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榮傳 吳蜀瑤 張光榮
摘要:目的 為中藥飲片臨床合理使用及采購提供參考。方法 抽取江西中醫(yī)藥大學(xué)姚荷生研究室(以下簡稱“我室”)中醫(yī)門診部2016年中藥飲片處方19 115張,對處方藥味數(shù)、使用劑量、使用頻率、功效類別等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jié)果 我室中醫(yī)門診中藥飲片處方藥味數(shù)以11~15味居多;劑量使用頻率最高的是10 g,實際使用劑量與現(xiàn)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規(guī)定劑量有部分出入;炙甘草、茯苓、岷當(dāng)歸、白芍、法半夏的使用頻率分列前5位,使用頻率均超過20%;按中藥飲片功能分類,使用頻率排前3位為補益藥、清熱藥、解表藥。結(jié)論 補益藥、清熱藥、解表藥在我室中醫(yī)門診疾病治療用藥中占有重要地位。
關(guān)鍵詞:中藥飲片;中藥房;用藥分析
中圖分類號:R288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9)03-0134-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clinical rational use and procurement of TCM decoction pieces. Methods Totally 19 115 pieces of prescriptions of TCM decoction pieces from TCM outpatient department of YAO Hesheng Research Room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our room”) were collected.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prescription number, dosage, frequency of use, and efficacy category was conducted. Results The number of prescriptions of TCM decoction pieces in our room was mostly 11 to 15; the highest use frequency was 10 g in the dosage, and the actual dosage used was partially different from the current Pharmacopoeia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top 5 use frequency was 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Praeparata cum Mella, Poria, Angelicae Sinensis Radix, Paeonize Radix Alba, and Pinelliae Rhizoma Praeparatum, and the use frequency was over 20%. According to the func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TCM decoction pieces, the top 3 were tonifying medicine, clearing-heat medicine and relieving exterior syndrome medicine. Conclusion Tonifying medicine, clearing-heat medicine and relieving exterior syndrome medicine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isease treatment in TCM outpatient of our room.
Keywords: TCM decoction pieces; TCM pharmacy; medication analysis
中藥處方是通過整體觀念,辨證論治,依照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進行遣方用藥,進而發(fā)揮藥物的群效作用。江西中醫(yī)藥大學(xué)姚荷生研究室(以下簡稱“我室”)中醫(yī)門診部堅持中醫(yī)診療特色,突出中藥飲片的治療價值。為了解我室中醫(yī)門診部中藥飲片的使用情況,本研究對2016年中藥飲片處方用藥進行統(tǒng)計、
基金項目:江西中醫(yī)藥大學(xué)科研基金項目(2014YHS007、2013YHS013)
分析,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從我室中醫(yī)門診部系統(tǒng)數(shù)據(jù)庫篩選出2016年中藥飲片處方共計19 115張。
參照全國高等醫(yī)藥院校教材《中藥學(xué)》[1]、《中華本草》[2]、《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3](以下簡稱《中國藥典》)及《江西省中藥飲片炮制規(guī)范》[4],將我室中醫(yī)門診部2016年的中藥飲片分為補虛類、活血化瘀類、清熱類、利水滲濕類、解表類、平肝息風(fēng)類、祛風(fēng)濕類等,將每張?zhí)幏降闹兴庯嬈Q、使用劑量、處方劑數(shù)等情況導(dǎo)入Excel2010,綜合分析中藥飲片的使用情況及特點,探討其用藥特點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yīng)對策。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處方藥味數(shù)
在19 115張中藥飲片處方中,11~15味的處方最多(64.9%),其次為6~10味(20.5%),超過20味的處方僅占0.7%。詳見表1。
2.2 使用劑量
我室中醫(yī)門診部2016年中藥飲片常用劑量前10位統(tǒng)計見表2。2016年中藥飲片處方中單味藥物出現(xiàn)的總次數(shù)為212 497次,10 g單味藥出現(xiàn)的次數(shù)最多,為61 152次,使用頻率為28.8%;最常用的單味藥劑量是10、15、6 g,總頻次占52.8%。見表2。
2.3 使用頻率
在19 115張?zhí)幏街校褂妙l率最高的中藥飲片為炙甘草(36.4%),其次是茯苓(34.5%),排名第3位的是岷當(dāng)歸(28.3%)。使用頻率>15.0%有14種,使用頻率前30位中藥飲片其頻率均大于9.0%。見表3。
2.4 功效類別
在19 115張?zhí)幏街?,補益藥所占比例最高(24.1%),其次為清熱藥(17.8%),第3位是解表藥(10.6%)。詳見表4。
3 討論
3.1 處方藥味數(shù)
一般而言,經(jīng)方用藥不超過10味,而表1顯示,我室中醫(yī)門診部中藥飲片處方中單張藥味數(shù)主要集中在10~15味,明顯高于經(jīng)方用藥。藥味數(shù)是衡量處方的一個重要指標(biāo),中藥的合理配伍是對藥性和藥理作用的優(yōu)化,不是藥物的簡單相加。因此,醫(yī)師在臨床處方用藥時須根據(jù)患者病情,辨證選擇合適的藥物妥善配伍,遵循“君、臣、佐、使”的基本組方結(jié)構(gòu),這樣才能做到主次分明、全面兼顧、揚長避短、提高療效,保證臨床用藥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3.2 處方用藥劑量
從表2結(jié)果可知,處方中最常用劑量為10、15 g,其次為6 g,說明我室中醫(yī)門診部中藥飲片處方實際使用劑量與《中國藥典》規(guī)定的常用劑量存在差別。如連翹用至20 g,但藥典用量為6~15 g;炙甘草用至20 g,而藥典用量為2~10 g;法半夏用至15 g,而藥典用量為3~9 g。當(dāng)然,有些臨床醫(yī)師通過臨床實踐總結(jié),對藥物的常用劑量有自己的特點,況且影響處方用量的因素很多,如患者病情、臨床醫(yī)生的用藥習(xí)慣或經(jīng)驗傳承等。
3.3 常用藥特點
從表3可知,19 115張?zhí)幏街?,炙甘草使用頻率最高,其次是茯苓、岷當(dāng)歸。究其原因,炙甘草主要功效是和中緩急、解毒、調(diào)和諸藥,素有“十方九草”的美譽,方中可起到使藥的作用。茯苓屬利水滲濕類藥,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功效,常用于治療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等,又茯苓可不分四季,與多種藥物配伍,無論寒、溫、風(fēng)、濕諸疾,均能發(fā)揮其功效,故有“四時神藥”之稱。
另外,按功效分類,補益藥使用率最高,其次為清熱藥和解表藥。補益藥一方面可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配合袪邪藥物,以達(dá)到扶正袪邪目的;另一方面用于體虛患者能增強免疫力,消除衰弱癥狀,輔助機體康復(fù),故臨床應(yīng)用廣泛。同時也反映出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及環(huán)境污染加劇,國民保健意識逐步增強,對中醫(yī)治療的需求不斷增加。補益藥、解表藥、清熱藥等中藥飲片的使用率較大也反映了我室中醫(yī)門診治療的特色。
4 結(jié)語
通過對我室中醫(yī)門診部2016年中藥飲片處方的用藥分析,可為相關(guān)中藥飲片的采購、存儲和藥斗擺放提供依據(jù),提示應(yīng)適當(dāng)加大常用中藥的采購量和庫存量,避免缺藥、少藥、斷藥的情況發(fā)生;并根據(jù)使用頻率調(diào)整藥斗遠(yuǎn)近高低位置,降低調(diào)劑人員的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調(diào)劑人員減少調(diào)劑錯誤,確保臨床用藥安全。
參考文獻:
[1] 張廷模.中藥學(xu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M].上海:上??茖W(xué)技術(shù)出版社,1999.
[3]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5.
[4] 江西省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江西省中藥飲片炮制規(guī)范[M].上海:上??茖W(xué)技術(shù)出版社,2009.
(收稿日期:2018-01-12)
(修回日期:2018-08-22;編輯:梅智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