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斯祿
【摘要】在現(xiàn)代經(jīng)濟的全球化背景下,各國文化的相互理解與尊重亦隨之成為一個關乎世界發(fā)展的重點問題。而始終與社會發(fā)展需求相適應的教育類目便亦適時增添了文化意識培育的內容,而與全球視角下的異域文化糅合最相關聯(lián)的學科則當屬英語。這在高中階段面向此學科的新課標規(guī)定中也具有“形成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要求,與此相契的核心素養(yǎng)中亦有將“文化意識”作為四大模塊之一的體現(xiàn)。所以,對學生文化意識的培育便理應被提到英語教學的日程上來。
【關鍵詞】高中英語 核心素養(yǎng) 文化意識 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5-0117-01
“文化”一詞顯露與生活相連接的溫情人文性,其在緊張且以知識復習為重點的高三階段的滲透亦成為中和其枯燥性,同時調動學生興趣與擴大其文化視野的有效手段。且文化作為語言和思維的內在支撐,學生對其的了解將有效促進英語閱讀能力和語言能力的提升,這在英語學習及高考應試中皆具有重要意義。但文化之廣義亦使得其在課堂之中的具體落實無切入點之可乘。在此,我們可以在明確“文化”概念的基礎上,著眼教材挖掘、實踐活動與資源擴充此等具操作性與切實性的途徑之上。
1.挖掘教材——發(fā)現(xiàn)中西文化異同,價值性討論
教材是課堂教學需得圍繞的內容中心,其經(jīng)科學的編排而必然具有全面的融文化于知識的滲透。所以,教師應對其中的文化因子保持敏銳的嗅覺,并讓學生在了解中西文化差異的基礎上,對英語文化有更深刻的感悟。但在此,我們需要明確到底何為文化的問題。其在百科中的解釋為:“相對于經(jīng)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具體表現(xiàn)為群族歷史、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等。所以,在此范圍之內的具有一定價值且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因子皆可被納入文化教育的內容行列。
例如:《The United Kingdom》單元是直接介紹英國及其文化的一課。在對其中《PUZZLES IN GEOGRAPHY》一文的講解中,在談及文中“The greatest historical treasure of all is London with its museums,art collections,theatres…”一句時,我便將其中的具有悠久歷史且極具歷史文化特色的戲劇藝術作為培育學生文化意識的切入點。我?guī)ьI同學們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去查閱相關資料,在了解了其教堂禮拜儀式的宗教起源和大致歷史發(fā)展概況之后,我向同學們播放了一段改編自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同名電影片段和其著名戲劇《仲夏夜之夢》的電影片段。讓同學們在形象化的電影情境中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在主要的杰出戲劇藝術之外琳瑯滿目的文化元素,包括當時的服飾、建筑、交通工具、禮儀、制度、思想觀念等等。在觀影結束后,我讓同學們用英語對其和它所對應的中國文化進行交流討論。在此過程中,同學們提到了某建筑的顏色為“blue”一詞,我便適時向同學們介紹了其在中國和西方不同的意義色彩:中國為藍色;西方除藍色之意外,還具有“憂郁的”、“下流的”的延展意。如此,通過單詞,甚而是語法、句型的中英文差異的對比強調,可以讓學生感知西方的文化特點,進而在語言的學習思考中擁有更強大的文化底蘊和可用于調取表達的內容元素。
2.實踐活動——創(chuàng)設文化氛圍情境,切實性感受
不在英語環(huán)境中生活的學生對于英語文化的理解程度只能停留在較為低下的感性和感受層面,其無法通過切實性的實踐或頻繁的目睹、氛圍的浸染等促進自然而然的英式文化傳統(tǒng)在意識層面的內化。而真正的文化總是自覺不自覺地融于實際生活情境中的,所以,教師要在課堂內外充分利用課余時間盡可能多地去創(chuàng)設英語文化氛圍,并讓學生參與進其中,以讓其切實、深入感知英語文化。
例如:在《First aid》一單元的教學中,在學習完《FIRST AID FOR BURNS》一文之后,我讓同學們以小組的方式編排一個日常生活中燒傷及進行急救的英文短劇,我針對問題對其進行指導。最后的呈現(xiàn)結果為“幫忙端熱水被燙傷”的情境:-Honey,can you fetch the warm water on the gas stove?Im taking a shower,but there is no water in solar water heater…-Oh,my god!Im burned!…同學們在如此趣味性的日常生活情境演繹中可以以自然而然地語氣來進行英文表達,同時我指導同學們通過模擬英文電影中的人物在經(jīng)歷類似情境時的本能表情、聲音變化等反應,來更自然地發(fā)出英語語言,同時體會英語文化中面對緊急情況時與中文文化語境中的不同,如“My god!”和“天哪”兩個具有同等意思的詞語背后所蘊含的涉及宗教與傳統(tǒng)文化之間的區(qū)別。除此之外,在西方圣誕節(jié)、復活節(jié)、感恩節(jié)等代表性文化節(jié)日中,我也會利用課內外的時間來組織同學們進行課堂節(jié)日氛圍的營造,如圣誕節(jié)時幫助同學們裝扮教室,還在帶領同學們了解了西方節(jié)日習俗的基礎上建議其互贈禮物等,如此,以最大程度上讓同學們能夠真切感受到西方文化的傳統(tǒng)。
3.擴充資源——擴大閱讀接觸范圍,無意性內化
由于高三學生面臨著高考的壓力,其緊張的復習基本以教材為圍繞中心,但這樣的局限導致的結果往往是學生自我主動性的喪失與眼界格局的停滯,這對于以文化為內在支撐的英語語言的學習的打擊將是毀滅性的。所以,教師應該意識到學生英語素養(yǎng)的真正提升所需要依托的更廣闊的英文資源本身及其中蘊含的包括客觀現(xiàn)象、行為意志與思維方式等在內的英文文化的重要性。
例如:除卻對高三必修課程的新課教授與知識復習,我還將在整個高三階段穿插了對英文原版書籍進行閱讀的項目。我向同學們推薦了《Little Prince》、《THE BOOK THIEF》等書目,讓其在課余時間進行分散性閱讀。在查閱字典和請教老師的過程中,逐漸拓寬詞匯量,提升英語語感,同時注意其中以或顯或隱的方式流露出來的英式思維與特色文化。如在《1984》一書中的“War is peace.Freedom is slavery.Ignorance is strength”的這句話便體現(xiàn)了當時的歷史社會狀況與作者對獨裁統(tǒng)治的控訴等。我還通過定期舉辦朗讀文化分享會的方式來檢驗學生的閱讀,同時督促其對書中滲透的文化因素進行挖掘體會。除此之外,我還建議同學們去訂閱經(jīng)典的英文期刊,在學習之余進行翻看,這樣的自由閱讀與無意汲取對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作用將是莫大的,且期刊中包含飲食、服飾、建筑等在內的多種多樣的文化欄目則更可以讓同學們在興趣驅動下自主地去閱讀、了解英語文化。此外,文化性較強的電影亦用形象化的方式能讓學生更真切地了解更多的異域文化或中西文化對比。如《刮痧》中呈現(xiàn)的中西文化沖突便可作為對學生進行文化教育的上好資源。
文化意識對學生人文情懷以及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態(tài)度等皆具有重要影響,而其在緊張?zhí)厥獾母呷A段的滲透,還應不離對學生包括詞匯、語法和句型等在內的語言基礎和重點考察內容的結合。這對教師的教學能力而言是一項挑戰(zhàn),對學生而言亦是一個實現(xiàn)突破和飛躍的契機。
參考文獻:
[1]韓笑. 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7.
[2]陳必紅. 我國高中英語課的文化教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