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潔 張偉民
【摘要】課堂教學評價不僅要對體育課的教學效果作出評價,還要對體育課堂教學中的師生課堂行為進行分析和評定,簡要地說,就是要評價教師怎么教,學生怎樣學,學習的成效如何。文章主要對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行為的評價策略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課前準備 教學行為 學習行為 定量與定性 評價
【課題項目】本文是無錫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提高初中體育課堂教學實效性的策略研究》階段研究成果之一。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8-0215-02
一、教師教學行為的評價
學生雖然是學習效果評價的主要對象,然而教師的教學行為卻是影響體育教學質量與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對體育課堂教學的評價,更多的要從教師教學行為來進行分析與評定。對教師的教學行為評價,主要從下面幾個方面展開:
1.教學態(tài)度與教態(tài)的評價
對教學態(tài)度的評價,就是指教師對體育教學的負責任、嚴要求、有愛心、有激情表現(xiàn)的評定,同時,評定教師是否始終把自己定位在與學生共同參與、平等相處、關注每個學生的發(fā)展與進步的角色地位上,充分顯現(xiàn)一個教師的人格魅力、師德風范和責任意識。
對教態(tài)的評價,就是指在體育教學中,對教師的形象和姿態(tài),以及教師所表現(xiàn)出一種得體的親切、自然的態(tài)度和親和力的評價。還要評價教師是否能以最好的方式幫助學生建立成功的自信,以體育教師特有的魅力感染學生,使其對體育學習的產生高度興趣,并能用這種無形的親和力,與學生之間架起一座相互信任的橋梁,由此產生教與學的更大動力。
2.教學組織能力的評價
教學組織能力的評價,主要評價教師能否根據(jù)體育學科教學的特點、特征、目標、內容、練習隊形、活動場地與器材等,進行嚴密的組織、合理的安排所采取有效組織措施能力表現(xiàn)的評定。教師教學組織是否嚴密合理、措施到位、實施有效,直接影響體育教學的效果。因此,教學組織是每個體育教師都應具備的能力,是體育教師重要的教學行為之一。體育教師的教學組織包括體育課的常規(guī)教學、隊列與隊形的安排與運用、教學分組與分組教學的安排、場地器材的布置,小干部的培養(yǎng)與使用,以及在實施教學中教師對教學的調控等。
(1)對教師常規(guī)教學能力的評價,就是要評價教師是否建立了必要的教學常規(guī),這些常規(guī)是否有利于實施體育技術技能教學,是否有助于建立正常的體育教學秩序保證體育教學的正常有序進行,是否有利于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2)隊列隊形教學和練習隊形變換是實施體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是教學內容,也是實施常規(guī)教學的主要手段,更是合理利用場地、嚴格技能學習紀律,保證體育技術、技能進行有效進行的組織措施。因此,評價教師隊列隊形教學能力和實施練習隊形變換能力,主要對教師所確定的練習內容、口令下達的精神狀態(tài)與規(guī)范要求、指揮的位置選擇與調動隊伍的方法等能力進行評價。
(3)由于體育教學的特殊條件與要求,教師往往會采用分組教學的組織形式,把學生分成若干組,按預定的學習內容組織技能學習和身體練習。分組教學有分組輪換和分組不輪換兩種形式,而分組輪換又有多種方式。對教師分組教學能力的評價,主要是評價教師所采用的組織形式是否符合教學的需要,是否達到較好的學習與鍛煉效果,在分組活動、隊伍調動的組織中,教師是否體現(xiàn)出較高的組織指揮能力。
(4)組織調控能力是教師全面把握教學流程、全面掌控教材的教學實施和生理與心理調節(jié)的應變性、生成性的能力表現(xiàn)。因此,評價教師的組織調控能力,主要是評價教師能否在復雜多變的活動狀態(tài)下,及時對突發(fā)事件進行妥善處理,是否能對教學的預設計劃(包括流程、內容、教與學法、負荷量等)進行及時調整和教學結構的重組。這種應變能力、調控能力是教師教學組織能力的經驗積累的體現(xiàn)。
3.技術、技能教學示范能力的評價
即評價教師是否會做。技術、技能教學是體育教師學科專業(yè)技能水平與能力的重要基本功表現(xiàn)。評價教師技術、技能教學示范能力,一般是評價教師在教學中是否能做出正確的、完整的示范動作;是否能根據(jù)動作技術的特點選擇合理的示范位置和方向;是否能正確判斷學生技術、技能動作的正誤,并能采用有效的預防和糾正錯誤動作的措施。一句話,就是評價教師對基本教材所規(guī)定的技術動作,是否會做。也就是動作是否正確,姿是否態(tài)優(yōu)美。
4.技術、技能教學講解能力的評價
即評價教師是否會講。 技術、技能教學講解能力不僅是評價教師的口頭語言表達與口令指揮的能力,更是評價教師在技術技能教學中,能否正確運用體育的術語,做到措辭準確、突出重點、生動形象、簡明扼要地講清楚動作方法和要領,讓學生聽得懂、能理解、記得牢。
5.教與學法運用能力的評價
即評價教師是否會教。評價教師的教與學法運用能力,就是要評價教師是否把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緊密結合起來,既發(fā)揮了教師的有效教學行為的主導作用,又發(fā)揮了學生有效學習行為的主體作用;是否能在繼承運用傳統(tǒng)教與學法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特別是逐步擺脫傳習式、接受式的教與學法,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學習方式,體現(xiàn)出教與學法的時代性與價值觀;是否能在選擇與運用教與學法時,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做到選擇合理、手段多樣、運用得當、針對性強;學生是否在智力、體力、能力、創(chuàng)造力方面得到一定的發(fā)展與提高,讓學生得到最大的實惠。一句話,就是評價教師在進行體育教學時,是否會教,是否體現(xiàn)了教師的教學因素,是否反映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否表現(xiàn)出教師的教學技巧與教學藝術。
二、學生學習行為的評價
1.常規(guī)學習效果的評價
學生常規(guī)學習效果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為保證體育教學正常開展所建立起的各種有效的規(guī)范性常規(guī)的學習效果。評價時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常規(guī)學習效果去展開評價。
(1)學生的課前常規(guī)的評價。評價學生是否能按要求穿著適宜的服裝;是否能按規(guī)定在課前抵達指定的地點、規(guī)定的隊形有序集合等候上課; 是否能主動向教師說明見習的原因等。
(2)學生課堂常規(guī)的評價。評價學生的列隊時的精神狀態(tài)是否振足、目標是否明確、隊形是否整齊、規(guī)范。
(3)學生課中常規(guī)的評價。評價學生在各項學習內容的教與學中,能否按教師規(guī)定的練習隊形、學習分組、練習程序、行進路線、學練要求進行有序、有效和安全的技能學習和身體練習。
(4)學生課后常規(guī)的評價。評價學生在課的結束部分,能否進行必要的、有效的自評與互評,并能協(xié)助教師做好歸還器材、收拾場地等結束工作。
2.學習態(tài)度與行為表現(xiàn)的評價
學習態(tài)度是指學生參與體育學習所具有的興趣性、積極性、主動性、自主性的參與狀態(tài)表現(xiàn)。評價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主要是評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能保持最佳的學習心境;是否能反映出對學習的濃厚興趣,并由此而引發(fā)學習的積極性,達到向主動性與自主性學習的健康個性發(fā)展,評價的中心是學生的主動參與程度與表現(xiàn)。
學生的學習行為表現(xiàn)是指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的思維發(fā)展、認知狀況、技能學習、體能發(fā)展等方面的績效性行為。評價學生的學習行為表現(xiàn),主要是評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做到了在運動中思維、在思維中運動,從而達到了觀察力、模仿力、想象力、思維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提高,以及從學會到會學的轉變;是否能在教師的指導下有效地獲得體育知識、掌握一定的動作技術和技能,從而達到了智力、能力、體力上的發(fā)展與提高;是否能在合作學習中,增強了合作、保護與幫助的意識、集體團隊的觀念,從而取得了生理、心理、社會適應和諧發(fā)展的效應。評價的中心是學生在身體發(fā)展、知識技能、心理發(fā)展和社會適應的全面發(fā)展有效行為表現(xiàn)。
3.學習成效的評價
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學論教,評課就應當重視對學生學習成效的評價。然而素質化的體育教學是一個在體育學科三維目標引導下的綜合性活動。因此,直接考量一節(jié)課的學習成效,在評課技術上有一定困難,必須依照能反映包括學生學習效果和教師教學水平在內的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評價指標系統(tǒng),把一堂課整合起來作具體的分析與評價。體育教學的評價指標體系應包含以下諸多元素:教學目標的制訂與達成、教學內容的處理與拓展、教學過程的先進性與有效性、學習方式的改善、學習評價的科學性和課的主要特色等,它涵蓋了學習的目標、內容、過程、效果等方面的評價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