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東瑞
摘 要:中職學校是培養(yǎng)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其教育內容必須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因此,因地制宜的開發(fā)計算機課程,并將其扎扎實實地固化成為學生的必備技能,對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適應職業(yè),有著重要的意義,對中職教育長效機制的建立也有著重要的價值。
關鍵詞:中職計算機專業(yè) 行動導向教學法 運用
計算機操作能力已經成為必備的職業(yè)技能,在此背景的影響下,中職的計算機教學必須注重實踐技能的培養(yǎng),讓學生通過掌握計算機的知識和能力,更好地適應社會。
一、行動導向教學模式概述
行動導向教學模式是一套全面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行為能力的教學方法。其基于促進受教主體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原則,為學生營造真實的社會情境,讓學生身在其中深刻的體會職業(yè)內涵,通過所學的知識、所擁有的技能,主動的適應職業(yè)角色,最終達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學習與運用相統(tǒng)一的目的。
行動導向教學模式從本質上看,屬于跨學科的綜合教學方法,看重的是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起到的是幫助和引導的作用。案例教學法、角色扮演法都屬于行動導向教學模式[1]。
二、行動導向教學法在中職計算機教學中的實踐
1.以“任務”驅動學習方向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課堂的實際需要,使用側重不同的項目教學法。例如在技術范疇比較寬泛的教學內容中,可以采用項目教學法;要求創(chuàng)新創(chuàng)意的教學內容,可以使用頭腦風暴教學法;針對綜合能力培育的教學內容,可以使用角色扮演法等等。這種基于教學任務選擇教學方法的順序,可以讓學生明確課程學習的目標與方向,路徑明確、有的放矢的完成各項學習任務,掌握解決問題的技能。
例如在學習“制作電子報”時,教師為學生提供至少五個專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任選其一。為了防止學生難度降維,教師會根據學生的特點,遵循優(yōu)劣互補的原則,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每一個學生都需要在小組內擔任相應的工作,如依據選定的主題搜集資料、分類各項資料、設計電子報、自學成果整合等,有助于學生客觀的認識自己的學習優(yōu)勢和劣勢,也有助于學生交往合作能力的形成。待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后,教師需要組織學生根據前期學習的成果完成電子報的設計與制作,教師一面對各個小組的設計進行巡閱,指導其電子報制作的技術工作,一面讓小組成員完成電子報設計報告的填寫,力爭讓每一位學生在自身基礎上有所提升,盡可能熟悉并掌握電子報制作流程。為了更進一步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展示與評價的環(huán)節(jié)也是必不可少的。每一個小組不僅要述說自己的制作成果,還要對其他小組的成果進行評價和提出問題,目的在于讓學生從頭至尾的梳理所學的知識與技能,對制作過程中出現(xiàn)的困難和解決方法進行總結,實現(xiàn)思維能力和行為能力的整合。
在這個案例中,至少使用了任務驅動法和頭腦風暴法兩種教學方法,學生脫離了傳統(tǒng)的死記硬背多練習的模式,在明確的主題引領下,通過合作與競爭,獲得了最大程度的學習,提高了技術和崗位的匹配度,因此成為中職計算機教學常用的方法[2]。
2.以“科學”優(yōu)化學習組織
在行動導向教學模式中,分組學習、合作探究等方法幾乎總是整合在一起使用的。學生的興趣、愛好、能力等等是決定方法整合的基礎。我們最常見到的現(xiàn)象是,在課堂上,學習好的學生總是大膽、活躍的展示自己,而學習稍差的學生則對課堂學習的各項活動表現(xiàn)得并不積極。尤其是在討論過程中,優(yōu)生“一言堂”的現(xiàn)象更為明顯,差生在這個過程中被逐漸邊緣化,不僅技能得不到提升,還會嚴重抑制計算機學習的興趣。為此,教師必須主動干預學習組織的生成,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為全體學生進行“搭配”,一是學生之間的組合,二是學習方法的組合,目的在于讓每一個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中,確保組內優(yōu)生帶差生,差生可獨立完成計算機基礎任務的目的,進而實現(xiàn)學生自主地使用各種教學方法完成教學任務的目的。
3.以“交換”促進客觀評價
在行動導向教學法的框架下,教師和學生的角色都發(fā)生了變化。教師的主要任務從指導行動轉變?yōu)殛P注過程,教師變成了引導者和組織者,變成了學生的學習伙伴,學生則居于中心地位,在知識的獲取和技能的形成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學生變成了知識的遷移者和問題的解決者,通過各種不同的情境得到豐富的職業(yè)體驗。傳統(tǒng)的教師評價學生的方法也不再適用。教師基于觀察合理的評價學生,是以鼓勵和啟發(fā)為主的,學生應該大膽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例如在計算機模塊的學習中,學生的想象思維要盡可能打開,怎樣使用數(shù)據,模塊內的位置序列等,每做一次調整可以發(fā)生怎樣的變化等等,學生都需要詳細地記錄下來,這些變化牽涉到了哪些知識點,各個知識點的內部聯(lián)系是什么等等,讓學生進行統(tǒng)一歸納和梳理,逐漸成為課堂的主體。而教師和學生一起針對學生每一堂課的表現(xiàn)進行點評,有助于學生及時地聽到反饋,并在下一堂課做出迅速地調整,可見,在行動導向教學模式中,評價不再是結果式的,而是生成式的,高頻推動著學生計算機技能的生成[3]。
結語
行動導向教學模式是一個系統(tǒng),其中包含著豐富的教學方法,它們無論單獨使用還是整合一體,都是在全面調動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在計算機教學中,行動導向教學模式直接以職業(yè)能力為導向,讓學生在其中取得主體位置,尊重學生的差異,也推動學生間的互幫互助,通過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統(tǒng)一,學生間的合作溝通,形成了“學做一體、理實一體”的教學模式,而這正是中職教育的真諦,是未來職業(yè)人才技能形成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武獻宇,王建芬.行動導向教學法在計算機教學改革中的應用探究[J].科技展望,2017(16),
[2]劉斌茂.基于行動導向的中職計算機程序設計教學探索[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7(05),
[3]姜紹輝.基于行動導向的中職機電專業(yè)《單片機》課程教學研究[D].廣東技術師范學院,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