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清華
(福建博物院, 福建福州 350001)
1992年8月至9月,福建博物院聯(lián)合福州市考古隊在村民發(fā)現(xiàn)的基礎(chǔ)上,對位于長樂市漳港鎮(zhèn)仙岐村“大王庭”的大王宮遺址進行為期35天的搶救性發(fā)掘[1],發(fā)掘出5座神臺等廟宇建筑遺址、一組彩塑和若干香爐等祭祀用品。根據(jù)明弘治版《長樂縣志》記載:“漳港塘在縣治東北十五都”,“天妃行宮凡五處:一在縣治西隅登南山上,國朝永樂間太監(jiān)正使鄭和同官軍建;一在縣治東北十五都弦歌里仙岐境”,“顯應(yīng)宮在縣治東北十五都,宋紹興八年里人林弘范等創(chuàng),淳熙間曹永福、胡宗道共舍官田陸拾余畝,以資香燈”。[2]綜上,并結(jié)合出土的媽祖塑像,此遺址應(yīng)為始建于宋紹興八年即公元1138年的顯應(yīng)宮,也是仙岐境的天妃行宮。由此可知,大王宮即顯應(yīng)宮,距今已有880多年的歷史。
大王宮遺址最重要的發(fā)現(xiàn)是出土的44尊彩色泥塑像,這組塑像是迄今為止福建省發(fā)現(xiàn)的數(shù)量最多、群體年代最為久遠的民間信仰泥塑神像群,顯應(yīng)宮也因此于2006年入選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成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qū)。同時,與泥塑像一起出土的還有20多件陶器祭祀器皿、石碑以及部分古幣、礬臺等。這組彩塑是以海洋信仰的眾神為主,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物證,準確并系統(tǒng)地對這些彩塑的進行考證與解讀,有助于加深對長樂與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和了解。
1992年6月22日,大王宮遺址因建設(shè)長樂機場而被村民發(fā)現(xiàn),其被覆蓋于20多米高的沙山底下。遺址距離海邊僅3公里,水患天災(zāi)對其影響大且直接。民國《長樂縣志》載:“道光十二年……八月,近海一帶咸潮漫入平洋,田廬盡淹?!哪昙孜纭逶麓笏?。七月,咸潮涌起十余丈,壺井棺木漂至北山,蛙、魚、蛇、蝎,鹵奄死不計其數(shù)。”[3]根據(jù)出土的重修碑的記載,顯應(yīng)宮在元明兩代修建,最后一次重修是在清道光二十一年即公元1841年,這次修建的原因應(yīng)是道光十四年(1834)的大水淹沒之故。根據(jù)遺址被覆蓋的情況以及現(xiàn)場沒有發(fā)掘出瓦片,專家推測遺址是在一次突發(fā)性的大型災(zāi)難后一次性形成的。村民傳說該遺址在光緒年間被風沙掩蓋,而在1841年后,民國《長樂縣志》大事記中僅有“宣統(tǒng)元年己酉,八月初二,颶風為災(zāi),壞廬舍,沉船只甚多”[4]的大災(zāi)難記載,筆者推測可能是光緒宣統(tǒng)時間接近,村民相互傳說中弄混之故。遺址能被風沙覆蓋,并形成20多米高的沙山,可見這次的颶風之大。考古專家推測:“某一個突發(fā)的風沙災(zāi)害中,大風將該宮的瓦片掀去,大量的沙子沿著屋頂椽板的漏洞,急速地在原宮廟內(nèi)堆積起來,先是在后殿;這時人們也試去搶救,將后殿三號臺的塑像搬到前殿和廟外。不久更大的風沙來了,很快就將整個廟宇淹沒,人們也無能為力了。風沙過去后不但將廟宇淹沒,而且還在這之上形成了一座高約20多米的沙山。時間一久這里除了留下一個‘大王庭’的地名外,沙山下還掩埋著一座宮廟的事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被人遺忘了?!盵5]由此,大王宮遺址即顯應(yīng)宮因宣統(tǒng)年間颶風之難被風沙所埋,83年后重見天日。
據(jù)《長樂漳港大王宮遺址清理簡報》的描述,由于村民先于專業(yè)隊伍發(fā)現(xiàn)遺址,因前期不專業(yè)的挖掘,遺址面貌及一些泥塑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盡管如此,還是出土了具有很高歷史價值的文物。遺址為南北走向的二進廟宇建筑,長26.4米,寬13.2米,四周以土墻筑成,前后進都為四扇三開間式,進深5柱,皆為硬山頂;第二進為抬梁式建筑。遺址第一進前殿有2個神臺,第二進的后殿有3個神臺,由此5座神臺將出土的塑像分為5組。盡管經(jīng)過80多年的埋葬,剛出土時這些泥塑身上朱紅、金色等色彩幾乎未減。[6]
盡管文獻顯示這是一處宋代創(chuàng)建的道教廟宇,但從遺址出土的遺跡來看,應(yīng)是明清時期建造。“從地面遺跡現(xiàn)象看,目前地面存在兩套柱礎(chǔ),一套是明代的,一套是清代的。明代的柱礎(chǔ)廢置不用,清代的柱礎(chǔ)比較明顯地表現(xiàn)出遺址的平面情況,可認為該宮至少始建于明代,清代又在此基礎(chǔ)重建而成?!盵7]據(jù)此,遺址的始建時間不晚于明代,所出土遺物的時間也是在明清兩代之間。當然,除了數(shù)量繁多的彩色塑像外,遺址最引人注目的還有由清嘉慶皇帝御筆親書“愿愈應(yīng)”匾額,邊框已爛,但御筆親書依舊清晰可見。如今的漳港仙岐村從陸路交通上看較為偏遠,而御賜牌匾卻又證明了顯應(yīng)宮必定有一段十分輝煌的歷史。
所出土的44尊彩泥塑像是大王宮遺址最重要的發(fā)現(xiàn),“這批塑像的成功之處在于:塑像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能根據(jù)每一個塑像的地位身份來恰如其分地表達每一尊塑像的臉部不同的表情,在衣紋處理也十分的流暢。因此這批作品,從表情、衣著,比例等方面根據(jù)每一尊像的不同情況作不同的處理,不能不說達到一個極高的水平”[8]。這組塑像高超的工藝水平和歷史價值,引發(fā)國內(nèi)外學者關(guān)注,“北京的羅哲文先生和河南溫玉成先生對這批出土的泥塑有很高的評價,且認為絕大數(shù)應(yīng)該是明代的作品,少量的可能屬于元代或清代的產(chǎn)物?!盵9]其中15尊為女性偶像,其余為男性塑像。按照塑像制作工藝,專家認為“1號至第23號像是出自同一個匠師之手,第24號至42號又有一種風格”[10]。
根據(jù)遺址神臺分布的情況,可知這群塑像分五組神龕。此前曾推測,顯應(yīng)宮遺址發(fā)掘清理后的地宮前殿左側(cè)供奉媽祖,右側(cè)供奉“巡海大臣(神)”;后殿正廳供奉的是仙岐境的守境大王,左偏殿供奉保生大帝或者藥王神,右偏殿供奉臨水夫人。由于媽祖、臨水夫人與保生大帝在省內(nèi)受祀頗多,為此顯應(yīng)宮所供奉的這幾尊彩塑并不存爭議,但前殿右側(cè)所供奉“巡海大臣(神)”和后殿正廳供奉的仙岐境守境大王的身份卻仍未確定?!拔┆毲暗钣覀?cè)所謂‘巡海大臣(神)一組不見于他處,僅有傳說名稱,而傳說的名稱是后來人給的,并非塑像本身所具的文字說明,科學地說是不能為準的,因此其身份是一個謎,有待研究確定。”[11]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萬明認為:“顯應(yīng)宮前殿右側(cè)的一組‘巡海大臣(神)’塑像之為首者,可以認為就是鄭和的塑像。長樂顯應(yīng)宮的發(fā)掘,為我們打開了重新認識鄭和在民間形象和作用的窗口?!埠4蟪?神)’彩塑族群與天妃彩塑族群置于平行地位,說明了民間造像已經(jīng)將鄭和神化,并提高到與天妃并列的程度。顯應(yīng)宮塑像是國內(nèi)首次發(fā)現(xiàn)、也是迄今為止國內(nèi)外發(fā)現(xiàn)的造像時間最早的鄭和塑像,對鄭和研究具有重要學術(shù)價值?!盵12]中國造船工程學會的鄭明結(jié)合了鄭和在長樂的活動和文獻,也認為“巡海大臣”為鄭和,且充分肯定了彩塑的價值:“長樂出土‘鄭和群塑’是至今國內(nèi)發(fā)現(xiàn)唯一的明代鄭和塑像,具有重大歷史學術(shù)研究和藝術(shù)觀賞價值?!盵13]《長樂市發(fā)現(xiàn)國內(nèi)首例鄭和彩繪泥塑神像》一文認為:“前殿右神龕所祀的巡海大臣,專家認為其原型即是鄭和。這是目前國內(nèi)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鄭和塑像,比海外發(fā)現(xiàn)的各種鄭和塑像的年代更久遠。而緊挨鄭和的斷臂塑像,五官高挺突出、衣著與眾不同,其原型極可能是曾隨鄭和下西洋的西安清真寺掌教哈三?!盵14]
而對顯應(yīng)宮里的守境大王,學者亦提出與當?shù)鼐用癫煌目捶?。當?shù)鼐用裾J為后殿的主神為勾陳大王,即道教正神之“天皇大帝”,也就是人們熟知的“玉皇大帝”的哥哥。2014年12月,閩南師范大學的湯漳平教授和云霄縣博物館館長湯毓賢研究員,應(yīng)顯應(yīng)宮管理委員會之邀,前往漳港進行實地考察,在熟悉和了解長樂及漳港的歷史地理與人文風貌后,采訪當?shù)孛癖娂安殚喌胤轿氖焚Y料,結(jié)合民間傳說,得出結(jié)論:“后排中部與東邊神龕中的兩組神像,我們經(jīng)過認真而慎重的研究,一致認為:其主祀之神是開漳圣王陳元光及其父陳政,陳氏父子兩旁的兩位女性坐像是陳政的夫人司空氏、圣王夫人種氏;東邊神龕中供奉的是陳元光的兒子陳珦?!盵15]2015年6月27日,長樂漳港顯應(yīng)宮召開了學術(shù)研討會,會議形成一個意見:“原本被認為的大王神應(yīng)是開漳圣王陳元光,地宮后殿左側(cè)供奉的不是臨水夫人,而是開漳圣王陳元光的祖母魏媽。”[16]福建省文史館館員歐潭生認為:“顯應(yīng)宮很可能是福州地區(qū)首個開漳圣王廟,說明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開漳范圍包括福州?!敝g’的‘泉’是指福州(隋唐初年福州曾改名泉州),而不是現(xiàn)在的泉州。長樂漳港也是陳元光部將移民到此命名的。這對于研究閩南開漳文化與福州閩都文化的交融,提供了一個實證。”[17]
顯應(yīng)宮的所在地為長樂十五都,據(jù)明弘治《長樂縣志》所載:“十五都(舊屬弦歌里,今統(tǒng)四圖)?!盵18]“天妃行宮凡五處:一在縣治西隅登南山上,國朝永樂間太監(jiān)正使鄭和同官軍建;一在縣治東北十五都弦歌里仙岐境;一在縣治南十八都;一在縣治北二十三都;一在縣治北二十四都?!盵19]顯應(yīng)宮屬于十五都弦歌里仙岐境,這也是其所在地為仙岐村之名故。
“所謂‘境’是指以共同信仰和祭祀為特征的約定俗成的城鄉(xiāng)基層區(qū)劃單位。每一境都有一定的地域范圍,境內(nèi)居民一般共同建造廟宇,俗稱境廟,奉祀一個或若干個特定的神明作為保護神,俗稱社公、地主、大王、境主等?!盵20]為此,村民口中的“大王庭”的顯圣宮是仙岐村的境廟,盡管廟宇被風沙掩蓋,但是村民每逢生老病死仍會到風沙掩埋之處祭拜。對于一般百姓而言,守境大王的地位更高于一般的神,“在百姓心中,境主神是一境之主,主管境內(nèi)的日常生活與生產(chǎn)事宜。作為地方保護神,境主神得到居民的頻繁祭祀”[21]。
《長樂漳港大王宮遺址清理簡報》指出:“1993年我們在連江小滄鄉(xiāng)作考古調(diào)查時,在一個名叫赤石境的廟中,看到了五尊木雕的大王像,這五尊像雖是木雕,但是與這里的大王像可以說是如出一轍。”[22]連江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尊王宮”即是連江小滄鄉(xiāng)赤石境的龍王宮,所供的主神為“陳感莊尊王”,副神為其兄弟。陳感莊尊王的右邊的是他哥哥,左邊的是他弟弟。三兄弟的兩邊,還有兩個小像,一個是文判官,一個是武判官?!皞鞴艜r敖江溪流之間有諸多彎道、淺灘、峭壁、暗礁之患,竹木排及行舟時有遇害翻沒,陳感莊三兄弟見義勇為,挺身而出,拯救患難者。在其殉難后,民感其德,尊之為王,建廟祀之?!盵23]陳感莊尊王兄弟救民于水火而得道成神,于是就成了附近的守境大王?!皻v史上,境廟是基層民眾的信仰、活動中心。境廟祀神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實用性、多神性、宗族性?!盵24]陳感莊尊王與海神媽祖、臨水夫人一樣都是從救人苦難到化身為神的“人格神”,且與海洋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符合了基層民眾信仰的特色,具備明顯的地域性、實用性、多神性。而開漳圣王盡管也是英雄,但顯然與當?shù)氐年P(guān)系不大,鮮有可能成為守境大王。在小滄鄉(xiāng)龍王宮的殿壇前有一尊花崗巖的香燭臺,刻著:“大清嘉慶十年歲次乙丑,赤石境陳感莊尊王?!贝丝勺糇C龍王宮塑像與顯應(yīng)宮的御賜“愿愈顯”牌匾屬于同一時代的物品,當然,二者之間存在的關(guān)聯(lián)有待研究。另外,“境大約相當于鄉(xiāng)村,境必有廟,所供之神為娘奶及大王(有李、何、陳等姓;前者為女神,后者為男神,兩者間并無何種的關(guān)系),亦有祀漢閩越王者”。[25]結(jié)合顯應(yīng)宮所供奉的臨水夫人、海神媽祖等,綜上可知,長樂漳港顯應(yīng)宮后殿所供的主神應(yīng)為“陳感莊尊王”,副神為其兄弟及文武判官。
福建民間信仰以多神著稱,福建師范大學林國平教授曾估計,福建民間信仰的神靈當在1000種以上。據(jù)2002年福建省政協(xié)民族宗教委員會調(diào)研報告的不完全統(tǒng)計,全省10平方米以上的民間信仰活動場所就有25102座,另外,還有數(shù)以萬計的小土地廟和簡陋神龕不在統(tǒng)計之列。長樂顯應(yīng)宮遺址44尊彩色塑像亦是44尊民間信仰神,皆不是道教正神,不論是媽祖,還是臨水夫人都是俗神,“這樣一個群體的組合讓人似乎感覺是在一群人中間,而不是在一群神之間?!盵26]印證了明中葉以后,道教受到了朝廷打擊,逐步走向衰弱,明清兩季,俗神逐步代替了正神。[27]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國家、海商、船員、漁民等對海神的訴求逐步建立其系統(tǒng)的海神信仰,在梯航的古代航海史上,福建作為海上絲綢之路最為重要一站,自然有著十分完備的海神信仰系統(tǒng)。大王宮遺址位于長樂漳港漁村,其所出土的俗神亦與海神信仰有著莫大的關(guān)聯(lián)。
自顯應(yīng)宮遺址出土以來,諸多學者都希望能確定當?shù)卮迕窨谥械摹把埠4蟪?神)”的身份,“雖然幾組塑像不一定完成于同一時期,前殿的塑像有可能是增塑的,但從左右并列看,右側(cè)塑像與左側(cè)的天妃應(yīng)是同時出現(xiàn)的。這組塑像之所以值得引起注意主要就是因為它實際上是一組無名塑像”[28]?!把埠4蟪肌睆膰栏褚饬x上而言是無名塑像,擺放于顯應(yīng)宮前殿右側(cè)或者說西側(cè)神臺上的主塑像,即《長樂漳港大王宮遺址清理簡報》中記錄的NO.25塑像,“NO:25男性坐像,高100公分,從造型、裝飾、體量位置上看這尊像應(yīng)是這組的主體雕像。身穿大襟寬袖袍、左手放膝上,右手扶在玉帶、衣袖的皺紋很流暢,衣上胸、腹、袖等處貼金”[29]。因“巡海大臣”竟與天妃并列受祀,按照居左為尊的標準,可知其身份更加尊貴于天妃,弄清主塑像的身份是確定這整組塑像身份的關(guān)鍵。
筆者認為,顯應(yīng)宮的“巡海大臣”并非鄭和。其一,鄭和盡管功勛卓絕,但是未到與天妃可相提并論的地位,并尊貴于天妃;其二,NO.25塑像下頜有胡須孔,更不可能是太監(jiān)鄭和;其三,泥塑所著服裝與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徐顯卿宦跡圖》中宦官的直身差異較大。
《徐顯卿宦跡圖》是研究明代冠服制度、衣著風尚的重要形象資料。其中第九開的《司禮授書》可以詳細地看到明代宦官的穿著打扮。據(jù)載,隆慶六年(1572)到萬歷二年(1574)、四年(1576),徐顯卿在內(nèi)書堂為司禮監(jiān)宦官教書。畫中可見徐顯卿作為翰林院修撰的著裝,他頭戴烏紗帽,身穿大紅圓領(lǐng),胸前是綴鷺鷥方補。聽課的大小宦官有的戴官帽,有的梳髻,不論年齡,官宦身上都穿青素直身,腰間懸掛牙牌?;鹿俚闹鄙砼c道袍相似,直領(lǐng),大襟右衽,大袖收口,但衣身兩側(cè)開衩處接有雙擺在外(圖中宦官背面可看到露出里色的雙擺)?!蹲弥兄尽酚涊d:“直身,制與道袍相同,惟有擺在外?!眱?nèi)臣牙牌與官員牙牌形制不同,是綴紅線牌穗的,而外臣的為綴黑線牌穗。從上述的服飾特點對照顯應(yīng)宮內(nèi)“巡海大臣”所著服裝,便能直接看出其中的差異。
那么,長樂漳港仙岐境顯應(yīng)宮的“巡海大臣”究竟是誰呢?
顯應(yīng)宮所在的長樂漳港仙岐村,其位置在為長樂十五都,整個村落毗鄰古老的海港,有著悠久且豐富的海港歷史。在顯應(yīng)宮外百米處,保留有一個明代為防倭而建城墻的城門。古城門以條石砌成,據(jù)說城圍360丈,高1丈余。石構(gòu)的拱形城門東曰“朝陽”,南曰“鎮(zhèn)安”,北曰“阜財”,經(jīng)歲月侵蝕,如今僅存留西城門“戴恩”,鐫刻字跡,至今可辨。這個城門是抗倭的關(guān)塞要地,值得注意的是,《長樂縣志》提到“蕉山巡檢司(在縣治東十五都石梁蕉山,舊在梅花。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興移置今所)。”[30]這意味著,漳港仙岐在明時期為一處非常重要的軍事要地,“凡非要地者悉罷之”[31],梅花巡檢司從長樂的梅花鎮(zhèn)搬遷到了漳港仙岐境,更名為“蕉山巡檢司”。
明代是福建在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上又一個高峰時期,明洪武五年(1372),明太祖朱元璋派行人楊載首次出使琉球,中琉之間的官方關(guān)系正式確立,“五年正月命行人楊載以即位建元詔告其國”[32],從此琉球成為中國的藩屬國,歷代琉球王都要經(jīng)過大明朝冊封?!睹魇贰な池浿尽酚涊d,洪武三年(1370)在寧波、泉州、廣州分別設(shè)置市舶司,并規(guī)定“寧波通日本,泉州通琉球,廣州通占城、暹羅、西洋諸國”。另外,“明初,中國通往那霸的口岸在泉州。成化八年(1472),福建市舶司由泉州移到福州,從此福州成了明、清兩代中國同琉球、日本等國家友好住來的橋梁?!盵33]成書于明末清初的《指南正法》明確指出,福州往琉球的針路:“梅花開舡,用乙辰七更取圭籠長。用辰巽三更取花矸嶼。單卯六更取釣魚臺北邊過。用單卯四更取黃尾北邊。甲卯十更取枯美山??达L沉南北用甲寅,臨時機變,用乙卯七更取馬齒北邊過。用甲卯寅取濠灞港,即琉球也?!盵34]古代海外遠航必須嚴格遵守航船規(guī)則,海洋禁忌頗多,只能在規(guī)定的時間和航路開航,為此,福州前往琉球的冊封使前往琉球時,必定需從長樂的梅花“開舡”,為此,長樂成為中琉交流關(guān)系上一個十分重要的地點,而當巡檢司遷移至蕉山后,每逢官船需前往琉球時,或者巡檢船只需要出海巡查,前往此處的顯應(yīng)宮進行祭拜海神便成為必然。
從洪武五年到光緒年間,在長達500多年的中硫交流史中長樂占據(jù)了不可或缺的地位。長樂漳港顯應(yīng)宮作為焦山巡檢司附近的“大王庭”,不僅有系統(tǒng)地供奉了44尊民間俗神,還有供奉比天妃地位還要尊貴的“巡海大臣(神)”,那么“巡海大臣(神)”是否有比天妃更為重要的使命呢?海峽兩岸民間皆有“官船拜尚書,民船拜媽祖”的說法,源于明清兩朝,每三年科舉后,歷代皇帝委派新科狀元率冊封團赴琉球(今沖繩)、臺灣冊封當?shù)毓賳T。為祈求海上行船平安,遠海航行前不僅祭祀天妃,同時也將陳文龍立于船中祭拜,陳文龍亦有“巡海大臣”之稱。由此,海峽兩岸“官船拜尚書,民船拜媽祖”之說中的“尚書”指的是南宋時抗元名臣陳文龍。
《明史·禮志·諸神祠》中載:“洪武元年,命中書省下郡縣,訪求應(yīng)祀神祇。名山大川、圣帝明王、忠臣烈士,凡有功于國家及惠愛在民者,著于祀典,令有司歲時致祭?!泵鞒踉谠L求民間應(yīng)祀神祇中,朱元璋特別重視宋“隆名并峙”文天祥和陳文龍?!鞍挫氲洌鏁r,應(yīng)天祀陳喬、楊邦乂、姚興、王鉷,成都祀李冰、文翁、張詠,……福州祀陳文龍,興化祀陳瓚,……皆眾著耳目,炳然可考。其他郡縣山川龍神忠烈之士,及祈禱有應(yīng)而祀者,《會典》所載,尤詳悉云。”[35]這是陳文龍“生為名臣,死為神明”的開始。陳文龍(1232-1276),福建興化(今莆田)人,初名子龍,字剛中。度宗為之改名文龍,賜字君賁,號如心。陳文龍出生于興化(今莆田),后隨父遷居長樂后山,南宋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狀元,官至監(jiān)察史、參知政事等。元兵南下,陳文龍傾盡家財招募兵勇固守興化,城破被俘后押送至福州。面對勸降其堅貞不屈,后被押往杭州,在拜謁岳飛廟時哀慟悲絕,當晚即于廟中辭世,后被葬于廟旁。臨死前,陳文龍在《寄仲子詩》中寫道:“一門百指淪晉盡,惟有丹衷天地知。”因叛臣的出賣,陳文龍全家都壯烈犧牲,其母親、叔叔犧牲事跡亦有記載?!爸煸巴品?,下令各地興修城隍廟,文天樣為廬陵城隍廟主神,陳文龍為福州城隍廟主神,陳瓚(陳文龍的叔父)為興化城隍廟主神?!盵36]
明朝不僅詔封文龍為福州府城隍,又因其能保佑航運、漁民,加封“水部尚書、鎮(zhèn)海王”,福州人稱陳文龍為“尚書公”。陳文龍如何能被封為水運航海的神袛,掌管水部、鎮(zhèn)海,保佑航運、漁民?咸淳年間(1265-1273),因長樂當?shù)爻T夂禐?zāi),為此陳文龍在長樂北鄉(xiāng)金峰一帶砌堤圍田,筑田砌塘,拓寬航道,又建斗門閘,把水流匯于弦歌里,溝通梅花、文嶺(今梅花港),匯七十二洋之水于一港,鄉(xiāng)人起名為“陳塘港”。陳塘港長50余里,水深丈余,它的開辟疏通了河渠,匯集東西兩湖之水,向北至黃浦閘入海,南經(jīng)杜橋(今渡橋)、沙京至壺井江,貫通三溪,將所有溪河之水匯歸弦歌里(今長樂潭頭一帶),遂成漕運船的主要航道。明代以降,城隍信仰的日益人格化,城隍信仰越發(fā)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多樣性,多是將當?shù)厝嗣衿毡檎J同的、已去世的英雄或名臣奉為城隍神,人們希望英雄或名臣死后英靈還在,可以作為地方神來保護自己。正是由于修筑“陳塘港”,陳文龍與水路、航運等海事活動掛上鉤,并被賦予保護航運、漁民的神職。作為有功于鄉(xiāng)里之人,陳文龍在建功之地成為神靈而受鄉(xiāng)民祭祀亦符合時人之情。長樂大王宮遺址正是位于弦歌里,在位于弦歌里的境廟宮祠中陳文龍被塑像受祭正是合乎民情。
明清時期,福建是中國通往琉球唯一法定口岸,而中琉航路是一條死亡之路,據(jù)日本歷史學家赤嶺誠紀的《大航海時代之琉球》統(tǒng)計,從1390年到1876年近500年間,中琉航路上船只遇難的,有案可查的就有645起,其中死亡3300多人?!傲鹎蚺c中國隔浩瀚大海,而福建距琉球最近。凡‘冊封使團’出發(fā)前,必定就近先到‘歷史旨奉祀典’的陳文龍廟祭祀之后啟程,或?qū)㈥愇凝堅煜衽阃箞F前往琉球,析求神袛保佑使團平安往返中琉之間。關(guān)于這一點,陳文龍確是盡到了‘責任’??滴?、乾隆帝十分贊賞,所以不惜一次次對陳文龍加以‘敕封’,以‘水部尚書’作為中琉之間海上交通安全庇護神的封號,但還嫌不夠,乃有又加封‘鎮(zhèn)海王’之舉,以求使團永遠受到陳文龍的庇佑,能在‘風平浪靜海不揚波’的情況下保護冊封使團平安往返中琉之間?!盵37]萬壽尚書廟中有康熙、嘉慶、道光皇帝賜下的三塊匾額,分別是康熙五十八年(1719)冊封琉球正副使海寶、徐葆光奏賜陳尚書的匾額“朝宗利濟”,嘉慶十三年(1808)齊鯤奏賜陳尚書的匾額“效順報功”,以及道光十八年(1838)冊封使林鴻年、高人鑒奏賜陳尚書的匾額“護國佑民” 及“海澨昭靈”。清乾隆四十六年(1782)皇帝加封陳文龍為“鎮(zhèn)海王”,福州陽岐尚書廟祖廟里的乾隆碑刻載:“祖殿水部尚書三次敕封,加封鎮(zhèn)海王”,陳文龍廟為“尚書廟”,陳文龍為“尚書公”。陽岐尚書廟也被稱作“尚書祖廟”,福州市區(qū)的其他4座廟均由此分香,閩臺及東南亞等地也都將陳文龍比作“海上保護神”,臺灣和馬祖,保存完好的陳文龍廟就有16座之多。坐北向南的福州陽岐尚書祖廟中,不僅供奉陳文龍,同時還祀“守土尊王”和“臨水太后”陳靖姑。
“明清兩朝,福州是中國與琉球交往的重要港口,中國皇帝派往琉球的冊封使臣都在福州上船,為了海上航行安全,他們無不恭奉天上圣母和陳文龍尚書等神像上舟坐駕護航。當封舟平安返回時,冊封使臣依例奏請皇帝加封號或賜愿額,捐款修葺廟宇,并把尚書護航事跡載入冊封史籍?!盵38]比如清代冊封使齊鯤在其《續(xù)琉球國志略》中就將“尚書公”護航之事給予記錄:“國朝冊封琉球,向例請?zhí)旌?、拿公神像供奉頭號船,請尚書神像供奉二號船?!庇衷唬骸巴?,二號船遇暴亦然,文武員弁虔叩尚書神像前,乃免于厄?!袝愋眨凝?,福建興化人,宋成淳四年,廷對第一,官參知事,知興化軍為賊所執(zhí),不屈死,明時顯靈,護救封舟,封水部尚書,立廟閩省南關(guān)外?!盵39]
另外,據(jù)任翔群考證:“文革前,臺江萬秀尚書廟大殿左右兩旁供奉有一身琉球服飾的兩番將,這‘番將’即是在完成‘冊封禮’后琉球國王派遣護送中國冊封使團回國時的侍者,后人為紀念中琉友好關(guān)系才象征性地雕塑了這兩尊番將放在陳文龍造像之旁。所以執(zhí)事牌中寫的‘旨奉冊封琉球’可以作為歷史根據(jù)?!盵40]由此,長樂顯應(yīng)宮“巡海大臣”側(cè)邊的番人角色亦得以解釋。
綜上,筆者推測,長樂漳港仙岐境顯應(yīng)宮即大王宮遺址出土的“巡海大臣”應(yīng)為“鎮(zhèn)海王”陳文龍。
“福建自古以來就有‘尚巫好鬼’的傳統(tǒng),民間神靈眾多,祭祀活動頻繁,造神、拜神似乎是福建古人的一大興趣,也是福建文化的特色之一。在創(chuàng)造海神信仰方面,福建古人也表現(xiàn)出其巨大的熱情,根據(jù)需要創(chuàng)造出眾多的海神。在百姓看來,凡是能夠保佑航海安全的均為海神。”[41]長樂漳港仙岐村顯應(yīng)宮是福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歷史遺跡,是福建民間信仰廟宇中供奉神像最多的廟宇之一,出土的44尊彩色塑像系統(tǒng)地展示了福建閩東北獨特海神信仰,進一步揭示福建與臺灣、琉球(沖繩)的歷史、文化關(guān)系?!秲煞N海道針經(jīng)》中《地羅經(jīng)下針神文》呼請的神靈有:“指南祖師、軒轅皇帝、周公圣人、陰陽仙師、青鴉仙師、鬼谷子、孫臏、袁天罡仙師、楊救貧、王子喬、李諄風、陳摶、郭樸仙師、歷代過洋知山知沙知淺知嶼礁精通海道靈山認澳望斗牽星古往今來前傳后教流派祖師、羅經(jīng)二十四位向尊神大將軍、定針童子、轉(zhuǎn)針神童、神針大將、夾石大神、下針力士、走針神兵、水神者、換水神君、羅經(jīng)坐向守護尊神、魯班大師、天妃、茅竹、茅仙師、楊奮將軍、最舊舍人、白水都公、林使總管、千里眼順風耳部下神兵、山神、土地、里社正神、今日下降天神、糾察使者、虛空過往神仙、當年太歲尊神、地方守土之神等?!盵42]這些神靈是否被供奉在長樂漳港顯應(yīng)宮這座充滿海洋民間信仰的廟宇中,也有待研究民間宗教信仰的學者進一步的考察。
另外,顯應(yīng)宮所供奉的15尊女性神像占全廟宇供奉神像的三分之一,這是福建作為沿海地區(qū)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有待進一步的研究來揭示其歷史文化的關(guān)聯(lián)。
注釋:
[1][5][6][7][8][9][10][22][26][29] 福建省博物館考古隊、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隊:《長樂漳港大王宮遺址清理簡報》,《福建文博》1994年第2期。
[2][18][19][30][31] [明]王渙修、[明]劉則和、潘 援纂:《長樂縣志》,明弘治十六年刻本。
[3][4] [民國]李 駒主纂:《長樂縣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9,60頁。
[11][12][28] 萬 明:《明代鄭和塑像——福建長樂顯應(yīng)宮出土彩塑再探》,《故宮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3期。
[13] 鄭 明:《對長樂出土鄭和群塑的思考》,《海交史研究》2003年第2期。
[14] 《長樂市發(fā)現(xiàn)國內(nèi)首例鄭和彩繪泥塑神像》,《水路運輸文摘》2004年第9期。
[15] 湯漳平:《長樂漳港顯應(yīng)宮出土開漳圣王神像之探究》,《閩江學院學報》2015年第6期。
[16][17] 李熙慧:《長樂顯應(yīng)宮可能是開漳圣王廟》,《海峽都市報》2015年7月4日A07版。
[20][21][24][25] 陳金亮:《境、境廟與閩東南民間社會》,福建師范大學2006年碩士論文。
[23] 《小滄龍宮廟》,福州老建筑百科,http://www.fzcuo.com/imdex.php?doc-view-1263.html.
[27] 徐曉望:《福建通史》(第四卷 明清),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31-632頁。
[32][35] 《明史·列傳第二百十一·外國四·琉球》
[33] 徐恭生:《那霸與福州的關(guān)系初探》,《福建論壇》1981年第5期。
[34][42] 向達校注:《兩種海道針經(jīng)》,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36][38] 徐恭生:《萬壽尚書廟與中琉文化交流》,《海峽兩岸紀念民族英雄陳文龍研究論文集》,1998年3月。
[37][40] 任翔群:《水部尚書·鎮(zhèn)海王·冊封琉球》,《福建論壇》 (人文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1期。
[39] 齊 鯤:《續(xù)琉球國志略》,日本沖繩縣立圖書館昭和53年影印本。轉(zhuǎn)引自謝必震:《古代福建沿海居民的海神信仰》,《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2期。
[41] 林國平:《福建古代海神信仰的發(fā)展演變》,《福建省首屆海洋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2007年10月,第25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