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
【摘 要】
目的:研究分析在腦卒中患者中實施超早期康復護理對功能恢復的效果。方法:將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在本院開展治療的腦卒中患者152例設為研究對象,經隨機數(shù)字表格法分組為觀察組(76例)和對照組(76例)。在對照組中實施常規(guī)護理,在觀察組中實施常規(guī)護理的同時開展超早期康復護理。分析不同護理模式下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恢復情況。結果:觀察組神經功能缺損恢復效率顯著比對照組要高(X2=9.075,P<0.05)。護理前階段兩組患者的分數(shù)不存在顯著差異(t=0.009,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分數(shù)均顯著低于護理前(t觀察組=19.748,t對照組=12.325,P<0.05),同時觀察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分數(shù)顯著低于對照組(t=11.170,P<0.05)。結論:臨床上在腦卒中患者中實施超早期康復護理有利于促進其神經功能缺損恢復,具有較高的價值。
【關鍵詞】超早期康復護理;功能恢復;神經功能;腦卒中
【中圖分類號】 R181.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3783(2019)02-03-122-01
腦卒中是臨床比較常見的一種多發(fā)病,發(fā)病的原因受多種因素影響,和飲食習慣,吸煙,飲酒,肥胖和高血壓等有關,如果不能及時予以患者有效的治療措施,很有可能致殘,對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均造成巨大影響,甚至直接威脅生命[1],導致死亡,給醫(yī)院和家庭都帶來了沉重的負擔。為了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我院選取部分患者開展了超早期康復護理,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現(xiàn)將報道整理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在本院開展治療的腦卒中患者152例設為研究對象,經隨機數(shù)字表格法分組為觀察組(76例)和對照組(76例)。對照組男性40例,女性36例,年齡在46歲至73歲,平均年齡為(56.29±5.21)歲;觀察組男性42例,女性34例,年齡在47歲至74歲,平均年齡為(56.36±5.56)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
1.2 方法
將選取的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護理,護理人員遵循醫(yī)囑開展生命體征的觀察,基礎訓練的指導等工作;而觀察組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超早期康復護理,具體的操作和內容為:
1.2.1 體位護理
患者病情恢復一段時間后需要臥床靜養(yǎng),此時體位的變化對身體的影響很大,護理人員要根據(jù)實際情況合理調整體位,仰臥位時保持軀干伸展,取軟枕墊于肩后方;健側臥位時則要將軟枕或者軟墊墊于胸前,肩部要指引前伸,每日都要充分伸展肩部肘部的關節(jié)處;而患側臥位時則要注意避免患側肢體受到擠壓,最好能夠輕放在前保持放松狀態(tài),手臂前臂外旋,掌心向上手指拉開,腿部放于軟墊之上,保持膝關節(jié)的自然屈伸[2]。
1.2.2 認知功能康復干預
(1)實施注意力訓練,引導患者視覺跟蹤、文字朗讀,從一段文字中對某一文字進行刪除等,每次訓練時間控制在20分鐘之內;(2)實施記憶力訓練,護理人員對患者講述一段數(shù)字或者字母,之后讓患者進行復述,根據(jù)患者的記憶力改善程度進行朗讀文章,之后讓 對其簡述主要內容。利用照片、物品等幫助患者開展回憶,對其記憶力進行改善。(3)協(xié)調性訓練:護理人員指導患者擰螺絲帽、滾筒、折紙等活動,對其手眼協(xié)調能力和肢體配合能力進行改善。
1.2.3 語言鍛煉
要先指導患者從單發(fā)音字開始練習,家屬也在密切參與到此過程中,因為對患者來說家屬是最親密的,他們所說的話往往比醫(yī)護人員更加有效,逐漸加大訓練力度,通過伸舌,張口和發(fā)音等方式促進語言功能的恢復。
1.2.4 功能鍛煉
功能鍛煉可以分為主動鍛煉和被動鍛煉兩種,在恢復期前期由于患者沒有自理能力,以被動鍛煉為主,護理人員每日都要對患側按摩2~3次,每個關節(jié)都要注重,還要正確指導患者軀干屈伸和床上翻身等,經過一段時間后就可以根據(jù)病情恢復情況開展主動鍛煉,患者在醫(yī)生的建議和指導下進行站立,坐姿,行走,跑步,跳躍等動作,每日3次,在主動鍛煉的開始階段一定要注意運動量不宜過大,要由步行慢慢向其他運動方式過度,在鍛煉的同時還可以訓練刷牙、洗臉、穿衣等,加強自理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
1.2.5 水腫緩解護理
將枕頭置于患側手足部位,便于將足部、手部抬高,通過重力作用,可以使體液、血液回流、緩解患者水腫的情況。
1.2.6 關節(jié)疼痛緩解護理
患側關節(jié)部位會出現(xiàn)發(fā)熱、疼痛等癥狀,需將熱毛巾敷于患側部位,足部與手部均需浸泡溫水半小時,對關節(jié)舒展可起到較好的作用。讓患者取患側臥位,強化該部位的感覺刺激,對健側肢體活動非常有利。
1.3 觀察指標
詳細觀察記錄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恢復情況,使用腦卒中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量表進行評估,根據(jù)評分結果和相關指導原則制定了如下的療效評判標準:若評分下降46%~90%,記為顯效;若評分下降18%~45%,記為有效;若評分下降程度低于17%,記為無效[3]。其中顯效率和有效率之和為本次研究的治療總有效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研究內的數(shù)據(jù)開展分析,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平均年齡等計量資料,實施t檢驗,采用率表示神經功能缺損恢復有效率計數(shù)資料,開展X2檢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分析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恢復有效率情況
觀察組中神經功能缺損恢復有46例顯效,27例有效,3例無效,總有效率為96.05%,對照組中神經功能缺損恢復有31例顯效,30例有效,15例無效,總有效率為80.26%。觀察組神經功能缺損恢復效率顯著比對照組要高(X2=9.075,P<0.05)。
2.2 對比不同護理方式下神經功能缺損分數(shù)情況
在護理前階段觀察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分數(shù)為(27.41±6.62)分,對照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分數(shù)為(27.42±6.54)分,護理前階段兩組患者的分數(shù)不存在顯著差異(t=0.009,P>0.05);在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分數(shù)為(11.49±2.36)分,對照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分數(shù)為(16.92±3.52)分,護理后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分數(shù)均顯著低于護理前(t觀察組=19.748,t對照組=12.325,P<0.05),同時觀察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分數(shù)顯著低于對照組(t=11.170,P<0.05)。
3 討論
腦卒中具有很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很多患者在發(fā)病后都會遺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遺癥,比如偏癱和肢體功能障礙等,嚴重降低生活質量。由于腦卒中會導致血管的破裂和阻塞,因此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受到干擾,腦部組織細胞損傷巨大。盡早的進行護理鍛煉可以修復受損功能。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神經功能缺損恢復情況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通過超早期康復護理的分階段訓練,被動訓練,主動訓練,體位護理等能夠促進患者的早日康復,具有很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 鄭曉麗, 姚梅琪. 超早期康復護理對缺血性卒中患者運動功能恢復影響的分析[J]. 中華全科醫(yī)學, 2017, 15(12):2148-2151.
[2] 張敬偉, 楊巧華, 楊海英, 等. 早期康復護理方案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 河北醫(yī)藥, 2017, 39(2):306-308.
[3] 滑培梅, 范曉霞, 孟云清, 等. 綜合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 西部醫(yī)學, 2017, 29(6):873-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