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穎
摘 要 小學階段是孩子們學習能力和模仿能力最強的時期,而學校作為培德育人的重要陣地之一,以社會主義價值觀為指導方向,對小學生的行為、思維方式進行培養(yǎng)和教育,是其對立德樹人這一教育任務的貫徹實施和落實到具體的根本體現(xiàn)。因此,本文將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教育導向,闡述培養(yǎng)小學生立德樹人的必要性和主要內(nèi)容,并就如何具體開展立德樹人的主要方式進行淺析。
關鍵詞 小學教育 核心價值觀 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715.1 文獻標識碼:A
學校是踐行國家主流教育政策和普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有利陣地之一。而小學生由于年齡尚小,其人格品性和價值觀都處于雛形階段,還未完全固定下來。同時,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們學習能力強,又擅于模仿師長的言行。因此在目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導向之下,學校不僅僅要教會小學生學習功課,取得好的成績,更是要重視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的根本,培養(yǎng)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社會觀,從而能夠更好的為祖國的未來添磚加瓦。
1立德樹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是貫徹我國現(xiàn)階段教育方針的根本要求。國務院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等相關方針、政策中指出了在新的全面教育形勢下,學校為做好德育工作需要明確的目標、方向和方式,表明教師在開展教育工作的過程中,要重視如培養(yǎng)學生形成主流價值觀、提高學生素質等方面的德育工作。而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更是提出了要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之根本。
(2)是把國家方針落實到具體教育規(guī)劃中的必要措施。我國的教育規(guī)劃中,明確提出目前小學基礎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要培養(yǎng)“德行”,從孩子入手,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樹立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榮辱觀。只有把立德樹人而非純粹以成績優(yōu)劣作為小學教育是否成功的標準,才能使學生在這個競爭愈發(fā)激烈的多元化社會中汲取到全面的營養(yǎng),培養(yǎng)出既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也擁有良好的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的新時代青年,為國家在未來的發(fā)展提供棟梁之才,因此重視立德樹人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zhàn)略意義。
(3)貫徹實施立德樹人,實際上也是符合新的教育改革形式,提高小學教育質量的必經(jīng)之路。隨著我國九年義務教育實現(xiàn)全覆蓋,小學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作為最基礎性和全局性的一環(huán),應當將教育的重心從應試教育看中的“量”,逐步轉移到將全面教育對“質”的指標提升上來。具體來講,在新教育政策的普及下,對中小學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智輕德”、“高分低能”的應試教育傾向必須糾正,中小學教育必須全面走上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人才的素質教育道路,因此立德樹人才是真正能夠讓每一個孩子都能綜合發(fā)展、成為社會有用之才的教育。
2立德樹人的主要內(nèi)容
想要讓小學生真正理解并愿意遵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nèi)容,就必須讓其內(nèi)化為學生們自己本身的思想,在此基礎上他們才會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崇德向善,這也正是立德樹人的主要內(nèi)涵和要求。這就需要教師在如何讓學生們在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價值、情感以及行為這三大方面產(chǎn)生認同感上做出努力,引導廣大中小學生加深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
(1)價值認同,即要從理論上理解核心價值觀的理論含義。這就要求學校在實施立德樹人政策時,充分發(fā)揮出小學教育的主陣地作用,通過課堂講解、教材閱讀等方式加強對小學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教育,一方面將歷史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緊密結合,培養(yǎng)學生產(chǎn)生對國家和民族在文化、歷史等各方面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另一方面,要強化對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積極向學生們引導平等、公正、誠信、友善等具有正能量的核心價值觀。
(2)情感認同,是指學生在從理論上理解了核心主義價值觀所倡導的價值導向后,將其與自己的“三觀”相融合。換言之,小學生的思維聯(lián)動能力有限,對于太過理論化的知識,他們往往會只知其然而卻不知其所以然。因此,便需要教師將純粹理論化的核心價值觀實化為生活中常見的事例,這既可以是生動形象的故事,也可以是學生們在日常生活、學習過程中能看得見、摸得著的一件件小事。
(3)行動認同。在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中,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往往僅限于課堂之上,但相比較而言,小學生們擁有的課外時間遠多于課堂上的授課時間。孩子們的自我監(jiān)督和反省能力是有限的,在無引導者時,他們很難認識到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正確、是否有失分寸。
3立德樹人的具體策略
教學育人本身便是一件靈活性極高的工作,需要根據(jù)學生間各自不同的性格而靈活采用相應的教授方式才能取得效果。而在“德育”方面的教導更是具有極大的挑戰(zhàn)性,不同于理論和技術性知識的學習,它并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和統(tǒng)一的標準,而是要針對學生的價值觀、素質修養(yǎng)等內(nèi)在品質進行培養(yǎng)和提升,因此,德育不能被強迫灌輸,也不(下轉第26頁)(上接第23頁)能被死記硬背,只能通過長期不斷的熏陶、滲透去達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目標。
(1)緊抓住小學生可塑性、模仿力強的特點,以榜樣言傳身教。教師向來被稱為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同時也是作為除了家長外,陪伴學生時間最長的角色,其行為準則、道德素養(yǎng)都會成為學生學習和追隨的向導,對孩子們有著極強的引導和感染作用。因此,教師只有首先注重對自身德行的修養(yǎng)和建設,才能在立德樹人的過程中以自身高尚的品格感染學生,讓學生們感受到榜樣的力量和魅力,從而不知不覺中不斷向榜樣邁進腳步,養(yǎng)成好的行為、道德準則。在實際課堂授課中,教師可以通過要點突出、筆跡整齊優(yōu)雅的板書,邏輯清晰、或風趣或具有親和力的語言,引導學生養(yǎng)成嚴謹認真、個性鮮明的學習習慣。也可以通過在平時注重自身的儀容儀表、著裝整潔,注意走路的姿勢、儀態(tài)等等,潛意識里讓學生產(chǎn)生對美感的認知,從而喚醒學生對于向上向善的美好事物的模仿。
(2)增加激勵機制,使學生從“要我做”變?yōu)椤拔乙觥薄PW生們年齡尚小,突然來到學校這么一個需要處處循規(guī)蹈矩、受人管教的地方,難免會有不適應,依賴心重、紀律意識弱、學習生活習慣較差等情況較為普遍。如果教師只是一味的管教,反而會激起學生們的畏懼、逆反等負面情緒,而激勵機制的設置,能夠很好的抓住孩子們渴望被認可、被關注的心理,這對小學教育的順利展開有著很大的好處。
(3)課堂授課和課外活動的有機結合,實現(xiàn)教學的多元化。首先要徹底轉變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下教育僅為應試的功利化思想,在各學科的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滲透德育。眾所周知的,美術教學內(nèi)容中,“生活”這一抽象名詞的理解向來是學生學習的難點。“生活”一詞,不僅范圍太大且內(nèi)容也涉及方方面面,創(chuàng)作過程中,難以讓學生在抓住重點,時常限制學生的美術思維。對此,小學美術教師可以通過學校組織的各種,“植樹節(jié)活動”“書香校園活動”等,從小方面入手,告訴學生何為生活,那么當學生在創(chuàng)作與生活相關的美術作品時,便會更加的全面合理、細致入微,將概念具象化,將美術細致化。其次,要通過組織形式、內(nèi)容豐富的課外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為愛好、性格、擅長領域各不相同的學生們提供更加充分、廣闊的發(fā)展空間??梢酝ㄟ^運動會、藝術節(jié)、學術比賽等活動可以鼓勵他們大膽突破自己、勇于挑戰(zhàn)、敢于創(chuàng)新;也可以引導學生們走出校門,在社會中開展各種調查和研究,并通過這些方式培養(yǎng)他們主動探索、獨立思考分析和積極動手操作的能力,以及嚴謹、合作、沉穩(wěn)等精神品質。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鼻嗌倌晔菄业奈磥?,其成長方向和價值取向,也決定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肩負著實現(xiàn)“中國夢”的希望。因此學校和教師要在踐行和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努力推進和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道路上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為國家和民族的未來不斷奮斗。
參考文獻
[1] 李建國.開展“六禮三儀”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J].局長在線,2018(2A):45.
[2] 俞偉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中小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推向深入[J].前沿視點,2016(11):3-4.
[3] 傅興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探索課程育人有效策略[J].基礎教育課程,2016(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