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霞
【摘 ? 要】“以案學法”是小學生學習法律的有效方式之一,精選法治典型案例顯得尤為重要。在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基于與學生生活的關聯(lián)性,“首選教材共性案例”“篩選熱點新聞案例”“優(yōu)選真實生活案例”“甄選違法警示案例”,法治教育才有可能入腦入心。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生活關聯(lián)性;法治典型案例
《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上冊為法治教育專冊,是以提高小學生的法律素養(yǎng)為目的編寫的。然而法律概念抽象嚴謹、法律條文晦澀難懂、小學生生活經驗相對缺乏、法律知識儲備不足等現(xiàn)實,使一線教師明顯感受到教學的難度與壓力。為了避免小學生在學習法律過程中出現(xiàn)枯燥無味、單純說教等現(xiàn)象,教師往往會選擇一些案例,以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和針對性。實踐證明,“以案學法” 架起了學生理解法律知識、樹立法治意識的橋梁,成為小學生學習法律的有效方式之一。因此,精選法治典型案例顯得尤為重要。
在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基于與學生生活的關聯(lián)性,“首選教材共性案例”“篩選熱點新聞案例”“優(yōu)選真實生活案例”“甄選違法警示案例”,法治教育才有可能入腦入心。
一、首選教材共性案例
法治教育專冊中所呈現(xiàn)的案例都是編者精心設計的,既圍繞教學目標,又盡可能貼近兒童日常生活。案例中的典型場景不僅具有共性,且熟悉的場景易使學生回憶和聯(lián)想,易與學生生活認知產生共鳴或沖突,有利于他們理解其中蘊含的法律知識,有助于他們形成法治意識。因此,教材提供的共性案例應當作為一線教師的教學首選。
案例1:秋游中的法律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課中提供了“學生乘坐大巴去秋游”的場景,這是學生日常最熟悉的活動,其編寫本意是從學生的生活出發(fā),感受法律無處不在。
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秋游和法律有什么關系”,學生最初只能意識到“遵守交通法規(guī)”“遵守景區(qū)游覽規(guī)則”“保護文物和動植物”等方面。這時,教師出示了一份學校與旅游公司簽署的合同,請學生仔細閱讀其中的條款。學生很快就發(fā)現(xiàn):合同中對學生乘坐的車輛、司機以及秋游活動用車標準做出了明確細化的規(guī)定,也對學校管理學生方面提出明確的要求,分清了各自的義務、權利以及違規(guī)后所應承擔的責任,為學生的安全出行提供了法律保障。特別是看到合同落款欄中的公章以及校長和旅游公司法人簽署的名字時,學生不由得感慨:僅一次秋游出行,就涉及諸多法律問題。可見生活中處處有法律,法律保護了我們的權利。
圍繞學習活動來設計教學內容,是本冊教材編寫的一個重大突破。綜觀整冊教材,每一課中都有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的場景圖片與提示,力圖把比較抽象的法律知識與學生生活常識連接在一起,足見編者的用心。這些案例場景的設計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著眼于對學生已有經驗的喚醒、利用、加工、豐富和提升?!扒镉沃械姆伞笔箮熒挠懻摻涣鞒掷m(xù)拓寬深入,學生深刻感受到:原來許多習以為常的活動既會受到法律的保護,也要受到法律的約束,法律就在我們的身邊,它協(xié)調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推理到法律的教材案例,能讓學生有了“生活處處有法律”的初步認同。因此,這種基于學生生活、頗具共性、能保證學生主動且有效地參與學習的教材案例,理應成為法治課教學的首選資源。
當然,作為全體學生學習活動的教材案例,不可能兼顧到每一個學生的獨有經驗,所以教師可以本著適切的原則,結合實際,對教材案例做適度改造,用足用好教材案例。
二、篩選熱點新聞案例
法治教育專冊是以憲法精神為主線,對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法治教育,突出國家意識和公民意識教育。教學中必然要涉及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法律概念與法律條文。這些法律概念和法律條文是一種有別于日常語言的技術語言,具有莊重性、規(guī)范性、嚴密性。六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還十分有限,對于晦澀難懂、難于理解的內容,需要教師結合案例深入淺出地進行講解。社會熱點新聞因其影響力大、廣受關注,易暴露學生的認知不足。教師要基于教學目標和學生生活,從中篩選出合適而生動的典型案例,進行有效的法治教學,幫助學生樹立法治意識。
案例2:憲法是根本法
《憲法是根本法》一課的教學難點是:了解憲法常識,明白憲法是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在教學“活動園:查閱憲法原文,了解憲法內容”欄目時,教師先出示了2019年9月21日新聞媒體刊發(fā)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所羅門群島關于建立外交關系的聯(lián)合公報》(以下簡稱《聯(lián)合公報》)。學生通讀原文后發(fā)現(xiàn),僅300余字的公報中有百余字是在闡述“臺灣問題”,因此提出問題:“為什么要在兩國建交的聯(lián)合公報中一定要把臺灣的歸屬寫明確?”于是,教師引導學生閱讀《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下簡稱《憲法》)的“序言”。學生馬上發(fā)現(xiàn)“臺灣問題”是單獨成段的,非常醒目。經過討論,學生認識到憲法在我國法律體系中具有最高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據(jù),任何法律不得與憲法相抵觸。為維護國家的主權與領土完整,《憲法》中對“臺灣問題”的明確闡述決定了中國與其他國家建交必須堅持“只有一個中國”的立場。
《憲法是根本法》一課是對憲法的總覽、初步感知,教學內容多指向“序言”和“總綱”。學生第一次真正接觸憲法,會遇到很多的困難,需要教師提供合適的案例作為學習憲法的支撐。教師用一則簡短的時訊素材引出《憲法》中有關“臺灣問題”的深刻含義,將新聞案例中的《聯(lián)合公報》與《憲法》的“序言”結合起來學習,在相互印證中明確認識了憲法的法律地位,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憲法意識,自覺維護憲法權威。
熱點新聞可以為法治學習提供鮮活的案例,但要避免無關新聞元素喧賓奪主的現(xiàn)象。教師不僅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國內外新聞,留心社會、身邊發(fā)生的大事小情,更要基于教學目標,從中篩選出與法治學習內容高度契合的,具有即時性、典型性、權威性的新聞案例。這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信息素養(yǎng),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意識、法治思維。
三、優(yōu)選真實生活案例
“以案說法”是對小學生進行法治教育常用的學習方式之一,而發(fā)生在學生生活中的真實案例無疑是重要的教學資源。真實的生活案例,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抽象、晦澀的“法言法語”,將其轉化為“童言童語”,還能讓學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邊的法,引發(fā)他們知法、守法的情感共鳴。
案例3:“鳳凰谷巴士”來啦
《人大代表為人民》一課中出現(xiàn)了選舉程序、政治生活、代表履職、參政議政、民營企業(yè)家、建言獻策等“法言法語”。了解各級人大代表依法履職,感悟其對人民負責,不負人民重托的情懷是“責任在肩,人民在心”板塊的教學難點。
課堂上,身為區(qū)級人大代表的教師首先向學生出示了自己的代表證,隨后創(chuàng)設了“人大代表接待日”情境,模擬人大代表認真聽取人民群眾(學生)反映的“學校所在的錢塘智慧城距離地鐵口有幾公里,卻沒有公共交通”問題的場景。從人大代表聽民意、聚民心的言行中,從實地調研的照片以及撰寫的議案中,從“鳳凰谷巴士”開通的新聞照片中,學生了解了人大代表的履職過程,理解了人大代表不是官,而是人民選出來代表人民去行使國家權力、為人民服務的人。
人大代表為人民的故事很多,但只有從學生的真實生活中選擇真實案例,才最能讓學生理解和信服,才能真正觸動他們的心靈?!傍P凰谷巴士”是發(fā)生在學生身邊的、熟知的生活事件,但學生并不知道它的出現(xiàn)與人大代表之間的關系。教學中,教師并沒有對“法言法語”進行釋義,而是巧妙利用自己的代表身份,創(chuàng)設了“人大代表接待日”的情境,通過模擬活動再現(xiàn)了人大代表履職的過程,從而使學生感悟到自己的家庭、學校、社區(qū)變得越來越好是與人大代表積極呼吁、盡心履職息息相關的,真切感受到“人大代表為人民”的初心,教學的難點迎刃而解。
本案例中的教師恰好是區(qū)級人大代表,現(xiàn)身說法當然是最有說服力的,但很多學校并沒有這樣現(xiàn)成的課程資源。教師不妨在課前帶領學生走出校園,通過假日小隊等實踐活動做好實地考察。如尋訪本地的人大代表,重點了解他們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地方選民做的好事與實事;了解人大代表的具體職責、履職過程,初步感知人民當家做主行使權力的方式,建立起參政議政的主人翁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只有優(yōu)選鮮活的、貼近學生生活的真實案例,才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真情實感,讓法治教育真實地發(fā)生。
四、甄選違法警示案例
未成年人“違法”行為一般指的是觸犯《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犯罪”行為指的是觸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為代表的刑事法律。由于小學生通常未滿14周歲(因違法行為而可能受到行政處罰的最低年齡),教材中相對籠統(tǒng)的概述容易引起學生認識錯誤和行為偏差。在法治教學中,違法警示案例與正面案例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違法警示案例能把社會生活中真實、典型的問題引進課堂,通過辨析、討論等形式幫助學生樹立法治意識,提高認知能力。因此,教師要甄選違法警示案例,引導和幫助學生多方面認識未成年人違法犯罪行為的危害性。
案例4:未成年人違法要承擔后果嗎?
學完《我們受特殊保護》一課后,學生了解了法律對未成年人的特別保護,體會到家庭、學校、社會對未成年人的關愛,由此產生了“未成年人違法是否承擔后果”的問題。
于是,教師在教學《知法守法,依法維權》一課“守法不違法”板塊時,將教學重點定為“遵守法律,做守法公民,不違法犯罪”。教學時,教師首先拋出這個問題,并提供了一則校園欺凌違法警示案例:15周歲中學生馬某因生活瑣事對14周歲的熊某心生怨恨,糾集16周歲的學生何某和滿14周歲的學生劉某、不滿14周歲的學生施某、夏某尾隨放學回家的熊某,將其脅迫到偏僻處,五人輪流對熊某掌摑。馬某還用自己的手機拍下現(xiàn)場視頻,于當晚上傳至本人的微信好友圈,隨后該視頻被轉發(fā)擴散。教師引導學生依據(jù)相關法律法規(guī)展開討論,并用思維導圖厘清案件中每個當事人的基本情況、違法行為程度及其應承擔的法律后果,結果一目了然(見下圖)。
本案例最大的特點是違法人員年齡層次多、處理結果不同。學生在分析交流中清晰地認識到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會根據(jù)行為本身、年齡節(jié)點,受到父母、學校的管教,或由公安機關進行治安處罰。教師再適時補充“或由政府收容教養(yǎng),或由法院追究刑事責任”的幾種處罰處理類型,學生心中的守法、不違法的意識就更堅定了。
在倡導正面引導為主的道德與法治課堂學習中,違法警示案例是一把雙刃劍。它具有非常強烈的警示作用,但使用不當也容易造成學生人心惶惶甚至好奇、模仿的負面反應。如校園欺凌事件中,未成年人具體的違法行為就不適合在教學中進行細節(jié)描述。因此,教師要精準地圍繞教學目標,甄選對小學生具有普遍教育警示作用的、能指導其當下生活的典型案例。
小學階段的法治教育不是單純學習法律條文的教育,也不是為培養(yǎng)法律專業(yè)人士的教育,而是一種大眾化的普法教育。教師要明確這一階段法治教育的定位,將法治教育與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相結合,精選各類法治典型案例,法治教育教學方能入腦入心。
參考文獻:
[1]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小學德育課程研究開發(fā)中心.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上冊[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國務院法制辦公室.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實用版)[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8.
(浙江省杭州師范大學東城小學 ? 3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