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正婷,王美佳
(玉溪師范學院,云南玉溪653100)
20世紀美國著名實用主義教育杜威提出“從做中學”。他主張“教學應從學生的經(jīng)驗和活動出發(fā),使學生在游戲和工作中,采用與兒童和青年在校外從事的活動類似的形式”。需要連接學??颇康恼嬲行牟皇强茖W,不是文學、歷史、地理,而是兒童自身的社會實踐。為了改變傳統(tǒng)學校的形式主義,學校應建立工場、實驗室、農(nóng)場等,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實際的知識和技能。
校內(nèi)開展種植園開展種植實踐教學主要是基于學生對植物具有的天然好奇心,教學重點是學生的種植活動。通過親身體驗去了解種植的過程,掌握種植的方法和技能,激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與探究問題的潛能。對教學資源的拓展提供寶貴的資料。
云南各地開展種植實踐教學活動的小學,大部分習慣于采用教師講授、學生記錄、家長維護的辦法,其活動開展過程中出現(xiàn)較多問題。但是,種植實踐活動改變了當前的教學現(xiàn)狀,拓寬學生后繼探究的路徑,讓學生走進大自然親身實踐,使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在不同程度得到發(fā)揮,探索出實踐和創(chuàng)新的途徑,大大豐富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
(1)教師對種植實踐活動的語言指導不充分。種植實踐活動要求學生通過自主探索獲取知識,它關注的焦點是:學生關心的東西是什么,對哪些東西感興趣,哪些真正是學生的問題或課題。學生不是為學習活動而存在,恰恰相反,學習活動應植根于學生的生活。
教師使用有效的語言指導策略,可以激發(fā)并維持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的興趣、延伸學生探究行為的深度和廣度、進而促進學生探究行為的效度。
(2)學生對種植實踐教學活動記錄方式單一。學校是訓練兒童適應社會、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們能順利圓滿地完成學校學習的課程,從而獲得勤奮感,這使他們在今后獨立生活和承擔工作任務中充滿信心。反之,就會產(chǎn)生自卑感。
學校開設種植實踐活動其出發(fā)點是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加強學生知識與技能的同步學習,但是在種植實踐活動開展過程中,學校采用單一的教師課后指導觀察和統(tǒng)一的觀察記錄表。因此,不僅限制了學生觀察的時間,而且阻礙了學生動手能力和想象能力的發(fā)展。
(3)種植實踐教學活動與其他學科聯(lián)系不緊密。在綜合實踐活動課中,讓學生能夠根據(jù)活動的需要正確選擇并使用各種工具與現(xiàn)代化儀器進行簡單的制作,這種基本的動手操作能力是學生實踐能力發(fā)展所必備的?;谶@樣教育理念的指導,小學種植實踐活動的進行校方往往僅單純考慮到種植實踐活動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緊密聯(lián)系,忽視了種植實踐活動對語文、科學、美術等學科也具有較為重要作用,浪費了大量的教育資源。
在種植實踐過程中教師的語言指導對學生的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教師的語言指導應旨在激發(fā)學生對探究的興趣、巧妙地加以點撥、啟發(fā)和引導,使學生在發(fā)散思維的同時集中注意地去實踐、探索、尋找答案。
教師的語言藝術是教師以追求完美語言的一種手段,是提高教育質(zhì)量,培養(yǎng)人才技能和技能的一種手段。它除了具有人類一般交際語言的共性,還具有教師語言的特殊性。因此,教師合理各種語言方式將會對學生的種植實踐活動提供有效的指導。
(1)以啟發(fā)性的語言活躍學生思維。種植活動中,教師要學會及時去抓住學生轉瞬即逝的現(xiàn)象和變化過程,去傾聽學生談論的中心話題,分析學生的探究需要,突出啟發(fā)性的問題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明確探究方向。而啟發(fā)性提問是活動中的思維。教師對學生所提出的問題要具有開放性及漸進性,能夠對學生的探究活動要能起到良好的指導或引領作用,給學生指出大致方向。在種植實踐活動開展過程中,對于學生疑惑的問題,教師運用啟發(fā)的提問可以為學生提供思考的道路,為學生的思考做出鋪墊,在提問中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及創(chuàng)造能力。因此,在探究活動中,教師必須善于啟發(fā)引導。
(2)以引導性的語言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教師在引導學生開展種植實踐活動時,應觀察到位,及時發(fā)現(xiàn)困難,設計一些問題。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并鼓勵學生積極采用感知、操作、思考和討論進行探索,找到解決問題的解決方案,解決問題。在種植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必須更加關注學生的動作,抓住一些有價值的問題,然后擴大并成為學生的指導。當學生不能繼續(xù)的時候,及時地提出挑戰(zhàn),讓學生敢于自己解決問題。利用這種方式,通過前后的觀察和記錄,培養(yǎng)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特別是文字類的記錄方法。
(3)以鼓勵性的語言激活活動情景。鼓勵性的語言,包括鼓勵性提問和鼓勵性回答。鼓勵性提問面向的是全體學生而不是針對某個單獨學生,教師應想辦法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回答問題,或者在某個學生回答之后讓其他學生發(fā)表不同看法或者就這個問題分享觀點。在種植實踐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運用鼓勵性語言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興趣,而且能夠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和發(fā)現(xiàn)。
(4)以暗示性的語言拓展研究深度。暗示性語言是教師不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觀點和態(tài)度,而是通過間接暗示性話語影響學生,這會激發(fā)學生的感知。通過暗示語言,把握學生發(fā)展的脈搏和活動方向,拓展新的主題,使探索有一個持續(xù)的過程。在種植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教師使用暗示性詞語不僅可以導致學生的發(fā)現(xiàn)和操作,還可以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記錄是一種使學生觀察得更加仔細的方式,通過記錄學生能夠更加清楚地看到植物生長變化過程,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這樣就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主要包括:標記記錄、自主記錄、記錄表記錄、空白紙記錄。
小學生的認知能力、思維能力發(fā)展還不都成熟,但是小學生的想象力卻是十分豐富的,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要,來將自己的猜想記錄和觀察記錄通過文字、圖片、簡筆畫等記錄下來,并且小學生的動手能力較強,記錄范圍也較大。教師只需為學生提供一個粘貼空白紙的區(qū)域,那么學生就能夠很自覺地將自己的記錄和猜想結果粘貼在區(qū)域當中,自然就能夠很好地去比較和觀察,就能夠分析植物的生長情況。
近年來,在實踐兒童教育過程中,往往脫離兒童的生活實際,使兒童學得生硬、沒有生氣。特別是一些城市里的兒童很少有機會與大自然親近,更是分不清麥苗和小草。因此,在小學開展種植實踐活動,將學科教育與種植實踐相結合,將有利于教育回歸兒童的生活實際,促進兒童的發(fā)展。
(1)加強與語文課程的聯(lián)系。教育無處不在,教育的繼承和傳承已經(jīng)逆轉,學生可以從同齡人和許多其他地方獲得知識。然后,在種植過程中,種植活動可以指引人的發(fā)展、促進人的成長、激發(fā)人的內(nèi)在潛能。找到語言文化根源,汲取語言文化的精華,讓他們在語文生活中找到精神的棲息地,在立體多維的語文生活中,沐浴母語文化的光輝。通過親身體驗、細心觀察在寫起日記來就會變得有話可說,得心應手。既有利于提高觀察感受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及寫作能力。
(2)加強與科學課程的聯(lián)系。小學科學課是一門實用而全面的課程,小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世界的愿望。他們喜歡投身于大自然,通過實踐練習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將種植實踐活動與小學科學學習相結合,是提高小學科學教學效率的途徑之一。
(3)加強與美術課程的聯(lián)系。在種植實踐活動開展時,美術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仔細觀察種植活動,并讓學生畫一畫。在日常美術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種植園,將種植園作為良好的課程資源,同時也可以拓展美術課堂,將美術課堂搬到種植園中,指導學生觀察同時進行繪畫。
綜上所述,自新課程實施以來,課程的價值取向已從知識中心轉移到學生的整體發(fā)展。建議課程內(nèi)容的選擇與自然,生活和社會實踐相關,使自然,生活和社會成為課程資源。這意味著該課程不再是一本簡單的教科書,自然和生活是課程。課程資源建設是保證新課程實施質(zhì)量的必要前提。因此,在新課程實施的背景下,必須有一些物質(zhì)支持開展實踐活動,否則難以持續(xù),所以建立一個實用的校園實踐基地,讓學生開展實踐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