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余杭中學 楊 勁
我們知道,有關空間距離主要涉及點到點、點到直線、點到平面、直線與直線、直線與平面以及兩個平行平面的距離等.實質上是把空間中的點、線、面通過轉化,把相應的距離問題轉化為平面幾何問題,然后利用幾何法來處理,也可以把問題放在坐標背景下用數(shù)來表示出來,通過對變量進行分析,然后利用向量法來解決.
例1 如圖1,四棱錐P-ABCD中,PA⊥底面ABCD,ABCD為直角梯形,AD∥BC,3,AC∩BD=O,過O點作平面α平行于平面PAB,平面α與棱BC,AD,PD,PC分別相交于點E,F(xiàn),G,H.求G,H兩點之間的距離.
圖1
解法一:(幾何法1)因為平面α∥平面PAB,平面α∩平面ABCD=EF,O∈EF,平面PAB∩平面ABCD=AB,所以EF∥AB.
同理EH∥BP,F(xiàn)G∥AP.
因為BC∥AD,AD=6,BC=3,
所以△BOC∽△DOA,且
如圖2,連接HO,則有HO∥PA,所以HO⊥EO,HO=1,所以
圖2
過點H作HN∥EF交FG于N,則
解法二:(幾何法2)因為平面α∥平面PAB,平面α∩平面ABCD=EF,O∈EF,平面PAB∩平面ABCD=AB,所以EF∥AB.
同理EH∥BP,F(xiàn)G∥AP.
因為BC∥AD,AD=2BC,
所以△BOC∽△DOA,且
又因為△COE∽△AOF,AF=BE,所以BE=2EC.
如圖3,作HN∥BC,
所以HN∥GM,HN=GM,故四邊形GMNH為矩形,即GH=MN,
在 △PMN中,所以
解法三:(坐標法)以A為坐標原點,以AB,AD,AP為坐標軸,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A-xyz,
則B(3,0,0),C(3,3,0)D(0,6,0),P(0,0,3),
圖4
可得O(2,2,0),
由題知F(0,2,0),
將y=2代入可得G(0,2,2),
設直線PC的方程為,將C(3,3,0)代入可得
又將x=2,y=2代入直線PC的方程,有可得z=1,即得H(2,2,1),
點評:計算空間兩點間的距離的常見方法:(1)利用幾何法計算線段的長度,即將表示空間兩點間的距離的線段放在具體的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解三角形等來求解.(2)利用坐標法計算線段的長度,即通過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確定對應兩點的坐標,利用公式來計算.(3)還可以借助空間向量的基底法等來計算.
例2如圖5所示,已知四邊形ABCD,EADM和MDCF都是邊長為a的正方形,點P,Q分別是ED和AC的中點.求P點到直線QF的距離.
圖5
圖6
解法一:(幾何法)如圖6,取AD的中點O,連接PO,QO,PQ,PF.
設P點到直線QF的距離為h,
即P點到直線QF的距離為
解法二:(坐標法)如圖7,以D為坐標原點,射線DA,DC,DM分別為x軸,y軸,z軸的正半軸,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D-xyz,
則D(0,0,0),A(a,0,0),B(a,a,0),C(0,a,0),E(a,0,a),F(xiàn)(0,a,a),則由中點坐標公式得
點評:計算空間點到直線的距離的常見方法:(1)利用幾何法計算,可以作出表示距離的長度放置于三角形中求解,也可以在平面上利用等面積法的思維來求解.(2)利用坐標法計算點到直線的距離,其具體的解題步驟為:①建系,建立適當?shù)目臻g直角坐標系;②找點,任取所求直線l上一點P的坐標;③列向量,通過相應點A與對應點P的坐標計算向量,并確定直線l的方向向量s;④作運算,計算在向量s上的投影,進而利用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作運算;⑤作答,根據(jù)向量運算的結果,對點到直線的距離加以作答.
例3如圖8所示,在空間四面體ABCD中,O,E分別BD,BC的中點,CA=CB=CD=BD=2AO=2,AB=AD.求點E到平面ACD的距離.
圖8
圖9
解法一:(幾何法)如圖9,連接OC,由于BO=DO,AB=AD,則有AO⊥BD.
又BO=DO,BC=CD,則有CO⊥BD.
在△AOC中,由已知可得
而AC=2,則有AO2+CO2=AC2,可得∠AOC=90°,
即AO⊥OC,
而BD∩OC=O,可得AO⊥平面BCD,則AO⊥CD.
設點H在CD上,且,連接AH,
由于CB=CD=BD=2,O為BD的中點,則OH⊥CD,
而AO∩OH=O,可得CD⊥平面AOH,
而CD?平面ACD,則平面AOH⊥平面ACD,且交線為AH,
過點O作OP⊥AH于點P,則OP⊥平面ACD,
由于O、E分別為BD、BC的中點,則OE∥CD,
而OE?平面ACD,CD?平面ACD,則OE∥平面ACD,則點E到平面ACD的距離即為OP,
故點E到平面ACD的距離為
解法二:(等積法)連接OC,由于BO=DO,AB=AD,則有AO⊥BD.
又BO=DO,BC=CD,則有CO⊥BD.
在△AOC中,由已知可得
而AC=2,則有AO2+CO2=AC2,可得∠AOC=90°,即AO⊥OC,
而BD∩OC=O,可得AO⊥平面BCD.
設點E到平面ACD的距離為h,
故點E到平面ACD的距離為
圖10
解法三:(坐標法)以O為坐標原點,如圖10,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則B(1,0,0),D(-1,
設平面ACD的法向量為n=(x,y,z),
令y=1,得是平面ACD的一個法向量.
故點E到平面ACD的距離
點評:計算空間點到平面的距離的常見方法:(1)利用幾何法計算,可以過點作已知平面的垂線,確定垂足的位置,則垂線段的長度就是點到平面的距離.(2)利用等積法計算,把點到平面的距離轉化為對應的空間幾何體的高,利用空間幾何體的體積相等來轉化求解.(3)利用坐標法計算點到平面的距離,其具體的解題步驟為:①建系,建立適當?shù)目臻g直角坐標系;②找點,任取所求平面π上一點P的坐標;③列向量,通過相應點A與對應點P的坐標計算向量并確定平面π的法向量n;④作運算,計算在向量n上的投影·n0,進而利用點到平面的距離公式作運算;⑤作答,根據(jù)向量運算的結果,對點到平面的距離加以作答.
例4在長方體ABCD-A1B1C1D1中,AB=4,AD=3,AA1=2,M、N分別為DC、BB1的中點,求異面直線MN與A1B的距離.
解析:以A為坐標原點,以AB、AD、AA1為坐標軸,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A-xyz,如圖11,則
圖11
設MN,A1B公垂線的方向向量為n=(x,y,z),
令x=1,則,即
即異面直線MN與A1B的距離為
點評:用向量法求異面直線間的距離時,可以避免作出兩異面直線間的公垂線的困難,只需正確建立相應的空間直角坐標系,結合相應的公式經(jīng)過向量間的運算即可.利用向量法求解異面直線間的距離的解題步驟:(1)建系,建立適當?shù)目臻g直角坐標系;(2)找點,任取所求異面直線a、b上各一點P、A的坐標;(3)列向量,作直線a、b的方向向量a、b,同時求出相應點A與對應點P的坐標來計算向量,并確定向量a、b的法向量n;(4)作運算,計算在向量n上的投影進而利用異面直線間的距離公式作運算;(5)作答,根據(jù)向量運算的結果,對點到平面的距離加以作答.
例5如圖12所示,已知四邊形ABCD,EADM和MDCF都是邊長為a的正方形,點Q是AC的中點,點P在ED上.求P點到直線QF的距離的最小值.
圖12
圖13
解析:如圖13,以D為坐標原點,射線DA,DC,DM分別為x軸,y軸,z軸的正半軸,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D-xyz,
則D(0,0,0),A(a,0,0),B(a,a,0),C(0,a,0),E(a,0,a),F(xiàn)(0,a,a),則由中點坐標公式得
點評:涉及空間距離的最值問題,常見的方法:(1)通過幾何法,結合空間幾何性質,利用空間想象能力,通過極端思維以及空間變換來直觀處理;(2)通過向量法,設出相應線段的長度,利用距離公式求解相應的距離,并結合二次函數(shù)的最值問題或導數(shù)來確定相應的最小值.向量法可以避免作輔助線以及對相應位置的判定,只要正確建立相應的空間直角坐標系,利用相應的公式,結合對應的步驟加以分析處理即可.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