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下高等教育教學實踐中,教師主導的課堂教學模式貫穿于整個課堂的不同階段,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認識和對問題的思考,通常會不由自主循著老師的講解方向進行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難以產生。本文基于“對分課堂”,針對大學數(shù)學教學改革進行了大膽的探索,研究了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問題,結合自身高校、專業(yè)、班級等特點,按計劃對部分班級實施了對分課堂,提高了學生和教師的積極性,增強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考核結果表明對分課堂下的大學數(shù)學課程成績優(yōu)于一般課堂的數(shù)學課程成績,提高了教學效果。
關鍵詞:對分課堂;大學數(shù)學;教學改革;內化吸收
一、 研究現(xiàn)狀及意義
對分課堂首先是復旦大學社會發(fā)展與公共政策學院的心理學、教育學專家張學新教授在2013年10月提出來的一種新的教育教學模式。它的主要目標是,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增加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多教師和學生的互動,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它的核心思想是,在教學的具體過程中,把課堂時間安排劃分,一部分時間用于教師的正常教學講授,一部分時間用于學生的自我學習,包括小組討論、學生講授、改錯糾正等環(huán)節(jié)。這就需要學生在課下把課堂中需要講授、討論的問題自己提前通過各種學習手段提前預習到位,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又避免了課堂上“只講不授”的灌輸式教學。
目前高校學生大多都是在新課標下的95后,甚至是00后新時代學生,他們有共同的特點,自我意識很強,更依賴于高科技產品,更高追求創(chuàng)新性,但是手動能力下降,尤其是在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計算能力整體不高,課堂作業(yè)和考試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眼高手低”的現(xiàn)象。然而,目前高校的教材又跟不上高中新課改的步伐,高校教材相對高中教材來說,內容死板,課程內容太多,課堂氣氛枯燥,使得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上課時經(jīng)常思想跟不上老師,思想開小差,上課玩手機,甚至出現(xiàn)不知道考試講授內容的意義何在,出現(xiàn)不想學、不愿學的狀況,而授課教師也經(jīng)常會因為內容相對死板不知道怎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講課內容相對乏味,學生配合不積極,往往會出現(xiàn)師生“你講你的,我玩我的”,教師口干舌燥,學生聽得一片茫然的惡性循環(huán)教學過程。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如何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增強創(chuàng)新性,讓他們自己愿意學,同時又減少教師的講課壓力,對分課堂較好地體現(xiàn)了它的優(yōu)勢。
二、 大學數(shù)學課程中對分課堂的實施
(一) 實施對象及目標
本次教學課程改革實施的對象是普通二本院校經(jīng)濟管理學院的大一學生,開設課程高等數(shù)學,采用課程教材為同濟大學第七版的《高等數(shù)學》,授課教師為同教研室同課程教師,分別實施不同班級授課。
課程改革實施目標: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同時減輕教師課堂講授壓力,提高整體教學效果。
(二) 教學實施過程
實施課程改革的教師參加對分課堂的教學培訓,學習對分課堂的核心思想以及具體的實施方案,討論對分課堂實施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制定實施教學課程改革的實施對象,實施目標、計劃和安排,考核標準及評定。
具體實施過程如下:
1. 課前準備
在課程開始前,教師準備一個清晰、完整的教學大綱,列出本課程的時間表、學習目標、各次課的學習內容和活動方式,以及對學生的作業(yè)、考勤要求和考核方式。教師把電子版的大綱放在教學平臺網(wǎng)絡系統(tǒng)里。教師盡可能地詳盡地分析即將面對的學生群體、班級規(guī)模、男女比例、專業(yè)分布、學生學習情況、學習成績等,決定是選取當堂對分還是隔堂對分。教師學會運用“對分易”教學平臺。
2. 課堂講授
學期第一節(jié)課,教師把教學內容安排告訴學生,介紹對分課堂的意義及教學方案,并把學生分組,把下一節(jié)課的具體教學內容和需要討論的問題布置給學生,要求學生課下自主學習,充分利用電腦、智能手機等高科技產品完成課下作業(yè)。第二次課程,教師把教學時間實現(xiàn)“對分”,一半時間給學生自己討論上次課程布置的內容,哪些看得懂,哪些看不懂,分組討論給出答案,教師從旁給予糾正改錯,對表現(xiàn)好的學生提出表揚并記錄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作為平時成績衡量。以此類推。
3. 課后學習
課后學習的主要內容是讀書、復習、獨立思考、完成作業(yè),其中的作業(yè)是連接講授與討論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是對分成功的關鍵。作業(yè)重質不重量,教師的批改也不根據(jù)學生的字數(shù)進行。對分作業(yè)實行“亮考幫”形式進行。
4. 課堂討論
首先小組討論,通常4~5人一組,時間5~20分鐘,討論可以分多種形式,要求學生圍繞作業(yè)特別是“亮閃閃、考考你、幫幫我”,針對各自的收獲,困惑,疑難,互相切磋學習,共同解決問題。然后,全班討論。教師抽查,邀請全班學生自由發(fā)言,對于遺留問題給予解答。
5. 成績考核
對分課堂弱化了總結性的大考試、大作業(yè),強調平時學習,而這落實到每次的分組討論。期末考試安排,把實施對分課堂的班級和不參加對分課堂的班級分別進行平時成績的考核,實施對分課堂的班級加大平時成績比例,把學生的成績進行對比,并對參加對分課堂的學生進行調查問卷,查缺補漏,實現(xiàn)對分課堂真正的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三) 考核結果分析
通過課程改革,把實施對分課堂的班級和不實施對分課堂的班級高等數(shù)學成績進行了比對,結果表明實施課改的班級成績要高于沒有實施的班級成績,平時成績提高了30%,期中考試成績提高了15%,期末成績提高了14%,并且學生對老師的教學評價為優(yōu),教師的評教分數(shù)達到了99.95%,真正實現(xiàn)了師生互惠互利。
三、 結論
對分課堂從講授、課后學習、討論三個核心環(huán)節(jié)替代了原來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學生對對分課堂的目標認同度和目標效果完成度評價很高。對分課堂注重教學過程的改革,是一種經(jīng)濟實用的教學改革。并能充分利用網(wǎng)絡時代帶來的方便,從根本層面上打破原來課堂枯燥無味的教學模式,既減輕教師的授課壓力,又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為我國教改提供了新思路。
參考文獻:
[1]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12).
[2]李永安.我國大學課堂教學的改革策略[J].中國高等教育,2013(5):33-35.
[3]李欣.對分課堂:有中國特色的大學教學新方法[J].高校論壇,2016(10):16-17.
作者簡介:
原冠秀,河南省新鄉(xiāng)市,河南科技學院數(shù)學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