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旭東
摘要:在如今的信息化時代,社交網絡已成為中學生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網絡社交過程中,中學生的行為方式,思考方式正在發(fā)生著深刻的改變。因而,社交網絡對中學生的個人自我的認知以及現實的人際關系交往的影響,如何引導中學生健康的運用社交網絡對這些方面的關注與探討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中將從三個方面引導和管理學生的社交網絡的應用:一、讓學校學生管理者融入到學生中,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以及他們的交流方式。二、從學生的角度提升中學生的網絡素養(yǎng),增加學生對網絡的辨識度。三、發(fā)揮網絡監(jiān)管的職能,全面推行網絡實名制。
關鍵詞:社交網絡 中學生 對策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一)研究背景
隨著網絡應用的普及,只能手機的發(fā)展,手機成了中學生生活和學習的一部分,虛擬的網絡社交成了中學生重要的社交方式,小組的調查結果顯示,使用社交網絡以及游戲社交的BBS平臺的中學生比例高達93%,而在很少或從不使用社交類網站的中學生所占比只有7%,48%的中學生在更新他們的社交網絡留言以及發(fā)表說說以后才會去睡覺,56%的中學生每天至少登錄自己的社交平臺一次。
(二)研究意義
學校工作者通過本文章能夠了解中學生的網絡心理,分析中學生使用網絡社交平臺的現狀,有利于學校工作者更好地引導中學生使用網絡平臺。
(三)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數據引用法、文獻研究法。
1.數據引用
根據中國信息報的數據資料以及知乎的數據作為研究數據的來源
2.文獻研究法
文獻分析法主要指搜集、鑒別、整理文獻,并通過對文獻的研究形成對事實的科學認識的方法。
二、中學生使用社交平臺的原因、種類
(一)中學生使用社交平臺的種類
中學生所使用的主要社交網絡是即時通訊的方式。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創(chuàng)新,各大網絡社交工具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最初的貼吧、論壇、電子郵件、QQ到博客、微博、微信、旺旺等,不同的社交網絡帶給人們不同的網絡社交體驗。
1.即時通訊工具
在這次的調查中,有34%的被調查者使用的是即時通訊工具QQ、微信作為社交網絡工具,3.6%的學生使用論壇、QQ等作為網絡社交的主要工具,雖然也會有小部分的學生使用郵箱、博客等作為網絡社交的主要平臺,但這種比例還是比較少的。對于大部分中學生來說,他們使用最多的仍然是QQ和微信。這類即時通訊工具登錄比較便捷,還能夠提供離線接收消息的功能。此外,QQ空間和朋友圈能夠使中學生隨時隨地的通過網絡平臺來發(fā)表自己的心情和近況,并且了解其他人的情況。
2.電子郵件
電子郵件具有以下特點:發(fā)送速度快。信息多樣性,電子郵件可以貼加各類附件、圖片,并且沒有文字數量的限制。一次性交流信息的完整性。交流信息可以保留并查詢。并且還比即時通訊社交網絡工具正式,目前調查下來中學生使用電子郵箱的作為社交網絡工具的27%。
3.知乎
部分學生在知乎是網絡問答社區(qū)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或是在知乎上發(fā)布自己的疑問,獲得別人的支持;,在知乎論壇:中學生們圍繞著某一感興趣的話題進行相關的討論,同時可以關注興趣一致的人。中學生運用知乎發(fā)表自己對現代實事的看法,他們以獨特的眼光分析、評價熱門事件。有時也會把自己的美文發(fā)表,讓大家圍觀,已增加自己的影響力。盡管使用知乎在中學生群體中比例不高,但隨著他們的成長越來越能接受。
(二)中學生使用社交平臺的原因
1.滿足社交的需求
中學生使用社交網絡的主要目的是交朋友。人類的每一種行為都有其目的性,而中學生使用社交網絡的主要目的是找到傾訴的機會,并借此交到新的朋友。調查結果顯示,有40%以上的中學生是想通過社交網絡交到朋友,并且有30%的中學生希望通過社交網絡找到傾訴的機會。這樣的調查結果表明,中學生使用社交網絡的目的是比較單純的,更多的是希望通過社交網絡可以擴大自己的交際圈,提高自己的交際能力
2.滿足自我認知成長的需要
青少年往往對自己的認識不是很清楚,總是會通過自己的所作所為來了解自己。當你拒絕了別人一次熱情的邀請,才知道自己原來也可以做到狠心地不給別人面子;只有你成功地做了某件事情,才知道自己原來還有這方面的特長。在現實生活之中,他們往往沒有足夠多的機會來展示自我,網絡則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各種各樣的機會,不僅可以在聊天的時候展示你的淵博學識,還可以展示你平時被壓抑的次要個性,展示你個性的第二面,在展示的過程中,你才會對自己有新的認識。
3.獲得尊重和認同
通過互動的社交網絡,展現出除學習成績之外的優(yōu)勢和出色的方面,獲得網絡社區(qū)成員的尊重和認同,在知乎或是其他網絡社區(qū)發(fā)表自己的對某些時事的或是熱點事件的獨特看法和評價,展示自己的才華,彌補現實的尊重和認同沒有滿足的部分。
4.信息共享
音樂、體育賽事是青少年的鏈接器,他們通過在社交平臺上及時向朋友分享他們所知道的信息。
三、中學生使用社交平臺的影響
(一)使用社交平臺的優(yōu)勢
滿足了中學生社交需求、自我認知成長的需求。另外社交平臺也是一個良好的宣泄渠道,中學生有些不方便跟父母、老師以及同齡朋友訴說的心事,他們有時會找一個陌生人訴說,因為不認識,說話就可以毫無顧忌。也不用擔心說出的話對他個人造成影響。
(二)使用社交平臺的劣勢
1.導致責任感的缺失
由于網絡的虛擬性和匿名性,中學生對自己在網絡中的言語不用付太多的責任,這可能導致中學生的責任感缺失。
2.影響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能力
青少年在社交平臺上滿足了虛擬的人際互動的能力,但這種人際互動為虛擬的人際互動,青少年沉迷于虛擬的人際互動中,忽視學習現實的人際互動能力,對青少年影響深遠。
3.影響中學生對自我認知的發(fā)展
中學生正處于自我認知發(fā)展的關鍵時期,自我概念以及個性和價值觀還沒有定型,對于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還存在迷惑,在這種時候,如果過分沉迷于網絡世界中的偽裝,影響中學生對自我的認識和理解,導致他們更容易接受網絡中虛幻的自己,但卻難以接受和面對現實中的真實的自我,這是很不利的。
4.養(yǎng)成思維的惰性
網絡信息泛濫,學生遇到疑問或學業(yè)上遇到的難題,都可以在網上找到答案,另外學生也容易被一些通識性的說法和見解所迷惑,這樣中學生容易養(yǎng)成思維惰性,對大部分信息只是轉發(fā)與傳播,而不關注轉發(fā)和傳播的信息進行理性思考,人云亦云,缺少獨特的視角和自己理性的思考。
5.浪費時間,影響學習
社交平臺費時、費錢、費精力,青少年在虛擬的社交平臺聊天,玩互動游戲浪費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他們在學習上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就有限了,嚴重的影響學習甚至還影響部分學生產生厭學的情緒。
6.影響個人的道德和法制觀念
社交網絡成了中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但社交網絡上的信息、圖片以及視頻中包含了某些過度個性的內容,影響中學生對信息真實意義的了解,從而產生誤導,影響中學生對社會和自身的認知,有時候還會產生偏差,嚴重的甚至會導致對社會法制的認識和道德觀念產生偏差和誤區(qū)。
四、應對社交網絡積極引導的策略
(一)學校老師滿足中學生的需求
1.用心呵護關愛孩子
老師在教受學業(yè)知識的同時更加注重學生這個階段的心理需求,做到真正的為學生著想,理解學生,了解中學生這個階段孩子們發(fā)展個性、探索未知的積極性,適當的引導孩子們通過正確的網絡渠道,收集和運用對中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有重要幫助的信息,當了解學生認知的偏差,及時了解并加強家校的共同聯動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干預。
2.創(chuàng)造優(yōu)良的班級氛圍,加強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滿足孩子們的社交需求
現在中學生的課余生活大多于電子產品有關,電視、電腦、手機都是他們課后時間必要的工具。但這些工具大多數是個人孤獨游戲,很多學生都宅在家里一個人玩,因而很多學生養(yǎng)成了內向自閉的性格。并且現在很多家長工作繁忙,無瑕顧及孩子的所思所想,這都造成了學生不愛與人交往,習慣一個的生活。教師通過各項活動,不斷培養(yǎng)學生們的社交能力,增加班級團隊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意識,增加集體榮譽感。
(二)提高中學生的網絡信息的識別能力
1.信息知識講座
學??梢栽O計一些當下熱點和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進行信息收集和信息品鑒的講座,讓孩子在真實的世界里對網絡的信息進行收集和評價。
2.營造健康的校園網絡文化氛圍
運行網絡信息通識理解的引導機制,讓學生自覺抵制有害信息、網絡濫用行為和低俗之風,培育先進的,科學的高校網絡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一項迫切任務。
3.將網絡素養(yǎng)教育融入到課堂教學
讓學生主動學習,老師可以預先設置一些學習重點信息,讓學生利用業(yè)余時間在網絡上收集相關的資料以及對這些資料信心的理解,這樣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所學知識網上資源的基本檢索能力,幫助學生篩選正確有價值的信息,從而促進學生通過對專業(yè)課的學習實踐培養(yǎng)以及與豐富所學知識的維度。同時,在課間休息時課教師可以列舉媒體報道的一些典型案例,提取出相關的正、負面網絡評論信息,展開課堂情景討論,既可以活躍下學習氣氛,使得學生的身心得以適當放松,還可以增進師生間的互動,更能為學生創(chuàng)造實踐的機會,培養(yǎng)其網絡信息傳播、處理、批判能力,從而使學生真正形成優(yōu)質的網絡素養(yǎng)。
(三)政府應充分發(fā)揮網絡監(jiān)管的職能。
政府加強對網絡的監(jiān)管。政府需要建立健全相關的網絡社交法律法規(guī),由于網絡是一個較為開放的平臺,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多種多樣的社交方式在網絡上發(fā)布信息,而一些用心不良的網民會利用網絡來散布一些不健康、不正確的信息,價值判斷能力不成熟的中學生,對于這類信息并不能準確地鑒別真?zhèn)?。建立健全網絡社交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可以使一些不法分子不敢明目張膽的誘導中學生,起到清理社交網絡的作用,為中學生的網絡社交建立起一道“凈化網”。
(四)全面推行網絡實名制
堅決地推行網絡社交實名制的工作。自從2008年我國確立了網絡實名制的立法提案之后,各個地市開始了推進網絡實名制的進程。一些網絡門戶,諸如新浪微博、搜狐微博等,也開始了后臺的實名制,實名制的網絡社交對于規(guī)范網絡行為有著諸多好處,尤其是可以減少謠言的流傳,以避免中學生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張新慧.中學生網絡平臺使用的現實思考[D].中北大學師范學院.
[2]黃少華.網絡空間的社會行為—青少年網絡行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萊特.博客[M].洪慧芳翻譯,中國財經出版社,2007.
[4]張夢.從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分析中學生需求[D].貴州師范大學,2015.
[5]劉曉輝.中學生網絡素養(yǎng)教育的途徑[J].東方教育,2016,(08).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