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縱觀儒家文化,從孔孟到歷代名儒,他們的思想都是以“仁”、“禮”、“道德”、“敏而好學”、“君子自強不息”為核心的;道家的思想核心有很多種,像“天人合一,復歸自然”、“以柔克剛”、“重身心,少物欲”、“上德若谷”等都是道家的重要思想。儒道思想一直貫穿于我們的思想和生活,兩者并沒有楚河漢界的明確截點。對于日常生活中的每個人來說都是一樣的,當我們功成名就時,儒家積極進取、拼搏向上的思想在發(fā)揮作用,而我們遭遇挫折時,道家的思想給了我們一個心靈的歸隱和棲息之地。
關鍵詞:儒家;道家;人生觀
儒道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兩大支柱,對于在孔孟與老莊思想的熏陶下成長的文人們來說,出仕與退隱,兼濟與獨善,樂觀進取與消極退避這兩種人生態(tài)度始終是他們需要面對的選擇。一般說來,儒家主張積極入世,以兼濟天下為己任;道家則主張超曠出世,以逍遙自適為理想,二者既相互對立,又相互補充。
1 儒家——“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
縱觀儒家文化,從孔孟到歷代名儒,他們的思想都是以“仁”、“禮”、“道德”、“敏而好學”、“君子自強不息”為核心的,這些思想都在中國文人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但在這里我們只談“君子自強不息”的這一進取精神對于中國文人的影響。
無論是在治學,還是為人處世、事業(yè)的追求上面,儒家都提倡一種積極入世的進取態(tài)度。就像孔子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八點是由小極大,循序漸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首先要格物致知,就是窮究事物真實本質,盡其所能把握外在世界各個方面的知識,去掉蒙昧,變得智慧起來;智慧者才可以剔除內心的私欲,盡可能地使自己公平、公正和善良,做到誠意和問心無愧;心地端正才會不斷追求提高自身修養(yǎng);在言行上達到君子所具有的道德素質和行為規(guī)范,才可以讓整個家族生活整齊、規(guī)范、和諧和良善。有了這種能力和品德,就有資格服務社會,以君子的風度去治理一個國家,成為一名好的官吏;治理好國家以后,才可以使得天下太平,使得人類世界和諧。這是儒家對積極進取的士人們從修身養(yǎng)性到治國平天下的要求,反應出儒家在處世方面的積極態(tài)度。孔子在《論語·子路篇》中說:“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边@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與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為,狷者對有些事是不肯干的。由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知道,孔子對中庸之道看得很清楚,雖然他主張中庸之道,但是他也知道,真正能做到中庸之道的人并不多,所以他才能看到“狂者”和“狷者”的可取之處。繼而之后的唐代文學家韓愈勸諫學人,“業(yè)精于勤荒于嬉”,清末的國學大師王國維認為要想成就大事業(yè)大學問就要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治學精神,這些都反應了儒家百折不撓的積極進取精神。
儒家的人生觀雖然是我們社會所推崇的主流價值觀,但也不是唯一的人生觀,與之有著差異較大的人生觀便是影響數千年的道家思想。
2 道家——“天人合一,復歸自然”的人生觀
《道德經》僅僅五千字被奉為道家的經典之作,是中國古代文化中關于宇宙人生的頂峰之作。道家的思想核心有很多種,像“天人合一,復歸自然”、“以柔克剛”、“重身心,少物欲”、“上德若谷”等都是道家的重要思想,在這里我們只談“天人合一,復歸自然”這一人生觀對于中國文人的影響。
《道德經》中有一句話最能代表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說人最終要順應道,順應自然規(guī)律,才能夠依照本心去生活。道家是提倡出世的,老子主張無名之道——天地萬物都有道,但道無名,因為普通的語言和概念不能表達道;反者道之動——是對變動的合乎規(guī)律的表述。矛盾雙方到了極端就會向對立方向轉化。有得必有所失;無為而治——人要做到:知足、寡欲、棄智、抱樸,理想的國家是圣人當政,圣人的職責就是不做事,無為才能無不治。而且老子反對周公造作的禮樂典章制度。黑格爾說過:“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睙o為而治是道家思想的核心,但是道家所提倡的無為而治并不是無所作為,表面上道家似乎是遠離政治和現實的,其實正相反,道家遠離政治和現實的行為本身即包含了在思想上對政治和現實的一種獨特看法。事實上,道家不僅關心政治、關心現實,而且能從歷史高度議政論政,提出了許多政治策略、計謀和手段,以致有人把道家學說說成“君人南面之術”。由此可見,道家同儒家一樣,非常重視政治活動和社會活動,也有 “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精神和遠大理想,只是在政治原則與方法上與儒家有很大的區(qū)別罷了。但是在乞丐與富翁的故事里,乞丐卻把自己的“不作為”當成了一種安然的理想生活方式,這并不是真正的道家思想,一心只為自己的舒適安樂也不是道家真正的追求。
即使儒家和道家在思想上都各有其特點,擁有強大的生命力一直延續(xù)至今,但是在歷史上這兩種思想其實是一直互相影響并且相互融合在一起的。乞丐與富翁的故事中富人說過的話就是最好的例證,儒家講求在應該奮斗的年紀一定要選擇好合適的目標去奮斗,為之付出艱苦的努力,所以便有了富人勸誡乞丐的話,而達到自己的理想目標之后再選擇安逸的生活,歸隱田間,享受生活正是儒家的思想觀點。所以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其實儒道思想一直貫穿于我們的思想和生活,兩者并沒有楚河漢界的明確截點。對于日常生活中的每個人來說都是一樣的,當我們功成名就時,儒家積極進取、拼搏向上的思想在發(fā)揮作用,而我們遭遇挫折時,道家的思想給了我們一個心靈的歸隱和棲息之地。
參考文獻
[1]張梅.論“儒道互補”現象對中國文學的幾點影響[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03).
[2]劉云靜.淺析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的互補作用[J].沈陽干部學刊.2011(02).
[3]潘自明.道家和儒家思想的一體兩面性[J].才智.2011(34).
[4]劉風雪.“人文”與“自然”——儒家與道家生命觀之比較[J].江西教育學學報.2014(01).
[5]李漢興.輪儒家與道家的體系性差異[J].學術探索.2016(08).
作者簡介
林秋穎(1995-),女,內蒙古赤峰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文學批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