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博
(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醫(yī)院,吉林 松原 138000)
子宮肌瘤屬于婦科臨床常見疾病之一[1]。經(jīng)腹小切口手術不會受到子宮大小及特殊機械的限制,對于醫(yī)院的醫(yī)療設施要求較低,但對進行手術的醫(yī)生要求較高,否則易出現(xiàn)創(chuàng)面大,出血多,術后并發(fā)癥概率高等問題。腹腔鏡技術的發(fā)展,使其被廣泛用于手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出血少,有助于患者術后恢復等特點[2]。為探究使用腹腔鏡行子宮肌瘤剔除術對于子宮肌瘤患者的治療效果,本文對此進行探究,報道如下。
現(xiàn)隨機選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子宮肌瘤患者112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各56例。排除有肝臟、腎臟、心臟等器官存在功能障礙的患者,排除有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排除對治療方式不認可或治療依從性差的患者,排除其他不適合腹腔鏡進行治療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為女性,實驗組患者年齡40~62歲,平均(47.3±4.5)歲;對照組患者年齡39~59歲,平均(48.5±3.7)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較小,不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患者采用經(jīng)腹小切口法進行手術治療。先對患者進行硬膜麻醉,然后在下腹部60 mm處開小切口,逐層打開腹壁,使患者子宮肌瘤暴露在外,行切除術將其去除,對出血部位進行止血,然后進行縫合并注意術后防感染措施。
采用腹腔鏡進行子宮肌瘤切除術的實驗組患者先進性全身麻醉,然后在患者臍輪上方10 cm左右放入腹腔鏡,建立二氧化碳氣腹,保證壓力在14~15 mmHg左右,在患者陰道處放置舉宮器,然后在患者下腹部穿刺,然后將相關手術器械放入其中,在患者子宮肌瘤周圍宮體處注入大概6單位體積的垂體后葉素,使用單極電凝將包膜切開,然后將瘤體分離出來,再使用雙極電凝進行止血,最后將創(chuàng)面縫合。注意抗感染操作。
對兩組子宮肌瘤患者在手術過程中的相關情況進行記錄,記錄患者手術用時,術中出血量。此外,還要對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情況進行記錄。
應用SPSS 19.0軟件處理本次實驗記錄的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應用(±s)描述,組間經(jīng)t檢驗,P<0.05時具備臨床可比意義。
實驗組子宮肌瘤患者在進行子宮肌瘤剔除術后出現(xiàn)并發(fā)癥的概率為3.57%,遠低于對照組的14.29%,差異顯著(P=0.0468,x2=3.9529)。此外,實驗組患者手術用時與出血量均比對照組低,差異顯著(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情況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情況對比(±s)
組別 n 手術用時(min) 術中出血量(ml)實驗組 56 96.3±14.6 113.1±26.7對照組 56 102.8±13.4 178.5±35.6 t 2.4545 10.9980 P 0.0157 0.0000
結果顯示,與實驗組患者相比,采用經(jīng)腹小切口法進行子宮肌瘤切除術的對照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概率較高,且實驗組患者在手術用時和術中出血量這兩項指標上也明顯比對照組好,組間數(shù)據(jù)差異顯著(P<0.05),再一次驗證使用腹腔鏡進行子宮肌瘤切除術的優(yōu)越性。
綜上所述,在治療子宮肌瘤患者時,采用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的安全性較高,治療效果較好,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