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予 張書春 陰 晴
2018年全球新船價格較往年有明顯回升。截至2018年12月末,克拉克松新船造價指數中,散貨船為130.5、同比增長9.6%,集裝箱船為80.6、同比增長14.5%,油船為153.7、同比增長8.7%,液化氣船為137.8、同比增長1.2%。與2017年同期相比,上述船型新船價格指數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全球主要船型造價指數變化趨勢見圖1。
圖1 全球主要船型造價指數變化趨勢
2018年全球市場集裝箱船新船造價增幅大于其他船型。具體集裝箱船船型中,6 800 TEU船型新船價格年末達到6 900萬美元,3 800 TEU達到3 900萬美元,同比均增長14%以上;12 000 TEU船型新船價格超過1億美元,同比增長9.8%;20 000 TEU以上集裝箱船價格近1.5億美元,同比增長6.4%。油船船型中,30萬噸VLCC年末新船價格約9 250萬美元,同比增長13.5%;15萬噸蘇伊士型油船價格超過6 000萬美元,同比增長10%左右。散貨船船型中,18萬噸好望角型散貨船新船價格為5 000萬美元,同比增長13.6%;7萬噸巴拿馬型船約2 750萬美元,同比增長9%左右。年內LNG船、LPG船新船價格變化相對穩(wěn)定,同比基本持平,但較2017年末有小幅下降,其中8.4萬方LPG船新船價格約7 100萬美元,17.4萬方LNG船約為1.82億美元。
從全球造船業(yè)三大指標來看,2018年全球造船業(yè)新船訂單量、新船完工量較2017年有顯著下降,手持訂單量同比基本持平。2018年12月末統(tǒng)計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造船業(yè)新船訂單約7 684萬載重噸,同比下降12.5%;新船完工量約8 011萬載重噸,同比下降18.3%,延續(xù)2016年以來的下滑態(tài)勢,主要和船廠方面放緩工期、船東方面延遲接船等情況有關;年末手持訂單量約為2.07億載重噸,較上年末基本持平。圖2為全球造船業(yè)三大指標變化趨勢。
圖2 全球造船業(yè)三大指標變化趨勢
受近年來全球經濟增速緩慢、全球船舶市場供需失衡等因素持續(xù)影響,年內全球三大主流船型中,散貨船和油船的新船接單同比降幅較為顯著。散貨船船型中,好望角型船、巴拿馬型船新船訂單分別較2017年下降17%和30%左右;油船船型中,VLCC、蘇伊士型船、阿芙拉型船新船訂單分別較2017年下降30%、12%和50%。年內市場需求偏向集裝箱船和液化氣船等高技術船型,特別是集裝箱船中,以TEU計,3 000 TEU級支線型集裝箱船訂單同比增長約30%,15 000 TEU級大型集裝箱船訂單較上年增長90%。
2018年中國造船業(yè)的新船完工量和手持訂單量保持全球第一。其中,中國全年新船完工量約3 421萬載重噸,占全球近43%,高于日本、韓國同期水平近20個百分點;年末手持訂單量約8 988萬載重噸,占全球43.3%,總量超過日本一倍以上,全球占比超過韓國13個百分點。但在新船訂單方面,全年中、日、韓新船接單分別占全球38.9%、15%和42.4%,年內韓國在LNG船等液化氣船接單量較為往年大幅增長,從而拉升其整體接單水平。表1為2018年中、日、韓三大造船指標比較。
表1 2018年中、日、韓三大造船指標比較
與此同時,在外部市場環(huán)境的巨大壓力下,中國船舶行業(yè)的經濟效益同比出現(xiàn)一定程度下降。2018年1—11月,全國規(guī)模以上船舶工業(yè)企業(yè)1 212家,實現(xiàn)主營業(yè)務收入4 032.2億元,同比下降31.7%。其中,船舶制造業(yè)2 853.6億元,同比下降30.8%;船舶配套業(yè)499.8億元,同比下降40.9%;船舶修理業(yè)175.6億元,同比下降15.1%;海洋工程專用設備制造業(yè)366.1億元,同比下降12.2%。規(guī)模以上船舶工業(yè)企業(yè)實現(xiàn)利潤總額91.4億元,同比下降35.5%。其中,船舶制造業(yè)51.5億元,同比下降17.7%;船舶配套業(yè)22.9億元,同比下降49.5%;船舶修理業(yè)5.2億元,同比下降24.6%;海洋工程專用設備制造業(yè)4.7億元,同比下降39%。
中國船舶工業(yè)推進高質量發(fā)展,加快轉型升級,在優(yōu)化產品結構、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產業(yè)集中度等方面取得積極成效。
一是優(yōu)化產品結構。年內中國骨干船舶企業(yè)緊抓市場回暖的有利時機,繼續(xù)保持在散貨船訂單承接方面的優(yōu)勢,揚子江船業(yè)、江蘇新時代、上海外高橋、青島北船等單位批量承接礦砂船訂單;同時在2 500客位豪華滾裝客船、7 800車位滾裝貨船、8.4萬立方米超大型液化氣船、1.86萬立方米液化天然氣(LNG)加注船、極地探險郵輪等高端船型市場也不斷取得新的進展。
二是加強生產管理和降本增效。市場競爭激烈倒逼企業(yè)加強生產管理,千方百計降低成本。骨干造船集團通過開展“成本工程”“轉模-精益造船”等工程,推進造船指標對標,提高生產管理水平。大連中遠川崎通過推進智能制造工程和加強生產管理等措施,船體建模率、預舾裝率、鋼材一次利用率和造船效率等主要生產指標已達到日韓先進水平;揚子江船業(yè)集團通過實施精益管理,全力確保首制產品的順利交付,優(yōu)化工藝流程,縮短船臺船塢周期,造船完工量同比增長27%。
三是加速推進兼并重組提高產業(yè)集中度。年內全球船舶市場顯現(xiàn)回升跡象,但需求不足和產能過剩的矛盾仍然存在,因而繼續(xù)壓減過剩產能成為中國造船企業(yè)的年度重要任務之一。例如,中遠海運集團壓減造船產能超過360萬載重噸,壓減海工產能9個項目;招商局集團削減150萬造船產能;中船工業(yè)和中船重工集團通過推動老廠區(qū)搬遷、優(yōu)化存量產能、兼并重組等方式繼續(xù)壓減過剩產能。
作為中國造船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年中國修船業(yè)發(fā)展取得積極成效。表2為2018年國內前十修船企業(yè)。
一是船舶修理技術水平不斷提升。2018年,國內主要央企集團下屬修船企業(yè),以及上海、大連、舟山、深圳等地的骨干修船企業(yè)陸續(xù)承接并完成豪華郵輪、超大型集裝箱船加長改裝,全球最大橙汁運輸船改裝,薄膜型LNG運輸船貨艙修理等,多數船型的修理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二是修船企業(yè)產品結構調整見成效。許多修船企業(yè)瞄準高技術高附加值船型的承接修理,這些船型包括滾裝船、超巴拿馬型集裝箱船、液化氣(LPG、LNG)船、鋪管船等。同時,為應對IMO新環(huán)保規(guī)則,國內修船業(yè)已加快開展船舶尾氣處理裝置加裝業(yè)務,上海、舟山等地的修船企業(yè)已于2018年末陸續(xù)完成并交付船舶尾氣處理裝置的加裝訂單。
三是積極推進綠色修船。在近年來全行業(yè)持續(xù)關注綠色環(huán)保的大背景下,中國修船企業(yè)不斷推進技術創(chuàng)新以滿足環(huán)保新要求。目前,國內修船企業(yè)已開始對散貨船貨艙、主甲板、生活區(qū)等全部使用超高壓水除銹,利用水霧噴砂工藝裝置實現(xiàn)船殼外板100%除銹作業(yè)。
表2 2018年國內前十修船企業(yè)
隨著船廠手持訂單規(guī)模縮小,全球新船交付量在2016年出現(xiàn)一個短期高點后開始出現(xiàn)下降,目前全球的年交付量已經在1億載重噸以下,航運業(yè)供需矛盾出現(xiàn)改善跡象。再加上老舊船舶的持續(xù)淘汰,全球船隊運力增長速度從2017年起就開始低于海運量增速。反映全球干散貨航運市場整體行情的BDI指數在2016年跌至290點的歷史最低水平后,在2018年最高時超過了1 770點。因此,2019年航運市場總體趨好的態(tài)勢不會改變。
克拉克松新船價格指數從2017年3月創(chuàng)出121點歷史新低后,開始持續(xù)緩慢回升,2018年最高已升至130.5點。特別是2018年以來,以船板為代表的原材料價格普漲大幅推升造船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船價上漲。2018年各型散貨船、油船以及集裝箱船的新船價格具有不同程度增長,一些船型新船價格甚至出現(xiàn)兩位數的漲幅,加上近兩年不少造船企業(yè)被迫退出造船市場,市場的供需平衡得到一定程度改善,支持了新船價格持續(xù)向好的趨勢。
2018年國際新船市場小幅增長,各細分船型市場均有所表現(xiàn),按修正總噸計,油船、散貨船、集裝箱船和LNG船新船訂單量分別占全球總量的17.8%、21.4%、20.5%和19.8%,成交結構從原來的散貨船、油船占主導向散貨船、油船、集裝箱船、液化氣船占比均衡轉變。特別是大型集裝箱船、大型液化氣船等高技術高附加值船型的比重較往年有不同程度增長,而日本和韓國在承接高技術高附加值船型建造的顯現(xiàn)度明顯提升,預計2019年全球市場仍將延續(xù)該趨勢。
隨著國家“煤改氣”政策的深入推進,中國對天然氣的需求大幅增加,特別是近兩年中國進口天然氣總量快速增長。2018年,中國進口天然氣9 039萬噸,同比增長31.9%,躍升為全球第二大天然氣進口國。隨著中國能源結構的轉型升級和重點地區(qū)、重點行業(yè)環(huán)保政策的實施,預計至2030年中國對天然氣的需求將保持穩(wěn)定增長。2018年全球新成交LNG船訂單76艘、1 159萬立方米,同比大幅增長371%。未來中國對天然氣的需求將進一步助推全球LNG船訂單繼續(xù)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