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步云,張 濤,鄭書恒 ,李恒羽,王一杰,趙 磊,賈 翔 ,喬 巖*
(1.北京市植物保護站,北京 100029;2.北京市延慶區(qū)植物保護站,北京 102100; 3.北京農學院,北京 102206)
草莓(FragariaananassaDuchesne)屬于薔薇科,草莓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易管理、當年結果、產量高、經濟效益好等優(yōu)點[1,2]。近年來,草莓種植規(guī)模迅速增長,尤其是保護地栽培迅速發(fā)展,從簡單的地膜覆蓋到大型金屬材料日光溫室都有種植,而隨著草莓規(guī)?;a越來越成熟,病蟲害問題也日漸凸顯,草莓白粉病的發(fā)生也日益加重。
草莓白粉病為真菌性病害,病原菌為子囊菌亞門羽衣草單囊殼菌。病菌在寒冷地區(qū)以子囊果隨病殘體越冬,溫暖地區(qū)以菌絲或分生孢子在寄主上越冬,越冬病菌在條件適宜時產生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形成初侵染源。
目前防治草莓白粉病的藥劑有多種,但由于多年連續(xù)使用,加快了抗藥性的產生,導致防治效果日趨下降,為了篩選防治草莓白粉病的高效藥劑,本試驗選擇5種不同的生物藥劑進行田間藥效篩選,以期為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提供參考和依據。
1.1 供試材料 供試作物:草莓,品種“紅顏”;試驗對象:草莓白粉病;供試藥劑(表1)。
表1 供試藥劑及使用劑量
1.2 主要儀器與設備 WS-16手動噴霧器(山東衛(wèi)士植保機械有限公司)。
1.3 試驗方法
1.3.1 小區(qū)設計及試驗分組 試驗于2018年4月6日~2018年5月4日在北京金六環(huán)農業(yè)園進行。試驗地為溫室大棚,草莓長勢均勻,處于育苗期,白粉病零星發(fā)生,各試驗小區(qū)肥水管理一致。試驗設7個處理,每個處理3次重復,每個重復間采用隨機區(qū)組排列,每個小區(qū)長7m,寬3m,小區(qū)面積為21m2。
1.3.2 調查方法 每小區(qū)對角線5點取樣,每點調查5株共25株,每株調查全部葉片,每次施藥前調查葉片發(fā)病情況,共施藥3次,末次施藥后7、14、21d調查葉片發(fā)病情況,計算病情指數和防治效果,試驗數據應用SPSS統(tǒng)計分析軟件進行分析,差異顯著性分析采用Duncan氏新復極差法(SSR法)。根據以下分級方法記錄不同處理的病葉病級數。
病葉分級標準:
0級:無病斑;
1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5%以下;
3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6%~10%;
5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11%~25%;
7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26%~50%;
9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50%以上。
防治效果(% ) =[1-(CK0×PT1/CK1×PT0)] ×100
CK0表示空白對照區(qū)施藥前病情指數,CK1表示空白對照區(qū)施藥后病情指數,PT0表示藥劑處理區(qū)施藥前病情指數,PT1表示藥劑處理區(qū)施藥后病情指數。
1.3.3 施藥時間及方法 施藥時間:2018年4月6日第1次施藥,以后每隔7d施藥1次,4月13、20日分別進行第2次和第3次噴藥,共計噴施3次。
施藥方法:按藥劑使用說明書推薦劑量進行噴施,使用噴霧器均勻噴施藥劑于植株各部(以葉片背面為主),空白對照區(qū)噴施等量清水。
試驗結果(表2、表3),第1次藥后7d,各藥劑處理防效在43.91%~70.46%之間,第2次藥后7d,各藥劑處理防效在32.96%~75.99%之間,第3次藥后7、14、21d,各藥劑處理防效分別在10.97%~65.18%、-5.81%~60.08%、-24.54%~21.09%之間。第1次藥后7d,各藥劑對草莓白粉病的防效與對照相比無顯著差異,第2次藥后7d、第3次藥后7、14、21d,0.5%大黃素甲醚水劑的防效與其他藥劑相比有顯著差異;1 000億芽孢/g枯草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和1%蛇床子素水乳劑在第3次藥后7、14d防效<50%,與其他藥劑及對照(50%醚菌酯水分散粒劑)均有顯著差異;在每次調查中100萬孢子/g寡雄腐霉可濕性粉劑、5%氨基寡糖素水劑的防效與對照相比,均沒有顯著差異;0.5%大黃素甲醚水劑在第1次藥后7d、第2次藥后7d和第3次藥后7d的防效均在65%以上,在第3次藥后14d,防效仍高于60%。
表2 6種藥劑施用1~2次后對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表3 6種藥劑3次施藥后對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1 000億個/g孢子枯草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0.5%大黃素甲醚水劑、100萬個/g孢子寡雄腐霉可濕性粉劑、1%蛇床子素水乳劑、5%氨基寡糖素水劑、50%醚菌酯水分散粒劑對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效果,表明0.5%大黃素甲醚水劑在第1次用藥7d、第2次用藥7d、第3次用藥7d后對草莓白粉病的防效均>65%,在第3次用藥14d后防效仍>60%,顯著優(yōu)于其他藥劑均,說明0.5%大黃素甲醚水劑對草莓白粉病有良好的防效,且具有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
大黃素甲醚是從中草藥蓼科植物大黃的根、莖中提取的一種植物源農藥,數蒽醌類高活性抗菌化合物[5,6],0.5%大黃素甲醚不僅可抑制真菌的萌發(fā)生長,還可誘導作物產生抗逆保衛(wèi)反應,是我國自主開發(fā)的新型植物源殺菌劑,對多數作物白粉病具有極好的防治作用。楊立軍等為明確大黃素甲醚的殺菌譜,測定了其對水稻稻瘟病菌、黃瓜灰霉病菌、小麥白粉病菌和黃瓜白粉病菌的活性,結果表明其對水稻稻瘟病菌菌絲抑菌活性明顯,對小麥白粉病菌和黃瓜白粉病菌也有優(yōu)異的抑菌活性,與張光、龔雙軍和羅文輝[10]的田間試驗效果一致。本研究結果表明,大黃素甲醚對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效果要明顯優(yōu)于其他幾種供試藥劑,而且速效性和持效性較好,0.5%大黃素甲醚主要成分為大黃素,對人體毒性小,無殘留,不污染環(huán)境。綜上,0.5%大黃素甲醚是防治草莓白粉病的理想藥劑,建議在生產中推廣使用,同時應注意輪換用藥,避免抗藥性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