變得更加創(chuàng)意無限,精彩紛呈。
作者簡介:顧小芳(1973— ),女,江蘇蘇州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學前教育。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