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海龍
[摘 要]非營利組織一方面以社會公共利益作為最終使命,另一方面領導者在決策過程中受到權力機關及特殊利益集團的掣肘,呈現(xiàn)出復雜多變的特性。從西蒙決策理論尤其是“管理即決策”的角度出發(fā),對非營利組織管理的研究實質是非營利組織決策的研究,核心是對做出決策的組織或者個人的行為進行研究,對非營利組織系統(tǒng)中領導者的行為研究具有很好的適用性。
[關鍵詞]非營利組織;決策理論;有限理性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9.04.046
[中圖分類號]C91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194(2019)04-0-02
西蒙將西方科學界的行為主義應用在行政學研究,形成了自己獨有的行為主義行政學說,即決策研究方法。行政組織的研究焦點也隨之由靜態(tài)視閾轉向動態(tài)研究,即對制度、結構等的研究轉變到對決策過程的研究。其中,在西蒙的行政學研究中占據(jù)核心地位的行政決策理論更是對非營利組織領導者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
1 ? ? 非營利組織領導的特殊性
非營利組織的迅猛崛起與蓬勃發(fā)展,向人們展示了自身的組織優(yōu)越性,但并非完美無缺,彼得·F·德魯克指出非營利組織不僅需要管理,而且必須以最好的方式進行管理。非營利組織領導問題最終應落實到領導者的問題上,因為任何一個組織的領導都是由人作為主體進行的活動。
用德魯克“做好事要精益求精”這一理念來強調(diào)領導者對非營利組織的特殊性。一方面,從維護社會公信力的角度,公眾對非營利組織抱有的期望往往高于企業(yè),非營利組織的失敗或丑聞更難以接受;另一方面,從非營利組織自身追隨者的角度,為非營利組織工作的人大多是志愿者或信守使命的員工,如果非營利組織內(nèi)部治理不善,不僅難以持續(xù)吸引高素質的志愿者,而且也會浪費社會資源。因此,非營利組織必須具備最好的適合其特點的領導者,否則它就失去了存在和發(fā)展的意義。
2 ? ? 決策主體:有限理性的“行政人”
“有限理性”是西蒙決策理論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前提,基于對有限理性——“行政人”假設的分析認識,西蒙提出組織和個人在做決策時,應該以“令人滿意”為準則,即簡化眼前的行政形勢,從可供選擇的備選方案中選擇最佳方案,取代“最優(yōu)化”準則。
在實際管理中,非營利組織領導者符合有限理性“行政人”假設這一特性,這主要是由4方面的內(nèi)容決定的。第一,非營利組織多數(shù)屬于非線性動態(tài)組織,組織最大的特點是復雜性,這將導致領導者不可能取得完整和精確的關于組織產(chǎn)出、結果和過程等各方面的信息,只能根據(jù)系統(tǒng)的狀態(tài)做出決策。第二,組織資源如財力資源、體力資源等在相當程度上來源于組織成員的志愿行為,這些行為普遍存在極大的不穩(wěn)定性,領導者對組織資源做出具體深入了解和具有說服力的預測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第三,領導者受到自身知識水平、閱歷經(jīng)驗以及組織類型的影響,對所處情景以及使命目標的判斷具有很強的主觀性。第四,非營利組織領導者目前仍有部分是政府任命,或受相關利益集團牽制,無法做出客觀公正的抉擇,所做的工作基本是一種意向性的分析工作。
3 ? ? 決策過程:四階段說
西蒙從認知科學的角度將決策過程劃分為4個階段:“情報活動”—“設計活動”—“抉擇活動”—“審查活動”。
4個階段在縱向上相互交織,橫向上每個階段又可構成一個決策過程,總體構成一個復雜的邏輯過程。在非營利組織中,領導者如何制定出有效的決策,可以確保組織的使命與意愿得以實現(xiàn),可以遵循西蒙的決策過程進行合理嘗試。
3.1 ? “情報活動”階段
在信息收集的過程中,非營利組織領導者應以信息交流作為保障。一方面,準確掌握組織的內(nèi)部信息,如組織提供的服務狀況、籌資進度、財務和投資報告、領導機構、志愿者招募、受益人受益情況反饋等,并及時對外披露,維護組織良好的公信力,加強外部監(jiān)督約束機制,進一步為決策信息收集、目標界定與目標實現(xiàn)創(chuàng)造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另一方面,采集外部環(huán)境信息并對內(nèi)公告,調(diào)動組織成員的參與活力,保證志愿者與員工的知情權,以此提高組織的整體應變力,增加對情勢的“有限”把握。“情報活動”階段應從內(nèi)外兩個角度弄清支持因素和制約因素,進一步對組織存在的問題和所要實現(xiàn)的目標做出盡可能正確的判斷。
3.2 ? “設計活動”階段
在制定備選方案時,由于“有限理性”的限制,領導者不可能捕捉到非營利組織中的每一個復雜因素,也不可能把握所有相關者的價值偏好,一般要求在符合法律、政策和實際情況下兼顧本身的環(huán)境條件和可行的操作能力,制定出盡可能多并能夠帶來預期收益和效果的行動方案。許多非營利組織的系統(tǒng)呈現(xiàn)出雙重性,即包括兩組員工和兩類顧客,并擁有多重目標。在制訂備選方案時,領導者要均衡照顧到資源提供方和服務受益方的利益和需求,減輕方案后續(xù)實施中的可能遇到的阻力。同時,圍繞多個目標制定的方案應該突出主要目標,兼顧次要目標。
3.3 ? “抉擇活動”階段
以令人滿意為基本準則,以最優(yōu)化為理想尺度,從上一階段所設計出的備選方案中進行選擇。由于非營利組織對政府、企業(yè)、捐贈者及志愿者存在資源提供的依賴性,領導者進行選擇時往往要首先考慮捐贈者或志愿者個體,或以捐贈者或志愿者身份出現(xiàn)的政府或企業(yè)的偏好而忽略組織的使命和真正需要幫助的群體,這樣確定的“令人滿意”準則中的“人”只是一小部分優(yōu)勢團體,并非社會公眾。加之,非營利組織所提供的產(chǎn)品多為服務性行為而非實物產(chǎn)品,領導者在確定滿意程度時,在技術層面無法進行量化,存在較多的模糊性。對于非營利組織領導者來講,如何選擇行動方案是一種無法擺脫的困境。
3.4 ? “審查活動”階段
在艱難地對方案進行抉擇并加以實施后,便會產(chǎn)生一系列的結果。審查活動便是領導者對實際產(chǎn)生的結果、效果與原定的組織目標進行比較并做出評價。審查實施效果是放到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制度環(huán)境中進行分析的,這就意味著領導者的行為不是在真空中形成的,評價結果勢必會受到內(nèi)外部因素的限制。
就內(nèi)部因素而言,領導者的審查活動不僅依賴于個體的習性和能力,還有賴于同捐贈者、志愿者的活動關系,雙方之間并無經(jīng)濟契約關系,領導者對他們更多的是服務,而非命令。既然是服務,就意味有體驗感和滿意度的診斷,但捐贈者和志愿者在表達自身的感受時也存在意向性的描述,增加了活動的難度與隨意性。此外,非營利組織最大的特點是“非營利性”,所提供的服務多屬于無形產(chǎn)品,服務效益難
這些無形產(chǎn)品大多是第三方受益,即資源提供者不直接受益,購買產(chǎn)品方的意圖與受益者的認可與承受力中間還存在差異,從而進一步給領導者運用評測機制帶來了挑戰(zhàn)。這些都是許多經(jīng)過多次論證的決策在最終執(zhí)行后仍可能達不到預期效果的重要原因。西蒙認為,人類理性是在制度環(huán)境中形成,并在制度環(huán)境中發(fā)揮作用。換言之,非營利組織領導者的行為在情報、設計、決定、審查等的決策過程受到所處環(huán)境的限制。社會活動呈現(xiàn)的復雜脆弱特點也使非營利組織領導者常常受到許多不確定因素或隨機因素的影響,從而不利于實現(xiàn)既定目標。
4 ? ? 決策類型:非程序化決策為主
根據(jù)活動類型和決策所采用技術的差異,西蒙將決策分為程序性決策和非程序性決策兩種類型。程序化決策和非程序化決策并非完全互斥,兩者的關系如同一個光譜式的統(tǒng)一體:一端為高度程序化的決策,另一端為高度非程序化的決策。統(tǒng)一體中間可以找到不同灰色梯度的各種決策,現(xiàn)實生活中的決策絕大多數(shù)屬于這個地帶。
非營利組織領導活動自然也會有程序化決策和非程序化決策,但主要是非程序化決策。這是因為組織環(huán)境變化的快速性、成員間多樣的文化背景和社會關系、差異化性格和行為方式的復雜性以及領導者和跟隨者互動的不確定性和動態(tài)性,都造成領導者置身于一個無序的動態(tài)組織中,與組織可控的假設是完全背離的,這也導致領導者所進行的活動往往是非程序化決策。
通常來說,非營利組織領導者在做決策時大體的流程或過程是有章可循、程序化的,領導者要充分掌握并熟知影響這些流程的主次因素。面對組織人員以及受益第三方,領導者不能有效把握捐贈者與志愿者的行為動機,而且有限的時間、精力也使領導者不能充分了解受益第三方的所有需求,所獲取的信息也是不充分的,由此造成了具體活動方案的模糊性,這類決策就是非程序決策。此時就強調(diào)發(fā)揮領導者的經(jīng)驗優(yōu)勢,即在有限信息的基礎上,憑借以往成功的行為經(jīng)驗,進行探索性嘗試,以求最大限度實現(xiàn)組織的目標使命,也就是西蒙所說的“啟發(fā)式”探索。領導者在無序的動態(tài)中所具備的創(chuàng)造性也必不可少,主要表現(xiàn)在領導者與跟隨者是基于信任建立的關系,領導者應創(chuàng)造性地提高行為透明度并幫助跟隨者在組織活動中獲得成長,滿足其高層次的精神需求——一種在踐行使命中實現(xiàn)自我價值,進而提升組織公信力和組織適應性。此外,領導者應通過有條理的思考和針對性的培訓來改進非程序化決策,加強技術創(chuàng)新在這類決策中的應用,進而提高環(huán)境可控性和自身決策能力。研究西蒙行政決策理論,有助于從更為深度和廣度的視角理解和把握非營利組織領導者的行為,為非營利組織領導者行為的科學化、規(guī)范化提供指導。
主要參考文獻
[1][美]赫伯特·西蒙.現(xiàn)代決策理論的基石:有限理性說[M].楊爍,徐立,譯.北京:北京經(jīng)濟學院出版社,1989.
[2]丁煌.西方行政學說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
[3]岳成浩,成婧.危機能管理嗎?——基于西蒙決策理論的視角[J].中國行政管理,2016(2).
[4]奚源.公共行政學行為研究方法視域下的群體性事件辨析[J].信陽農(nóng)林學院學報,2016(3).
[5]周春曉.西蒙公共行政學方法論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