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普通生物學是高校生命科學學院本科生的重要必修課程,該課程在宏觀層次上涉及動植物發(fā)育過程,生命進化和演變等;在微觀層次上,包含細胞,基因和遺傳以及細胞信號轉導等內容。因此,該課程是高校生命科學專業(yè)課的奠基石,對該課程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探索改革,不僅有利于學生構建整個生命科學知識體系,更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對生命科學領域的探索興趣和求知欲。本文將結合本校普通生物學(英文)課程的教學實踐,從不同層面探索如何深入進行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的改革。
關鍵詞 普通生物學 教學理論 實踐探索
1普通生物學(英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傳統(tǒng)的普通生物學課程的教學常采用常規(guī)的教學模式,課堂效果的反饋差異較大,同時課程涉及的知識面廣,內容多而瑣碎,如發(fā)育和進化章節(jié)中的各種定義和理論抽象復雜,學生在聽課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理解困難的問題。此外,本校該課程采用全英文授課,大量的專業(yè)術語和專業(yè)理論,在語言上又給學生接受教學內容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和挑戰(zhàn),導致有些學生上課積極性減退,容易產生厭學情緒。
結合本校普通生物學(英文)課程的授課經驗,本人有以下幾點體會心得:該課程講授要重點體現(xiàn)基礎性、通論性和入門性等特點,教師不僅要重視教學方式的通俗易懂性,更要突出課程的整體性、連貫性和前沿性;通過開設實驗操作和討論課時,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課程,并且優(yōu)化課程考核方式,從而得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2普通生物學(英文)教學的改革探索
2.1優(yōu)化教學內容,突出課程的整體性
本人授課的普通生物學采用全英文授課,采用的教材是《LIFE: The Science of Biology,Tenth Edition》,該課程在教學大綱的安排上由簡入深,教學內容從宏觀到微觀,各章節(jié)相互結合,多層次呈現(xiàn)人類探索生物學的過程。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教學內容呈現(xiàn)方式的通俗易懂,通過多媒體展示,結合圖片、動畫、視頻和模型等方式,將教學內容豐富多彩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例如,在講授生命進化的內容時,結合達爾文提出物種起源的背景,討論達爾文進化論的缺陷以及目前進化理論的發(fā)展,讓學生領會生命進化的全貌。此外,在講授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區(qū)別時,通過將不同章節(jié)的知識點融會貫通,交互理解,從而形成更加細致完善的知識體系。
2.2提升課程的前沿性
生命科學目前發(fā)展速度較快,教學內容同樣也要及時更新。教師備課內容要及時補充近年來生命科學領域的重要研究進展和先進技術,針對目前社會熱點討論生物學問題,如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細胞CART治療,單細胞測序,基因編輯的先進技術和理論,針對性進行討論和講授,使學生在掌握本專業(yè)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能接觸到生命科學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激發(fā)學生對科學研究的興趣和求知欲,通過本課程的教學,在廣大學生內心播種科學探索的種子。
2.3增強師生互動
教學過程要遵循“教學相長”的原則,充分激發(fā)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性和主觀能動性,了解學生對當今科研動態(tài)和研究進展的理解和關注,進而對學生進行相應的引導和指導。本課程教學過程中,增設討論課時,采用5-6個學生自行分組的方式,每組選定一個專題(例如,近幾年的諾貝爾生理醫(yī)學得獎),小組成員就專題內容查閱文獻,共同討論,確定匯報內容,最后在課堂上展示PPT進行匯報,并就師生現(xiàn)場提出的問題做出解答。此外,每個討論小組針對各組專題,設計海報,通過poster的形式呈現(xiàn)組內成員對該專題的理解。通過這種方式,使每個學生能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學生提出問題,討論問題,并解決問題,既鍛煉了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加深了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精神。討論課程的設置,強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教師起輔助引導作用,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探索積極性和主動性。
2.4加強課程的實踐性
普通生物學是一門操作性極強的課程,課程教學要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通過增設實驗技能課時,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例如,顯微鏡觀察動植物細胞,以區(qū)分動植物細胞結構的不同;課外通過學生自主完成標本采集、分類鑒定與制作,讓學生認識到生物的多樣性,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自然保護意識;無脊椎動物的形態(tài)觀察和脊椎動物解剖和觀察等。通過實驗課操作,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更有利于鍛煉學生逐漸形成完善的實驗思路和科研思維。
2.5優(yōu)化課程考核方式
傳統(tǒng)的普通生物學考核方式過去常采用理論考試作為最后的評價體系,本課程由于增加了較多的實踐學習課程和分組教學的方式,因此在考核上采用理論考試和課堂討論各占50%的政策,深化課程考試改革,逐步優(yōu)化課程過程化考核評價體系,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這種方式有助于解決傳統(tǒng)應試教育死記硬背的弊端,激勵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在掌握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有助于提升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索和追求。
作為高校生命科學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普通生物學是高校生命科學學生的必修課程。我們在普通生物學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上做了很多的嘗試和探索,并取得了顯著成效。逐步形成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中心的系統(tǒng)授課模式,在教學內容上補充新知識,擴展學生眼界;教學方式上通過分組討論,師生互動,增強學生之間協(xié)作創(chuàng)新能力;在課程考核方式上制定科學的評價體系,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我們對普通生物學在教學上的改革和實踐,將會對未來高校改課程改革提供借鑒意義。
作者簡介:任文燕,女,漢族,1987-10,山東濟南人,蘇州大學醫(yī)學部劍橋-蘇大基因組資源中心,講師職稱,研究生學歷,博士學位,研究方向:胚胎干細胞維持與分化。
參考文獻
[1] 黃申,韓麗.普通生物學課堂教學改革初探[J].輕工科技,2017,33(04):9+148.
[2] 張彤,李黎,付征葉.《普通生物學》課程教學中的反思與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8(26):6+224.
[3] 邱樂泉,吳濤,趙嫚,鐘莉,湯曉玲.普通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生物學雜志,2016,33(06):9+116.
[4] 劉佩勇,曹成有,孫彩霞,張穎,李黎明.生物工程專業(yè)普通生物學雙語教學的重要性[J].教育教學論壇,2016(52):40+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