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陽
[摘 要]學生畫三角形的高存在三個難點:不理解高的概念;難以厘清非水平方向上的高;動手能力欠缺。采用“雙尺畫高法”,并引導學生運用二維思維畫高,可有效突破此難點。
[關鍵詞]畫高;二維思維;一維思維
[中圖分類號] G62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02-0033-01
學生學習一維圖形后會順著一維思維來學習角、三角形等二維圖形,并用一維思維來理解這些圖形。因此,在畫三角形的高時,學生往往走進了線條的“迷宮”,搞不清線條的垂直對應關系。在他們眼里,各個線條只是一維世界的產(chǎn)物,是彼此獨立互不相關的,沒有形成用一維線條組合成二維圖形的概念。而畫高剛好能讓學生獲得用一維思維構建二維圖形的能力,既然如此,也應該用“二維思維”教會學生畫高。
一、明確正確畫高的重要意義
正確認識“高”與熟練地“畫高”,對學生理解幾何知識、形成空間觀念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
知識的承前啟后。畫三角形的高,是在充分理解直線、射線、線段,以及掌握垂直、平行等位置關系后開展的活動。從知識的發(fā)展上看,為今后學習平面幾何圖形及計算幾何圖形的面積扎穩(wěn)了基礎。
思維的承前啟后。人的思維類似于幾何圖形,從零維、一維到二維再到三維,逐步豐富完善,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發(fā)展也暗合了這種發(fā)展規(guī)律,是按照“點、線、面、體”的順序逐步遞進的。在接觸高之前,盡管學生初步認識了簡易的平面圖形,但那只是二維視覺的觀察印象,并未形成二維思維。直到學生認識多邊形的高,以及親自動手畫出“高”,才算正式步入二維思維的階段,而“作高”的思維活動過程就是一個從一維思維升格為二維思維的過程。
二、探析畫高困難的根本原因
給三角形畫高一直是一個困擾師生的難點。畫高時,學生屢屢出錯,主要原因為:畫“高”時,起筆沒有嚴格從頂點位置出發(fā),畫出的高與底邊不成垂直關系;“高”與底邊的對應出現(xiàn)錯位;分不清鈍角三角形的“高”。
那么學生為何會屢屢出錯?為三角形畫高究竟難在哪里?筆者通過長期觀察和研究,從學生畫高時的一些共性問題中歸結出了學生畫高的三個難點。
其一,不理解“高”的概念?!皬娜切蔚囊粋€頂點出發(fā),向它的對邊作垂線,頂點和垂足之間的一條垂線段就是三角形的高?!边@樣的表述復雜而抽象,學生難以理解語句表達的深刻含義。對于“從頂點出發(fā)”“底與高的對應性”,學生也無法理解和掌握,直接導致畫高時出錯。
其二,難以厘清非水平方向的底邊的高。對于水平底邊上的高,學生較易掌握其畫法。而在為另外兩條非水平方向的底邊畫高時,學生失去參考標準,不知如何確定垂直方位,而出現(xiàn)“要么從頂點出發(fā)沒有垂直”“要么垂直但是沒有從頂點出發(fā)”的錯誤,尤其在給鈍角三角形畫高時,學生不能順利作出“外高”,甚至“內(nèi)高”也畫不對。
其三,動手能力欠缺。四年級學生用三角尺畫高時,手腦協(xié)調(diào)能力、觀察能力和位置判斷能力都嚴重不足。對有些學生而言,畫高時,僅用一塊三角板兼顧底與頂點的同步貼靠十分困難。
三、創(chuàng)立“雙尺畫高法”彰顯二維思維
教學中,筆者獨創(chuàng)“雙尺畫高法”,力求讓學生一次性牢固掌握“畫高”技能。所謂“雙尺畫高法”,即用兩塊三角尺協(xié)同配合畫高。操作流程分三步:
1.齊邊:將三角尺A的任意一條直角邊與三角形底邊對齊。
2.重合點:用三角尺B的1號直角邊貼緊三角尺A的直角邊,慢慢平移三角尺B,直至三角尺B的直角點與三角形的頂點重合。
3.畫線、標記。
“雙尺畫髙法”的優(yōu)勢在于:三角尺的直角邊與底邊對齊后,三角形只有一個目標頂點暴露在外,這個頂點成為“作高”的必經(jīng)之地,排除了其他兩個頂點的干擾;無論三角形的形狀和底邊的擺放方向如何,只要找到底邊,就能借助三角尺的固定作用,準確畫出高,不同方向畫高也能培養(yǎng)學生的視覺協(xié)調(diào)能力;三角尺有厚度,兩塊三角尺貼靠在一起滑動,能減少畫線時的隨意性。
采用“雙尺畫高法”的教學效果十分明顯:(1)簡單易學,一經(jīng)學會,終生難忘,而且可提升畫高的正確率。(2)使學生對高的概念和“高與底是一一對應的”畫高要點印象深刻。且不論三角形的形狀與底邊擺放位置如何變化,學生都能根據(jù)“底與高”的對應關系快速而準確地畫出高。
當然,教學方法的改進是永無止境的,教師應不斷優(yōu)化與改進教學方法,以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從而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責編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