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程, 謝宜勤, 吳國良
(安徽科技學院,安徽 鳳陽 233100)
近年來,校園貸款作為新興的網絡金融產品,為部分大學生在校學習、消費和創(chuàng)業(yè)等方面提供了所需資金,發(fā)揮了積極作用。但隨著大學生的消費欲望受到現金消費能力限制時,部分校園貸款變質成為游走于違法操作邊緣的“校園貸”,其實質是不法分子針對大學生群體特意設定的一種帶有欺詐性質的網絡貸款,而由此造成的民事糾紛甚至刑事犯罪紛至沓來,引起了國家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社會熱切關注[1-2]。
2016年8月國家銀監(jiān)會明確提出用“停、移、整、教、引”五字方針,整治“校園貸”。2017年9月教育部要求“任何網絡貸款機構都不允許向在校大學生發(fā)放貸款”[3]。各高校也加強了對學生教育和引導,增強學生風險防范意識,避免身陷“校園貸”等非法網貸陷阱。同時部分學者和高校學工人員開展了相關研究,但研究內容大多是“校園貸”的類型、本質及如何教育大學生杜絕和防范“校園貸”等等,鮮有涉及通過揭示“校園貸”的本質來引領培育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形成。為此本文就此類問題進行了探討。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大學生的學習生活需求也越來越多、越來越高,消費也愈加活躍,而每月固定的“低月供”使得校園貸款在部分學生的“活躍消費的土壤”中“生根發(fā)芽”。調查表明,有70%的學生表示聽說過校園貸,且有20%的學生使用過相關的網貸,而在這其中65%的學生借貸在2 000元以下,25%的學生借貸在2 000~5 000元間,有10%的學生借貸在5 000元以上。貸款的學生中,近50%利用校園貸款購買電子設備,其次是服裝等生活用品、化妝品等為主要貸款消費項目,且遠遠超過自身經濟承受能力,不足15%的學生表示會用貸款購置學習資料、報相關課程學習培訓等。
然而近年來由于部分大學生對一些不法分子設定的“校園貸”認識不足等原因,深陷“校園貸”陷阱,無力償還“校園貸款”而絕望輕生,女大學生身陷“裸貸”、5 600元的“校園貸”短時間“滾”成了36萬元、為了還“校園貸”被迫去偷盜甚至搶劫等悲劇事件在大學生中時有發(fā)生。
當前,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多元價值取向不斷地充斥著高校校園,部分大學生有表現自我、追求時尚、沖動消費、超額消費等心理,還有少數大學生存在從眾攀比和過度消費等心理,而大學生這種強烈的消費欲望與囊中羞澀的現實形成矛盾[4-5]。致使各類校園貸平臺從大學生的這些矛盾中嗅到了“良機”,“投懷送抱”。
相對于其他信用貸款來說,“校園貸”門檻極低,學生僅憑學生證、身份證或是聯絡人的手機號等信息,就能“順利”借款,拿到幾千、上萬乃至更大數額的網絡借款,甚至有的借貸平臺還能直接分期購買蘋果手機或名牌包包等商品[2]。雖然信用卡也能分期付款,但大學生辦理信用卡申請難度大且額度太低,不足以滿足他們的消費需求[6-7]。
一些“校園貸”平臺往往打著“低息、高額度、無抵押”的“幌子”使得少數急于用錢的大學生一步一步陷入失信、違約等困境,甚至背負巨債,陷入災難[4]。據調查,多數大學生對“校園貸”存在的風險認知不足,也不太清楚借貸合同中的擔保問題和利率,同時也不了解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這樣一旦身陷“校園貸”便會被動“挨打”。
眾所周知,在校大學生在創(chuàng)業(yè)初的資金主要來自于父母,或是向親戚、朋友或同學借。但隨著項目的推進,后續(xù)資金投入成了很多創(chuàng)業(yè)學生“傷腦筋”的問題,父母給不了,他人借不了,可又不忍心讓自己的千辛萬苦前功盡棄,便選擇了“校園貸”。
少數大學生抵擋不住來自股票投資、金融投資以及網絡博彩等平臺拋出在短時間內即可獲得數倍于投資回報的誘惑,同時也抵擋不住“校園貸”的五花八門的誘導手段,禁不住地陷入了“校園貸”。
相關校園貸組織利用“校園代理”來招徠業(yè)務[5]。而很多學生不清楚用自己的信息借款會給自身帶來的不良影響和危害,他們便會礙于面子或者怕影響同學感情而將個人的身份證號、手機號等相關信息給了從事“校園代理”的同學,或者直接給了借貸的同學,甚至為他們提供手持身份證拍照等信息。
據查,一些“校園貸”會巧立名目向借款者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務費或押金,會直接從貸款的資金中扣除。而借貸者一旦不能按期還款,將要交納較高比例“違約金”。比如,趣分期每天收取的違約金高達貸款金額的1%,有的平臺甚至收取近8%的貸款余額作為違約金。有報道表明,“行規(guī)”就是借款只給80%。另外20%的資金,有的平臺說是手續(xù)費,有的則說是押金,實際上最后都不會給借貸者。
大學生喜歡新鮮事物的個性,加之資金的有限,使得他們樂于通過分期的方式購買喜歡的物品,然而分期購物亦存在高手續(xù)費、高利息等費用,要讓大學生認識到,有些分期購物實質與“校園貸”無異。
相關“校園貸”平臺打著勤工助學的幌子招募大學生作為其所謂的“代理”,并誘使“代理”在學生中開展放貸業(yè)務并逐級發(fā)展下線,同時利用代理的學生身份騙取同學、好友等個人信息提供給需要借貸的人進行貸款。平臺允諾“代理”每完成一筆“交易”便可以獲得一定數額的“勤工助學金”,這打著“助學”的幌子開展逐級斂財實質是一種傳銷式詐騙行為。
不法“校園貸”平臺采用設套方式誘導大學生貸款,使借貸學生落入還款陷阱,如“培訓貸”“裸條貸”等。而學生一旦被“套上”,便將走上巨額還款“不歸路”,不堪還款壓力,嚴重影響了學業(yè)、影響了生活,甚至放棄生命。
一些“校園貸”平臺會“押”借款女生個人的裸照作為借條(裸條)放貸給女生,“裸貸”的還款額要比借貸額高很多,可能是幾倍、幾十倍,甚至更多。而一旦不能如期還款,平臺將以公開“裸條”等的手段來要挾、逼迫借款人還款。
當前,高校應通過舉辦專題講座、安全教育課堂、主題班會以及設置閱報欄等途徑,教育引導大學生自覺學習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了解哪些是法律禁止的和非法的,哪些是受法律保護的和合法的。同時,要求學生自覺學習必要的金融知識;教育引導學生認清不良“校園貸”的違法宣傳,利用“裸條”非法擔保,違規(guī)收取高額手續(xù)費及高息等不受法律保護等違規(guī)違法行為。
高校的輔導員班主任等學生管理者,應當及時掌握學生網貸的情況,了解借貸數額、利率及其平臺運作的規(guī)范性,了解學生借貸的真實用途,必要時要聯系家長,告知家長其子女的貸款事實[3];要引導學生,一旦出現還款困難要及時通知老師與家長,共同應對,必要時拿起法律武器以保護自身。
另外,要教育大學生確需借貸時要選擇信譽度良好、操作流程規(guī)范、審核機制健全的大平臺;要考慮自身的償還能力,適度借款,要留意合同的規(guī)范性,對詳細條款、公章等信息需要再三確認。同時教育學生在使用貸款時要樹立風險意識和信用意識,慎用或者杜絕“校園貸”,避免陷入“套路貸”“裸貸”等陷阱。
當前部分大學生為了享用某些高檔物品,享受生活,便貸款借錢進行提前消費享受。消費價值觀的塑造要強調超前消費的量力而行,可以允許大學生適度提前消費,但是要正確估量自己的還款能力。如若超出自身能力消費,應提前做好合理謀劃,而不是采用“拆東墻補西墻”等手段,導致缺口越來越大,最終陷入“深淵”。
高校應采取措施教育引導大學生,要讓學生認識到大學時期是一個人學習和增長才干的最佳時期,不要把時間和精力用在消費和享用物品、享受生活上。要教育學生端正消費意識,自覺抵制各種非理性消費,努力排除一些不健康的消費心理影響,倡導在個人經濟能承受的范圍內,從實際需要出發(fā),理性消費,健康消費,更要守法消費。
4.3.1 設立助學崗位,引領學生自立自強 當前很多高校正在深入推進和完成國家賦予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工作使命,不僅要認真做好對相關地方的教育科技精準扶貧和對口支援外,更要切實做好在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幫扶問題。高校要更根據自身實際,遵循學生資助工作專項經費使用要求,結合部門、科、室用工的實際需求,合理設置助學崗位和助學金,規(guī)范錄用經濟困難學生,同時教育引導他們要通過自己的勞動解決自身困難,樹立自強自立的人生信條。
4.3.2 引進社會資金,助力學生創(chuàng)業(yè) 隨著高校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從理論創(chuàng)業(yè)向實踐創(chuàng)業(yè)深入推進和實施,結合專業(yè)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業(yè)資金不足等問題日益突出。為此高校應積極探索“校+企”模式,梳理學生創(chuàng)業(yè)涉及的專業(yè)特點和行業(yè)類型,主動尋求涉及專業(yè)、行業(yè)相符或相似的個體或小型企業(yè)對接幫扶學生創(chuàng)業(yè)平臺,在技術、管理以及資金上給予相應支持。這樣既解決了學生創(chuàng)業(yè)資金不足的問題,也使得學生在技術和管理上的能力得以提升,讓學生感受到國家、學校的政策及人文關懷和幫扶,激發(fā)創(chuàng)業(yè)熱情,增強做人創(chuàng)業(yè)的責任感,切實提高高校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人才培養(yǎng)質量。
相關案例表明,涉事“校園貸”的大學生大多家庭不富裕甚至貧困,之所以身陷“校園貸”絕大多數與他們不負責任的、不切實際的消費有關。所以應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要教育他們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美德,厲行勤儉節(jié)約,要讓他們意識到在隨心所欲地花父母的“血汗錢”時,更應該去想想父母辛辛苦苦,省吃儉用,傾注半生心血幫助他們考上大學,培養(yǎng)他們成人,而他們卻在“及時行樂”,父母卻在負重前行。在校大學生除少數大一學生外,均已年滿18周歲,一切言行后果均要承擔法律責任。但他們均不同程度地缺乏基本金融知識、理財知識、風險防范能力、個人信息保護意識和虛假信息辨別能力等。所以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應強化大學生的成人意識、守法意識和責任意識,強化其對家庭、對社會乃至對國家的責任意識。凡事要三思而后行,所做所為要對自己負責,更要對對家人、對社會、對國家負責;要有針對性的對他們進行風險防范能力、誠信文明、成長成才以及感恩奉獻相關知識主題教育,培養(yǎng)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