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進嬋
摘 ? 要:小學開展古詩詞群文閱讀,彌補了單篇古詩詞教學的局限性,增強了古詩詞學習的系統(tǒng)性、探究性、趣味性,在“一課一得”的同時,將學生閱讀古詩詞的視野引向更為廣闊的天地,為教師實現(xiàn)群文閱讀教學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群文閱讀;議題設計
中圖分類號:G623.2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010X(2019)04-0015-02
古詩詞群文閱讀,是教師圍繞一個議題,把一組古詩詞整合在一起,在一定時間內(nèi),師生圍繞著議題進行誦讀、積累、感悟和比較,進而提高學生鑒賞能力和閱讀思考能力的過程。議題是一組選文中所蘊含的可以供師生展開議論的話題,議題的設計是群文閱讀的起點,也是群文閱讀的核心。那么,如何結合古詩詞的特點設計議題呢?
一、議題設計的基本原則
(一)聚焦性原則
古詩詞群文教學的議題就是群文的教學目標,那么這樣的目標也必須是聚焦的,是具有明確指向性的,老師想教的、實際教的和學生學的是一致的。教師強調(diào)“一課一得”,古詩詞群文教學的議題不能太多,一兩個足矣,能清晰地體現(xiàn)教學目標,讓學生清楚地明白要“學什么”。例如“一樣童年趣不同——兒童生活古詩詞”一組,可以選擇有代表性的《宿新市徐公店》《稚子弄冰》《所見》《觀游魚》《池上》《村居》這六首詩組成一組進行群文學習。六首古詩所描寫的兒童玩樂的內(nèi)容可謂豐富多彩。教師的議題就可以設計為:走進古詩中的兒童生活,看看古代的兒童都在玩什么,他們的樂趣在哪里?這一議題就很“聚焦”,使學生明確地知道本節(jié)課要“學什么”。
(二)延展性原則
于澤元教授等人在《群文閱讀:從形式變化到理念變革》一文中指出 “議題具有兩個非常重要的特征:可議論性和開放性”。古詩詞群文閱讀的議題也必須是可議的、開放的,有空間的延展性。確定議題的時候,應該從學生的角度去想想:議題是否會產(chǎn)生不同的見解,是否會形成思維的碰撞?如果已經(jīng)給了結論,或者答案唯一,就沒有議論的價值了。如“豪放清麗——辛棄疾詞”一組,筆者將具有豪放風格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和具有恬淡清麗風格的《清平樂·村居》《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三首詞組成一組進行群文學習,分別展現(xiàn)他“沙場”與“田園”兩種不同的生活,不同的心境,不同的詞風特點。筆者將議題設計為:辛棄疾是忙在“沙場”,還是閑在“田園”?他的詞風是“豪放”還是“婉約清麗”?其體現(xiàn)出的“延展性”,一定會產(chǎn)生思維的碰撞,最終讓學生體會到不同的生活經(jīng)歷對辛棄疾詞風的影響。
(三)激趣性原則
小學古詩詞群文閱讀的議題必須是學生感興趣的,是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和心理發(fā)展特點的,不能脫離學生的年齡與學習基礎。如“想象超人——李白詩詞群文閱讀”,筆者將李白具有想象力的《古朗月行》《靜夜思》《望廬山瀑布》《夜宿山寺》這四首詩組成一組進行學習,如果將議題設計為:你認同李白是想象超人嗎?為什么?這個議題就離小學生的學情很近,不顯得虛空,也容易引起學生參與積極性。因此,在議題設計時,要想一想,把議題拋給學生后能否得到積極的響應,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是否能被調(diào)動起來。
只有當一個群文議題同時具備了“聚焦性”“延展性”“激趣性”, 這樣的議題才可以進行實踐,這個議題就才是有效的、可操作的。
二、議題設計的表達形式
當一組詩詞的議題基本選定以后,作為議題設計整體思路之一,還少不了一個環(huán)節(jié),那便是對古詩詞群文閱讀議題表達形式的雕琢。那么,究竟何為群文教學議題的表達形式呢?
四川師范大學王琳在《初中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議題設計研究》中指出:關于議題的表達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教學指向;第二,教學內(nèi)容;第三,教學憑借。所謂“教學指向”,是指議題的表述中有清楚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定位,明確了這堂課教師“教什么”;所謂“教學內(nèi)容”,是指這堂課主要呈現(xiàn)的教學的知識點;所謂“教學憑借”是指在這堂課中教師使用的有意義的文本材料。因此,一個優(yōu)質(zhì)的議題需要在表達方式上具備以上三個要求。小學古詩詞群文教學的議題設計也一樣,要以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為基礎,有明確的教學指向、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憑借,讓學生能夠圍繞議題去閱讀、去思考、去表達。
以“故園情深深幾許——思鄉(xiāng)詩詞”一組為例。表達思鄉(xiāng)情緒的詩詞在小學階段有很多,我們可以以“鄉(xiāng)愁、鄉(xiāng)思”這一亙古彌新的文化主題做為主線將李白的《靜夜思》、張籍的《秋思》、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納蘭性德的《長相思》一組詩詞關聯(lián)起來組成一組。議題可以設計為:對比品讀四首思鄉(xiāng)詩詞,看看作者分別是如何在詩詞中“舉意像”“造意境”“訴鄉(xiāng)情”的?四首詩詞表達了怎樣共同的文化主題?
細細考究這一“議題”,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有明確的教學憑借:對比品讀四首思鄉(xiāng)詩詞;有明確的教學指向:體會作者是如何在詩詞中“舉意像”“造意境”“訴鄉(xiāng)情”的,四首詩詞表達了怎樣共同的文化主題;有明確的教學知識點內(nèi)容:鑒賞思鄉(xiāng)詩詞的方法——“舉意像”“造意境”“訴鄉(xiāng)情”。圍繞議題,學生在對比品讀中,一步步發(fā)現(xiàn)《靜夜思》舉“明月”之像,造“靜夜”之境,明白如話,卻是言有盡而意無窮;《秋思》舉“秋風”“開封”之像,造“蕭瑟”“匆匆”之境,用一個“又開封”的細節(jié)表達出一個游子說不盡、訴不完的思鄉(xiāng)情;《泊船瓜洲》舉“一水、重山、春風又綠”之像,造“近在咫尺,偏不能還”之境,用一聲“明月何時照我還?”表達出“思鄉(xiāng)不能還”的感慨;《長相思》舉“山水風雪、征途漫漫”之像,造“夜宿邊關、寒風朔雪”之境,用“身”在征途,“心”系故園的身心分離訴“夢不成”的心碎之情。學生在這樣的議題引領下一步步達成教學目標,議題成為貫穿整個教學的一條清晰的線索。
綜上所述,議題是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之魂,議題有效,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才有效。教者要根據(jù)古詩詞的特點,對“議題”精心設計、仔細斟酌,力求從主題、內(nèi)容、作者、寫法、意象等多種角度找到議題的切入點,并從“為了學生好學”的角度,將“議題”以“問題”的形式呈現(xiàn),讓學生圍繞議題閱讀、思考、表達,最終達成共識,在詩詞群文的學習中提升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