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曉清
摘 要:人的一生中要與不同的人接觸,與不同的人建立不同親密程度的關系。大學階段是一個人建立親密關系,形成良好的人際信任基礎的關鍵時刻,因此,研究大學生的人際信任問題是極為重要又具備現實意義的。
關鍵詞:大學生;人際信任;理論依據
一、引言
隨著我國社會的進步,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方式也由因為親密而相信的模式變成了因為利益相近或者價值觀念、世界觀念、人生觀念相似而相信的模式。當代大學生的人際信任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了一部分社會問題。因此,研究當代大學生的人際信任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國的社會進步也提供了幫助。本文從社會文化因素、人際關系因素、個人因素角度分析解決當代大學生人際信任水平較低,伴隨年級的升高變得越來越低的問題。
二、人際信任的含義及理論依據
1.人際信任的含義
人際信任,顧名思義即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具體來說就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或者另一個群體的信任。按層面來說,大概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認為信任是一種信念,是一種意愿,是一種行為,是雙方對彼此的相信程度;第二個層次認為一個人對對方信任并對對方持有積極的態(tài)度,以及相信對方,愿意為對方做出一些事情方叫信任;第三個層次認為信任是一種風險狀況,具體應該在兩種難以選擇的困境中作出選擇,這樣的程度叫作信任。從普遍意義來講,這里我們所研究的是第一層次的信任,又叫一般信任[1]。
2.人際信任的理論依據
關于人際信任,不同的學者都作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主要有預測理論、意圖理論、能力理論三個種類。
(1)預測理論認為交往雙方在交往了一定時間之后都掌握了彼此的一些習性、做事習慣和風格,一方便可通過對另一方以往的了解,預測對方下一步的行為動作,當被預測者與之前的行為高度吻合的時候,雙方之間的信任就更容易深化。
(2)意圖理論是指一方對另一方動作行為的意圖進行觀察研究,確定對方的意圖是否自己可以接受,這取決于兩者之間的共同經歷,或者價值觀的認同程度,兩者之間的共同經歷越多,或者價值觀的認同程度越高,雙方之間的信任度就越高。
(3)能力理論即一方對另一方的履行諾言、實現約定事情的能力的肯定程度,例如,我們做事情的時候更愿意對熟悉這方面的人產生信賴感[2]。
三、大學生人際信任的現狀及問題
1.人際信任水平較低
(1)社會文化因素。由于社會文化的差異性或者生活方式的差異性,不同國家的人際信任水平存在巨大的差異。例如,在紳士文化較為突出的國家,如英國,人際信任水平較高,而在軍事文化著稱的德國,人際信任水平較低。宗教信仰的差異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人際信任水平差異,如信奉猶太教的人群人際信任水平高,而信奉天主教的人群人際信任水平低,還有因為社會的差異性和歷史上的社會歧視遺留問題,黑人青少年的人際信任水平要低于白人青少年的人際信任水平。
(2)個人因素。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性格特征、處事方式,從接納社交的程度和速度上來看,大體上分為內向與外向兩種性格,對于內向的人來說,其與人交往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隨著交往雙方逐漸熟絡起來,信任水平也會隨之加深,但信任水平并不僅僅因為交往時長而加深,有時還會隨著雙方的逐漸深入了解,脾氣、性格、愛好的不同而建立不同程度的親密關系。因此,在雙方建立信任度的過程中,信任程度的加深會隨著不同的因素而逐漸變化,另外,獨立個體若在交往過程中出現失敗的經驗,則會對后期的交往產生很大的影響。
2.信任水平隨著年級的升高越來越低
據調查,在大學里,大一大二的學生通常比大三、大四的學生人際信任程度高,高年級的學生隨著年紀的增長,升學壓力、就業(yè)壓力、與人交流的挫敗經歷所產生的焦慮等都隨之而來,導致他們的人際信任程度低。而低年級的學生,尤其是大一的學生,因為剛脫離高中時代艱苦求學的日子,邁入大學這個相對輕松的環(huán)境,對周圍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渴望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希望自己可以體驗豐富多彩的事情,因此就更愿意與人交流,更容易對人產生信賴感[3]。
四、解決大學生人際信任問題的對策
1.從社會中的各個因素出發(fā)解決人際信任問題
(1)加強社會文化建設。從國家的角度出發(fā),我們可以弘揚紳士文化,加強國民素質的培養(yǎng),建立契約精神,通過這些潛移默化的軟文化對個體的人際交往理念產生影響。同時,不斷完善國家的教育體制,對學生多一些人文方面的關懷,不僅僅從固定的成績來評判學生的發(fā)展,也鼓勵學生多參與社交活動、實踐活動,讓他們自身在實踐中建立起與人交往的信心。通過這樣的教育方式,影響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最終使大大小小的家庭中也充滿此種積極因素,并將與人交往友好的觀念一代又一代傳承下去,從而達成提升人際信任水平的目的。
(2)用積極的態(tài)度去看待人際交往。人是復雜的、立體的。對于個體來講,身處復雜的人際交往關系中要積極面對與人交往的磨合過程,理智地面對人際交往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對內向者來說,可以讓自己先以一個傾聽者的身份與他人交流,通過傾聽逐漸和他人建立聯(lián)系,逐步深化自己對外界的信任。此外,人們還應該加強自身的抗打擊能力,不因為偶爾的人際交往失敗而失去人際信任的信心。
2.在大學課程中加入相關的心理課程
針對高年級的學生,學校要專門設立一些有意義的課程,通過課程去培養(yǎng)他們與人交流的信心和抗打擊能力。對于低年級的學生,學校要更加豐富課程內容,讓課程更有趣味性,以此鼓勵他們更多地與人交流,建立深層的人際信任感。
五、結語
目前,大學生所處的時代經濟快速發(fā)展,各行各業(yè)經歷破碎重建。雖然他們經常會表現出不羈、自由、個性的一面,但他們的內心卻是柔軟易碎的,他們需要時代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懷與包容。另外,我們的社會也應該從培養(yǎng)大學生的心理抗壓能力入手,讓他們有足夠的承受力去面對人際交往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信任危機,鼓勵他們多放開自己去接觸外面的世界,接納更多不同的事物,由內到外全方位地為當代大學生的人際信任水平發(fā)展做一個良好的鋪墊與準備,使其人際信任朝著良好的方向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吳志雄,駱祥添.大學生人際信任現狀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J].人才資源開發(fā),2016(24):208-209.
[2]張瑞青,馬蓉仙.當代大學生人際信任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集寧師范學院學報,2014(3):62-65.
[3]黃毅.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與人際信任的相關性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