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
南京市祖堂山精神病院,江蘇 南京 211153
周圍靜脈輸液是臨床中廣泛應用的治療方法,對治療和搶救危急重癥患者具有重大意義。靜脈穿刺是臨床護理工作中廣泛應用的一項技術操作,穿刺成功是護理人員工作中的最基本要求,也是評價其綜合素質(zhì)的一方面。靜脈穿刺會給患者帶來痛苦,若穿刺失敗則會增加患者痛苦,不僅影響護患關系,甚至可能影響臨床治療和搶救療效,因此提高首次穿刺成功率是臨床上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1]。本文就老年患者臨床治療中靜脈穿刺失敗的原因展開分析,并度采取的相應護理措施進行討論和總結(jié),特匯報在此。
回顧80例2018.02-2019.02本院老年患者臨床資料,均進行靜脈穿刺治療,其中12例出現(xiàn)首次穿刺失敗。入選患者男女比例45:35,年齡65-82歲,平均(75.2±6.5)歲。
2.1 環(huán)境因素 (1)自然環(huán)境:穿刺時光線不足;氣溫影響,如冬季時氣溫低,人體血管收縮變細增加穿刺難度。(2)工作環(huán)境:護患比例不協(xié)調(diào),護理人員工作量大,導致大腦緊張、疲勞,造成穿刺失敗。
2.2 護理人員因素 (1)專業(yè)素質(zhì):操作技術不熟練,沒有很好掌握穿刺技巧,如選擇針頭或血管不當,進針角度或固定方式不對,拔針后按壓方式不對造成患者局部血腫或瘀斑而影響下次穿刺;缺乏對老年人的穿刺經(jīng)驗。(2)心理素質(zhì):護理人員心理素質(zhì)不過關,把生活中的負面情緒帶入工作中,影響穿刺水平。
2.3 患者因素 (1)年齡因素:老年人機能下降,皮下脂肪薄,血管彈性差、變得細脆且短,增加穿刺難度,穿刺時易穿破血管。(2)疾病因素:老年人多患心腦血管類疾病,長期用藥易造成血液黏稠度增加,穿刺時甚至堵塞針頭;長期靜脈用藥降低血管彈性,多次穿刺破壞毛細血管,增加穿刺難度;水腫患者血管不易發(fā)現(xiàn),穿刺時難以一次性精確觸碰血管。
3.1 做好準備工作 (1)保證充足的光線,冬季可提前囑患者溫暖穿刺部位,使血管擴張。(2)穿刺前與患者溝通,使其了解穿刺的基本信息,緩解其緊張,同時獲取患者的信任,促進護患關系。
3.2 針對護理人員 (1)提高專業(yè)素質(zhì):護理人員加強學習穿刺技術的方法,掌握穿刺方面的理論知識,同時加強穿刺訓練,提高操作水平。(2)提高心理素質(zhì):護理人員應不斷加強自身的心理素質(zhì),避免對工作帶來影響。
3.3 針對患者 重視患者個體靜脈條件,合理選擇血管,一般原則是“由上及下,由遠及近”。有研究證明[2],小號針頭對血管壁造成的損傷較小,有利于血管的修復。(1)老年肥胖患者皮下脂肪厚,血管較深,可用左手手指探摸,同時右手進行穿刺。(2)老年水腫患者應選擇較粗血管,按壓血壓走形使其暴露同時快速穿刺。(3)老年消瘦患者皮下脂肪薄,血管易滑動,穿刺時直接進針,見到回血后持平針頭再進針1-2cm。有研究顯示[3],直接進針可增加穿刺血管的力度,血管不易滑脫,提高穿刺成功率。(4)老年癱瘓患者可穿刺患肢,可促進患肢的血液循環(huán)。(5)老年高血壓、冠心病患者應選擇手足小靜脈進行穿刺,因疾病原因大、中血管常發(fā)生硬化,而遠心端小血管受損較小,這樣穿刺成功率高。
3.4 扎止血帶技巧 (1)雙止血帶結(jié)扎法:患者平臥,于穿刺點20cm處扎止血帶,待15s后再于10cm處扎一止血帶,患者握拳,可發(fā)現(xiàn)血管凸顯于皮膚表面。雙止血帶結(jié)扎法能夠較大面積阻斷外周靜脈的回流,同時能夠雙重阻斷靜脈血流,提高局部血管張力,顯著增加血管充盈度,利于穿刺。研究發(fā)現(xiàn),扎止血帶40s-120s為靜脈穿刺最佳時間[4]。(2)先放松止血帶片刻再扎止血帶,可使因按按摩或拍打而發(fā)生擴張的血管在短時間內(nèi)充盈,穿刺時充盈不佳的外周血管局部恢復正常充盈。
3.5 固定、拔針及按壓 固定時避免針尖扭曲,并且保證固定效果;先拔針后快速棉球按壓,針頭在無壓力狀態(tài)下推出血管,可減少針管對血管壁機械性切割損傷[5];拔針后平行直壓血管,可同時按壓皮膚針眼和血管針眼。
老年患者穿刺失敗的原因有很多,其重點是護理人員的專業(yè)技術問題。提高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zhì),排除環(huán)境因素,綜合評估老年患者血管狀態(tài),選擇合適的血管、針頭和穿刺方法,同時注意固定、拔針及按壓方法以保護血管,避免對血管造成的不必要傷害,可提高首次穿刺成功率,減少患者的痛苦,從而提高護理質(zhì)量,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