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冬妃
【摘 要】本文論述運用微課預習新課、導入新課、演示內容、解決疑難、復習鞏固的方法,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豐富教學內容,使學生的學習和課堂效率更高。
【關鍵詞】生物課堂 微課 課堂效率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1B-0074-02
新的素質教育環(huán)境下,要求教師更新教育理念,改變傳統(tǒng)教學思想,打破以往的教學模式,跟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在這種大環(huán)境下,微課應運而生,教師在進行基礎性知識教學的基礎上,可將微課靈活地應用到生物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使抽象的畫面變得具體、鮮活,使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生動、活潑。這不但可以吸引學生的關注力,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而且能激活學生的思維能力,加強生物課堂教學的感染力,使生物課堂效率得以提高,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一、運用微課預習
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前預習是教學課程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預習效果也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質量,影響課堂教學效率。微課是進行預習活動的好幫手。對于一個初學者來說,高中生物知識內容繁多,知識點較為零碎,知識應用更是靈活多變,學生很難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師可按照課程教學目標要求,將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分類后制成微課,讓學生依據自身情況選擇性地對微課知識進行自主預習。學生對預習中不能理解的問題進行記錄、整理,帶著問題進入課堂。在課堂上有針對性地聽講,與老師進行問題交流,完成疑難問題的解答。長期堅持這樣學習,可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效率。
例如,預習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與生物”中《細胞的增殖》一節(jié)的教學內容,根據新課標要求,學生要懂得簡述細胞生長和細胞增殖的周期性;觀察細胞的有絲分裂并概述其過程;描述細胞的無絲分裂;模擬探究細胞大小與物質運輸的關系,探討細胞不能無限長大的原因。但由于有絲分裂過程比較抽象,學生如果只閱讀課本教材內容,那么很難形成知識網絡,構建知識框架。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可事先制作一個微課課件—— 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用動畫的形式將細胞有絲分裂的整個過程展示,且將整個過程分為若干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只要控制鼠標點擊哪個環(huán)節(jié)就會彈出哪個環(huán)節(jié),聽到不同聲音的對這個環(huán)節(jié)的內容知識進行的解釋說明。學生先觀看視頻課件,然后再結合教材內容對知識進行梳理,就能較好地形成相應的知識網絡。
由此可知,微課可將繁瑣、零碎、復雜的知識構建形成局部知識網絡。將之應用于課前預習中,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降低學生預習的難度,節(jié)省預習時間,提高學生預習效率;讓學生能夠自主地對知識進行學習,了解相關的生物知識內容;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提高生物課堂教學效率。
二、運用微課導入
教學課堂就像是一幕戲劇,而課堂引入就是這場戲劇的序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從身邊發(fā)生的事情,或是學生熟悉的新聞、廣告等方面入手,搜集與教學相關的知識材料,結合教學內容,設定適合本節(jié)教學內容的教學情境。例如,當今社會生物科技迅猛發(fā)展,而生物知識是生物科技發(fā)展的基礎,因此,教師在準備材料時,可以找出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科技發(fā)展的優(yōu)秀成果,將這些優(yōu)秀成果制成微課。在講課之前,通過微課讓學生了解這些科技優(yōu)秀成果,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感受生物科學技術的奧妙,從而帶著一顆探究的心去進行新知識內容的學習,這樣的教學課堂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分子與細胞”中第二章第五節(jié)內容《細胞中的無機物》的學習過程中,教師為了激發(fā)學生興趣,順利導入新授課堂,播放了一段《紅樓夢》中賈寶玉說的“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的影視視頻。然后讓學生討論,賈寶玉的話是否正確。因為是學生熟悉的電視場景,所以學生很興奮,積極地進行討論。最后得出結論,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體內都有大量的水分。這時教師繼續(xù)引導學生并提出問題,女人、男人的體內除了水之外還有哪些成分存在?于是,激起了學生的強烈的好奇心,使他們對新知識產生了強烈的渴求。
利用微課導入新課,不僅能夠將學生快速地吸引到生物教學課堂的學習中,而且能勾起學生的好奇心,激起學生探索未知知識的欲望。從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及記憶,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幫助學生積極地學習和掌握新知識,提高生物課堂效率。
三、運用微課直觀演示
高中生物是一門探究和實踐相結合的學科,會有不少學生實驗及演示實驗。通過實驗,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的能力和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但由于教學條件的限制,一些學校并不具備讓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的條件,實驗課程只能通過教師課上講解來完成。沒有實際操作過程,因此學生對實驗知識的理解普遍較差,而微課的應用正好幫助我們解決了這一難題。教師可以提前錄制或是從網絡尋找相關學生實驗的微課視頻,配上自己講解,制作成微課。通過微課視頻直觀演示實驗,讓學生如身臨其境般切身體會實驗過程,使學生深刻體會實驗中的知識內容,領會實驗中蘊含的科學精神,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必修三“穩(wěn)態(tài)與環(huán)境”中的探究實驗《探索生長素類似物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的學習中,這個實驗比較繁瑣,需要長時間地進行大量的實驗準備工作。但學生的時間是有限的,只能通過教師的講解來完成。為了能夠在課堂上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可先從網絡上搜索這個實驗過程的微課教學視頻,然后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加上適當的聲音、文字作為輔助進行解說。如插條的處理:(1)枝條的形態(tài)學上端必須為平面,而下端要修剪成斜面,這樣可以增大吸水面積,提高成活率;(2)每個枝條都要保留3~4個嫩芽,且保證嫩芽數量一致。這樣到課上的時候,利用微課就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讓學生清晰地看到整個探究實驗過程、能夠了解實驗原理及操作過程、懂得實驗的注意事項等,輕松地掌握相關實驗知識,對實驗內容的記憶也會比較深刻。
在高中生物實驗課堂上,教師可利用微課的形式完成實驗內容的教學,讓學生不用親自動手就能學會實踐操作技術,理解并及時掌握實驗教學理論,懂得實驗的注意事項,學會進行實驗交流和資源共享,感受實驗,培養(yǎng)科學的態(tài)度、方法和精神,提高實驗課堂的教學質量。
四、運用微課解決疑難
高中生物的重點、難點知識通常是隱含在復雜的生物現象當中,比如,光合作用的過程、興奮的傳導、染色體的變異、基因的表達、基因突變、細胞呼吸過程及孟德爾的遺傳實驗等內容。如果教師在課上只能機械地講解,那么會讓學生感覺知識內容比較枯燥、乏味,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得教學課堂變得索然無味,學生學習沒有動力。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提升生物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加入能夠解決疑難問題的微課進行教學,使教學內容變得形象、生動、直觀,便于學生理解及消化。如果這樣,那么就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必修三第二章第一節(jié)《通過神經系統(tǒng)的調節(jié)》的教學過程中,重點、難點都是興奮的傳導。雖然這個過程發(fā)生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體當中,但卻是我們只能感覺而不曾看過的。因此,這部分知識是學生熟悉而又抽象的內容。為了能夠形象生動地表述這個過程,在微課制作中,教師可以利用游戲的形式進行教學設計。當無效刺激發(fā)生時,不會出現神經沖動;當有效刺激發(fā)生時,就會出現神經沖動,神經纖維內外會出現電位差,進而產生局部電流,與此同時,可以演示電流的流動方向及電勢的變化規(guī)律;當興奮傳導至末梢,會引起突觸小泡釋放,透過突觸前膜釋放到突出間隙,作用于突觸后膜上的受體,與后膜上的受體相結合,從而使后膜感受到興奮。這種形式直觀地將知識難點展示給學生,學生就能較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
由此可知,在高中生物課堂上,微課可使學生對疑難知識有了直觀、形象的了解,加深對知識的記憶印象,迅速地消化、掌握那些抽象的知識內容。從而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五、運用微課復習鞏固
每個學生的素質不同,學習基礎不一樣,學習能力存在明顯的差異。但要想保證在教學過程中做到因材施教,單純依靠教師自己的力量還是很難達成。隨著教育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微課可以較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在復習中,教師可根據學生實際掌握知識情況,設計不同層次的教學內容并制作成多個知識微課,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有選擇地進行復習。當學生點擊不同的微課視頻時,就可以看到不同層次的教學內容及相應的配套練習。當學生學完整個微課內容后,教師所構建的知識體系就呈現在學生眼前,學生就可以對自己原有的知識體系進行完善,使復習效率得到明顯提升。
例如,在進行生物必修二“遺傳與變異”中《遺傳因子的發(fā)現》一節(jié)復習教學時,教師針對不同的學生設計多個微課視頻。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可選擇性點擊復習一些基礎性內容。比如,一對相對性狀的實驗過程及驗證,用分離比 3∶1 進行習題鞏固;學習基礎適中的同學則點擊觀看兩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運用 9∶3∶3∶1 的比例進行計算;學習成績較好的同學則進行更深層次的學習—— 異常分離比,如,9∶7;9∶3∶4;9∶6∶1;15∶1;1∶4∶6∶4∶1;13∶3。如此進行不同層次的分類教學,可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最大教學效果。
在生物復習過程中,教師可依據學生特點制定特定的教學內容,以及隨堂作業(yè)的微視頻,將教學重難點知識內容進行再現,使學生得到及時的鞏固和復習。同時,也可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便于教師及時調整教學進度,及時補充教學材料,使生物課堂取得較高的教學效果。
總之,高中生物課堂上微課的應用,使得生物課堂內容不再枯燥乏味,變得多姿多彩;教學形式呈現多樣化,吸引了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教學目的更加明確,做到了有的放矢,還增加了學生對生物課堂參與的積極性,拓展了學生的眼界,合理利用和發(fā)揮了學生的主動性,使課堂效率顯著提升。
【參考文獻】
[1]周付良.基于微課的高中生物高效課堂的構建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9(14)
[2]楊建容.巧用微課? 助力高中生物教學[J].名師在線,2019(24)
[3]賴克武.核心素養(yǎng)下模型構建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試題與研究,2019(22)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