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娜
【摘 要】本文選擇《西游記》中孫悟空與鐵扇公主的一段對話作為語料,分析交際雙方的“面子行為”以及“面子威脅行為”,同時對比分析余國藩、詹納爾、楊憲益和戴乃逸的三版英文譯本的相對應的部分,分析其中造成面子威脅程度不同的原因,最終發(fā)現(xiàn)《西游記》翻譯中的文化空白與缺失。
【關鍵詞】面子理論;《西游記》;文化空白與缺失;翻譯
中圖分類號:H159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9)01-0236-02
《西游記》作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時至今日仍具有很大的研究價值。縱觀以往研究,角度頗多,其中有英文譯本對比研究、影視作品改編、主旨分析、藝術鑒賞、文化解讀等,而英譯本對比研究及其中涵蓋的文化問題得到不少關注。本文以第59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孫行者一調芭蕉扇”前半部分為分析對象,試圖從語用學角度分析,同時結合余國藩、詹納爾、楊憲益和戴乃逸的三版英文譯本,運用“面子理論”及語篇分析法對三種譯文的“面子行為”對比分析,并結合文化角度解讀它們在文化空白和缺失上的問題。
一、研究方法與理論闡釋
本文用語篇分析法看中文文本中面子行為及三個英譯本的面子行為,并對其做出對比分析。語篇研究法源于Eelen(2001)和Watts(2003)等對經典禮貌原理的批判,其觀點得到當前研究者的普遍認同,并逐漸向禮貌研究的“后現(xiàn)代”轉向。(轉引自夏登山,藍純 2017)。所以本文在分析過程中會考察多話輪文本,結合文本分析說者和聽者的面子行為,盡量避免主觀性臆測,同時以中文版本為主,對比三本英譯本的“面子行為”。
自1944年胡先縉將面子傳到西方后,戈夫曼(Erving Goffman)結合中國文化和印第安文化在1967年提出了面子概念(face-work),Brown和Levinson則在他基礎上于1978年和1987年分別提出和修正面子(Face Theory)。Brown和Levinson把面子分為積極面子(positive face)和消極面子(negative face),所以這兩種面子均需考慮。
二、中文及譯本“面子行為”的分析
第59回雖為“一調芭蕉扇”,孫悟空實則與鐵扇公主會了兩次。本文將要分析此回中孫悟空與鐵扇的第一次對話,考察“面子威脅”是如何體現(xiàn)出來的,同時結合余、詹、楊和戴的三版英譯本中的“面子威脅”,體會中翻英時文化的空白與缺失。
羅剎出門便直呼悟空姓名,雖說羅剎是悟空的嫂嫂,但是高呼“孫悟空何在”威脅了悟空的消極面子。而悟空奉揖且稱其為嫂嫂,威脅的是自己的積極面子。“老孫”與“老夫”相近,即便自己年齡再大,可在嫂嫂面前不謙稱反用“老”字也威脅了羅剎的積極面子。羅剎直接否定悟空,明顯威脅了悟空的積極面子。悟空接著說到“尊府”、“牛大哥令正”,都表現(xiàn)了他尊重羅剎的積極面子。但羅剎稱悟空“潑猴”,又指責他,威脅了他的積極面子,而他接著明知故問“令郎是誰”,實則威脅了羅剎的積極面子;羅剎指責道“我們正沒處尋你報仇,你今上門納命,我肯饒你!”,威脅了悟空的積極面子;悟空接著說到羅剎不察理,不謝自己反觀怪自己,威脅羅剎的積極面子;羅剎生氣,稱他為巧嘴潑猴,威脅其積極面子;而悟空則建議羅剎先借扇子給自己,威脅其消極面子,同時對羅剎的許諾威脅了自己的消極面子。
對應三個譯本分析如下:余、詹、楊和戴三本英文譯本在面子威脅的程度上稍有差異,究其差異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幾個:一是稱呼語的翻譯;二是動詞翻譯;三是整體句式的選擇。此處,筆者比較關注稱呼語和動詞的翻譯,列表如下。
稱呼語:
動詞:
我們發(fā)現(xiàn),稱呼語、神魔名稱以及動詞的翻譯不僅會造成“面子威脅”的威脅程度不同,也會凸顯翻譯過程中文化空白與缺失。稱呼語如“令正”“令郎”三版均達意但缺乏文化內涵;神魔如“觀音菩薩”,余譯“Bodhisattva Guanyin”,詹譯“Bodhisattva”,楊和戴譯“Kuan-yin”, 余譯更好,音譯同時加上解釋,既讓讀者知道意思,又傳播中國文化。但是“奉揖”三個版本都譯為“greetings”卻不太合適,因為“奉”字是謙稱,greetings一詞并不能體現(xiàn)出來這一內涵。
三、結語
《西游記》作為中國經典文學,蘊含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里面的神魔鬼怪與外國靈異生物大相徑庭,極具“中國特色”,這使得語篇中的尊卑稱謂、神魔人物名稱以及一些動詞在英文中難找到對應譯文,這極易造成文化缺失與不足。三本譯文多少會帶來文化的空白,尤其是稱呼語、神魔名稱及尊卑稱謂的翻譯,因此對“面子威脅”的程度造成影響。由于英語中沒有直接表示謙語的詞,所以有必要在音譯過程中加以注釋,以達到達意之時讓讀者對中國文化有些許了解和認識,盡量減少一些文化缺失與空白。
參考文獻:
[1]Eelen, G. A Critique of Politeness Theories [M]. Manchester: St. JeromePublishing,2001.
[2]郭建中. “翻譯中的文化因素:異化與歸化” 《外國語》 1998,(2):12-18.
[3]Watts, R. J. Politenes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M].2003.
[4]郭建中.文化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5]俞東明.什么是語用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