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積累較為豐富的語言材料和言語活動經(jīng)驗,形成良好的語感;在已經(jīng)積累的語言材料建立起有機的聯(lián)系,在探究中理解、掌握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基本規(guī)律?!比欢?,實際情況卻是,高中生在寫作時素材匱乏,畏寫作如虎。如何讓學生學會積累素材呢?筆者認為,需要經(jīng)歷三個階段,由淺入深,曲徑探幽,漸次把握素材積累之真要,才能在考場上一展筆墨功夫。
古人治學講究厚積薄發(fā),故第一階段重點在于讀和看,要博覽——只要肯讀書,材料定不會少。
教師要引導學生與書籍“晨昏相親”,多閱讀,日積月累,必有所得。應廣泛涉獵,除課本經(jīng)典,還可讀一些經(jīng)典小說、精品散文、名家美文、報紙雜志等;可以是小說巨著,也可以是唐詩宋詞;可以是中外名人傳記,也可以是世界各地故事;可以是科普知識,也可以是地理趣事……引導學生從不同的文章中感受不同的題材、文風、寫作態(tài)度、文化知識,從中擷取精彩片段,體會其意蘊情趣,融之于精神血液之中。惟其如此,閱讀面才會越來越寬,寫作素材才會越發(fā)豐富。
讀的同時也須進行必要的背誦。不能僅僅流連于作品中文字的溫柔繁華,開卷似有所悟,閉卷則相忘于封面。畢竟好書不厭百回讀,經(jīng)典作品,可以采用背誦的方式,使之融入腦海,并反復回味。典范的語言材料,包括古今詩文名篇,名言警句等,必須做到熟練背誦。鼓勵學生通過背誦大量古今中外名篇美文來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多記多背,學生的作文水平自然就上去了。
當然,讀背之余,還需有目的地摘錄。讀得多,摘錄多,名人名言、作文知識、好詞佳句、古詩諺語、有價值的事例數(shù)據(jù)等。有所摘錄,有所記憶,這些在寫作過程中也必有所用。
經(jīng)歷了第一階段的“原始積累”,就要努力要進入第二重境界——目有所睹,心有所思,然后細析題目,消化材料,兩相融合。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進能變通運用”,從而“巧舌如簧,有一得”呢?首先,就是要深入思考,《論語》有云:“學而不思則罔?!狈e累了上千材料,然后進行整理歸納,納入腹中,做到厚積薄發(fā)。作為高考首科,語文試題題量大,考生時間緊,加之情緒緊張,很多學生到寫作時難以及時調(diào)出日常積累的素材,這是導致寫作失利的因素之一。教師平時可引導學生采用一些方法對已積累的素材進行歸納整理。其方法很多,諸如按情感志趣、人生感悟、道德修養(yǎng)、成長奮斗、處世為人等分類,或按各類重點話題分類,或按人物古今國別分類等等,不一而足。
其次,思考素材的同時,教師還要教會學生有效利用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相得益彰。每有所經(jīng)歷,皆成人之性情??雌饋聿唤?jīng)意的人生積累,在關鍵處可能會成大用。從生活中積累素材,從自身的生活中積累素材,就是以自己為對象、核心,積累自己親身經(jīng)歷的事情及感受。蘇聯(lián)著名作家高爾基特別提倡,作文要重視寫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和感受。他曾說:“誰想當作家,誰就應當在自己身上找到自己?!币虼?,在積累作文素材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特別重視這一點。
素材積累的終極目的,并非是為了掉書袋之用,而是要形成作者自己的獨特理解,從而融入血脈,獨抒機杼,“成一家之言”。正如老子“道法自然”之說。積累到了最高層次,就要做到深入淺出,知行合一。要盡量多地讓學生進行自我發(fā)揮,重在“說”和“寫”。
首先,這里所說的“說”,是要有目的、有意識地“講出來”。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說”之舞臺,讓他們一展身手。如課前三分鐘演講、閱讀課心得體會交流、語文辯論會、課本劇表演等。教師引導學生多關注生活中的語文現(xiàn)象和語文事件,讓學生深入生活中,多積累生活中的文化:精彩的廣告詞、獨特的店名、精絕的對聯(lián)及特別的宣傳標語等,都是可以在寫作中運用的有效素材。新聞調(diào)查、網(wǎng)絡熱點、國家大事、社區(qū)生活乃至校園瑣事,無不觸動著學生的神經(jīng)。要想學生積極觀察生活,教師必先成為有心之人,引導學生關注社會,表達自我。
其次,會“說”更要會“寫”。要把自己的想法形成文字,以供他人閱讀參詳。那么,可以讓學生寫些什么呢?1.可寫隨筆。所謂隨筆,隨興所至,隨想而寫,但凡家國、歷史、山水、生活、鄰里等,皆可入題。所寫實則眼觀而后內(nèi)思,形成自我之獨到看法,然后成文。2.可寫讀書筆記,此法亦為閱讀積累之佳法。讀書筆記作為讀書過程的一種延伸和升華,是讀者和作者心靈共鳴的最佳途徑。當然,讀書筆記形式不拘一格。可為讀后感,可為提綱羅列,也可簡單地摘錄。讀無定法,記無定數(shù),但一定要有思考,再結合實際運用,從而達到書與心的融合。讀而后思,再賦以文字之形,則會讓思想更為深邃久遠,傳播更廣,影響更甚。
以說辭表深意,以文字達內(nèi)心,凡所記誦,若有所思,皆浸潤骨髓,融于氣息,情動于衷,發(fā)乎其外,久而久之,延至考場,何愁素材不足,語言不及,思想不深?故而,筆者所見,要達素材積累之第三種境界,以“說”“寫”積累,則可超越素材,回歸語文之本源,達到自由運用之境,這才是最高明的做法。
總之,素材積累,途徑雖多,方法雖豐,絕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想有所收獲,就必須從現(xiàn)在開始,狠下功夫,先“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再“深思而慎取之”,最后“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達到運用材料隨心所欲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