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勇
(上海師范大學 人文與傳播學院,上海 200234)
在1949年大陸政權(quán)易手之際,一些學人離開大陸,南走香港,在“近百年來既屬中國而又不算中國的土地”上興學育才,弘揚中國文化。在這一批南來學人中,錢穆、唐君毅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本文主要敘述錢、唐二人在香港新亞書院時期的交往及其文化理想。
唐君毅(1909-1978),四川宜賓人,17歲考入北京大學,對梁漱溟執(zhí)弟子禮。19歲轉(zhuǎn)入南京中央大學哲學系,師從方東美、宗白華、熊十力等人??箲?zhàn)時任教于華西大學、中央大學,出版有《道德自我之建立》(1944年)、《人生之體驗》(1944年)等著作,在哲學界已嶄露頭角。賀麟在1945年出版的《當代中國哲學》一書中對唐氏“富于詩意”的唯心論哲學有極高的評價,稱其著作“為中國唯心論哲學的發(fā)展,增加了一股新力量”。[1]49
抗戰(zhàn)時期,錢穆與唐君毅雖然都在西南后方,但似乎沒有什么交往。從現(xiàn)有的材料看,兩人的直接交往始于他們?nèi)谓虩o錫江南大學之時。
江南大學在無錫太湖之濱,是無錫巨商榮家斥資興辦的一所私立大學。唐君毅與好友牟宗三、許思園同在南京中央大學哲學系任教,牟、許二人系由唐推薦而來。1947年秋,中大哲學系人事糾紛日趨激烈,系內(nèi)要解除牟、許兩位的教授職務,出于對朋友道義上的支持,唐與牟、許二人共進退,應江南大學之聘任教授,兼任學校教務長。此時錢穆也應江大之聘,任文學院院長。大約這年年底,錢穆正式到校任職,這是錢、唐二人論交之始。
錢成名在唐之前,在二人論交之時,唐在學界名聲已著,兩人同為江大的中堅力量,交往較密,多次同游太湖,蕩漾湖中,暢談學術(shù)。錢穆當時撰有《湖上閑思錄》一書,唐君毅也寫成了《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一著作。1948年夏,唐君毅應好友程兆熊的邀請,到信江農(nóng)學院講學。該學校設(shè)在江西鉛山鵝湖書院內(nèi),是當年朱陸講學聚會之地,歷史上有名的“鵝湖之會”就發(fā)生在這里。程氏有意恢復鵝湖書院,讓唐君毅來籌備此事。唐君毅對程氏的想法深表贊同。早在抗戰(zhàn)期間,唐君毅就認識到書院教育不失為一種良好的辦學方式,故與程氏相約,先由農(nóng)院附設(shè)鵝湖書院,然后逐漸改為由鵝湖書院附設(shè)農(nóng)院,致力于書院的恢復工作。兩人的想法也得到了錢穆的大力支持。錢氏認為中國現(xiàn)代的教育制度深受歐美的影響太支離破碎,他向往宋明以來的書院制度,以及書院制度下的人格教育,所以他極力支持程、唐二人的做法,希望將來再來一個新的“鵝湖之會”,不料由于時局的變化太快,這一愿望終成泡影。
1949年初,國民黨在軍事上節(jié)節(jié)敗退,形勢急轉(zhuǎn)直下。錢穆在給唐君毅的一封信中談到了對時局的看法,流露出焦慮不安的心情。2月,錢穆收到了廣州私立華僑大學校長王淑陶的一封信,邀請他和唐君毅赴廣州講學,為期3月。王淑陶是唐君毅舊友,于是錢赴唐處商量南下之事。經(jīng)過反復商量、考慮之后,兩人決定聯(lián)袂南下。
4月4日,錢穆與唐君毅一道乘火車由無錫前往上海,7日乘金剛輪赴粵,11日到達廣州,受聘于華僑大學。華僑大學創(chuàng)辦于香港,后來遷到廣州。錢、唐二人在廣州停留近二月,在此期間,他們見到了張其昀、熊十力、楊樹達、陳寅恪等南來學人,同時通過政界出身的徐復觀接觸了不少國民黨黨政要人。①1949年6月,因時局動蕩,華僑大學遷回香港,校址設(shè)在沙田大圍銅鑼灣。錢、唐二人于6月7日夜乘船抵港。入港后,錢穆看到許多從大陸來港的青年失業(yè)失學,無依無靠,躑躅街頭,心有感觸,于是萌發(fā)了在港創(chuàng)辦學校,為青年提供求學機會的念頭。入港之前,他在廣州街頭遇見了老友張其昀,張氏從杭州來,告訴錢穆,擬去香港辦一學校,暫定名為“亞洲文法學院”,以研究文法兩科學術(shù),培養(yǎng)具有通識而擅專長的人才為宗旨,已約謝幼偉、崔書琴等三人,亦邀請錢氏加入。錢穆接受了邀請,與已抵達香港的謝幼偉、崔書琴共同籌辦學校。在籌辦過程中,張其昀得蔣介石電召赴臺,發(fā)起人之一吳文暉中途退出,謝幼偉應印尼某報館之聘任總主筆離去,崔書琴因是國民黨政府立法委員,隨時準備入臺,因此,幾位發(fā)起人實際上只剩下了錢穆一人。由于人少力薄,孤掌難鳴,錢穆邀請與自己同來香港的唐君毅和《民主評論》的主編、經(jīng)濟學家張丕介兩人一道參與學校的籌建。10月10日,亞洲文商學院在香港九龍佐頓道偉晴街華南中學的三樓上舉行開學典禮,由錢穆任院長,崔書琴任教務長,教師有唐君毅、張丕介、羅夢珊、程兆熊等人。亞洲文商學院存在了約半年時間,1950年3月,學校得到來自上海的建筑商人王岳峰的資助,在九龍深水埗桂林街租得三間教室,作為新校舍,正式改名為新亞書院,由錢穆任校長,唐君毅任教務長,張丕介任總務長。
余英時在一篇談新亞書院創(chuàng)辦的文章中說:“1949年新亞書院的創(chuàng)建是歷史的偶然,但同時也涵蘊了一種潛在的必然。所謂歷史的偶然是指當時創(chuàng)校人物志同道合,而恰好在亂離流浪之中同時湊泊在香港,再加上種種人事因緣的巧合,因此才有亞洲文商學院——新亞前身——的成立?!盵2]唐君毅也多次講新亞書院的創(chuàng)辦是一個“偶然的無中生有”,這一批來自天南地北、最初并不彼此相識的學人,“只因中國政治上之一大變局,偶然同聚在香港,遂有此新亞書院的創(chuàng)辦?!彼^偶然中蘊含著潛在的必然,是指這一批南來的學人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和文化擔當意識,他們原本在大陸從事教育工作,素有承傳和弘揚中國文化的宏愿,他們來到了這塊“近百年來既屬中國而又不算中國的土地”,以香港作為保存、傳播和復興中國文化的基地,希望能把中國文化在這塊殖民地上靈根自植。誠如錢穆在給老師呂思勉的信中所言,他要效仿明末朱舜水流遇日本傳播中國文化之舉,“希望在南國傳播中國文化之一脈”。事實上,新亞創(chuàng)辦人心目中“新亞”一詞即“新亞洲”之意,即“重新賦予亞洲以新生命”,唐君毅曾言:
樹立“績效”觀念,以預算執(zhí)行效果和效率作為資源分配的依據(jù),既強調(diào)績效目標訂立的效率,也強調(diào)績效成果考核的效果,創(chuàng)建既強調(diào)“過程”又重視“結(jié)果”的預算績效評價管理思想和組織文化。在此基礎(chǔ)上將總體戰(zhàn)略目標細化分解成部門/項目戰(zhàn)略目標,根據(jù)目標要求對預算執(zhí)行各環(huán)節(jié)的工作設(shè)定量化指標和權(quán)重系數(shù),在此基礎(chǔ)上編制“項目工作戰(zhàn)略計劃”和“部門工作戰(zhàn)略計劃”,充分考慮完成目標所需要的程序、技術(shù)、人力資源、資金、信息等各類資源,以及完成這些目標的潛在風險和阻礙因素,確定績效預算的程序、目標、主體、內(nèi)容和方法,設(shè)計預算績效考評制度的框架體系。
“新亞”二字即新亞洲……亞洲是世界最大的一洲,他比歐洲有更古老的文化。有古老至四五千年之綿續(xù)不斷之中國與印度,同時是世界最偉大之宗教——耶、回、婆羅門、佛等——之策源地,他在人類文化史中,原遠較歐洲居于更前進的地位。然而此二三百年來,他卻成為歐洲最大的殖民地之所在……此二三百年亞洲的地位之降落,亞洲人應負責任。中國之百年來之積弱,中國人應負責任。古老的亞洲,古老的中國,必須新生。我們相信只有當最古老的亞洲、最古老的中國獲得新生,中國得救,亞洲得救,而后世界人類才真能得救。[3]407-408
在新亞書院的創(chuàng)辦和發(fā)展過程中,錢穆與唐君毅等創(chuàng)辦人同甘共苦,情誼篤深。當時,錢穆主持校政,并兼任文史系主任、新亞研究所所長,講授中國通史、中國文化史、中國文學史等課程,為籌集經(jīng)費時常奔波于香港與臺灣之間。唐君毅主持哲學系,并兼任教務長,講授哲學概論等課程,彼此朝夕相處,相依為命,以人文理想精神自勵并感染同仁和學生,為學校的發(fā)展殫精竭慮。錢穆稱“同事間真志同道合者,實亦惟君毅一人而已?!盵4]352這是兩人在新亞共事時情誼深厚的真實寫照。
在授課之余,錢、唐諸人還結(jié)伴出游,或散步石澳海邊,或游西林寺,或漫步太平山頂。當年與他們同游的徐復觀在《太平山上的漫步漫想》中有如下這樣一段回憶:
當時經(jīng)常走在一起的有錢賓四、張丕介和唐君毅諸位先生。錢先生當時是五十多歲,我和張先生是四十多歲,唐先生大概剛掛上四十的邊緣。錢先生一向是游興很高,而且是善于談天的人;他談的是半學術(shù)、半生活,偶而也摻雜一點感慨和笑話,真是使人聽來娓娓不倦。唐先生一開口便有哲學氣味,我和丕介當時對學問有虔誠的謙虛,對錢、唐兩位先生,是由衷的欽佩,所以對唐先生的哲學漫談,也聽得津津有味。[5]192
居港辦學時期,錢、唐二人也筆耕不輟。錢穆的著述主要轉(zhuǎn)向?qū)χ袊鴼v史文化精神的研究和闡釋,出版有《文化學大義》《中國歷史精神》《民族與文化》等10余部著作,唐君毅則由1940年代對人生哲學的研究轉(zhuǎn)向?qū)χ袊宋木竦奶綄?,寫有《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人文精神之重建》《中國人文精神之發(fā)展》等重要著作。在《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一書中,唐君毅對錢穆論中國歷史和文化的成果多有采擷、吸收。
1954年7月30日(農(nóng)歷六月初九),是錢穆60壽辰,新亞書院和《民主評論》《人生》雜志聯(lián)合出版祝壽專輯,以表彰錢穆在學術(shù)和教育上的貢獻,唐君毅不僅表示支持,還專門寫下《錢賓四先生還歷紀念》一文,稱“錢先生最初為學是治古文辭,后乃及于中國學術(shù)之各方面。錢先生之知名于中國學術(shù)界,在其早年有《劉向歆父子年譜》與《先秦諸子系年》二書。其著作最重要之階段,為其寫《中國近三百年學術(shù)史》與《國史大綱》之一時期。錢先生只身來港后,其時之著作則尤重于中國歷史精神、中國文化靈魂所在之學術(shù)思想之說明。中國之社會政治問題解決,不能襲取他人已成之方案,而同時注意及于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之融通等問題,承認中國未來之文化當另有一新面目。斯其胸量之所及,又非其舊作之所能限者矣。”文章最后一段闡述了紀念錢氏六十壽辰的意義,讀來更是意味深長:
要而言之,六十年之中國迄在內(nèi)憂外患之中,而錢先生一生之學問,實與時代之憂患,如比辭而俱行。六十年之中國,亦產(chǎn)生不少的學人。然時代之變太快了,我們看,多少老師宿儒,其治學只承清學之遺風,而不能再進一步。多少新進留學生,只是取西方之一家一派之學說之長來評論整個中國文化,解決中國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之問題;又多少中國夙擅辭章之士,竟甘心于入日本人所謂大東亞共榮圈;又多少學人治學,除了滿足個人之學問興趣外,竟忘了他自己是在自古未有之憂患時代的中國人,忘了他之治學與著述,直接間接,皆當對時代有所負責;又多少人真知道所謂對時代負責,并非只是隨時代風勢轉(zhuǎn),而只是先承擔時代的問題,乃退而求在學術(shù)上卓然足以自立,而有以矯正時代風勢之偏弊!我們從這些問題上想,只使我們生無窮的慨嘆。誠然,后生可畏,來者難誣,我們亦絕無悲觀之理。但是由這些問題,卻更使我們現(xiàn)在不能不紀念自幼以中國讀書人之本色,獨立苦學,外絕聲華,內(nèi)無假借,三十年來,學問局面一步開展一步,而一直與中國甲午戰(zhàn)敗以來之時代憂患共終始之錢先生。此固非只為一人祝壽之意而已。[6]
新亞書院遷入桂林街后,來訪的學人增多,限于學校規(guī)模和經(jīng)費,無法一一聘請,在錢穆、唐君毅的倡議下,學校面向社會開辦學術(shù)文化講座,邀請在港的文化名流和著名學者主講。新亞文化講座每周末晚上7至9時在桂林街校舍的四樓大教室舉行,可容納百人左右。每至周末,無論是寒暑風雨,校外來聽者常常滿座,留宿校內(nèi)的新亞學生只好環(huán)立于旁,擠立墻角而聽。講座由唐君毅具體負責實施。錢穆在《新亞書院文化講座錄·序》中說:
新亞書院之始創(chuàng),艱窘達于極度,同人心力無所展布,乃于日常授課之余,周末之夜,特設(shè)文化講座。除同人主講外,并邀在港學者參加,以社會人士為聽講對象,而新亞學生亦參列焉。其時,新亞校舍在桂林街,隘巷穢濁,樓梯窄而黝,盤旋而上,每不得踏足處,講室設(shè)座,無憑無靠,危坐不能容百席,而寒暑風雨,聽者常滿,新亞學生僅能環(huán)立于旁,并有每講必至,歷數(shù)年不缺席者……唐君毅先生長新亞教務,始終主其事,匪唐先生不能有此講座。[7]3-4
新亞文化學術(shù)講座從1950年冬開始,到1955年初止,舉辦139次,共講122個專題,內(nèi)容遍及新舊文學、中西哲學、史學、經(jīng)學、宗教思想、中國傳統(tǒng)藝術(shù)、繪畫、詩歌、社會學、經(jīng)濟學等,其中錢穆主講“中國史學之精神”“孔子與春秋”“老莊與易庸”“孔孟與程朱”“王陽明學派流變”等21次,唐君毅主講“儒家精神在思想界之地位”“人文主義的發(fā)展”“康德哲學精神”“辯證法之類型”“基督教與中國文化” 等16次,成為講座的核心力量。唐君毅在談到開辦講座的宗旨時言:
憶新亞書院文化講座始辦,即蒙社會人士之贊助。初意并非純?yōu)閷W院式之講會,而在啟迪聽眾對對中國文化問題、世界學術(shù)之一般認識,及人類前途之關(guān)心。于四五年中,凡舉行百三十九次,所講內(nèi)容,雖頗涉及專門學術(shù),然始終不同于學院式之論文報告……就諸講題之范圍之廣,與講者包括儒、佛、耶、回諸教人士、及各專門之學者而論,則可見當時諸參加講會之人士,其目光所注,意趣所存,乃在人類文化之全面。[7]5
講座后經(jīng)孫鼎宸整理,形成《新亞書院文化講座錄》一書。孫氏在回顧整理此書的過程時說:
筆者在亂離中,深受此講座之教益,得略識中國文化之特質(zhì)與中西文化交流之重要,而新亞精神之感召,更啟迪余治學之興趣。文山有路,學海無涯,遂視講座為傳習學術(shù)文化之燈塔。當是時香港英國文化委員會、青年會、孔圣堂、學海書樓各處,亦有學術(shù)講座之事,但多未能按期舉行,只有新亞文化講座,四年來,除寒暑假期外,每星期日晚,一貫的均如期舉行,濟濟多士,相聚一堂,當時講學風范,真是令人神往。[8]
錢、唐二人“全幅精神,注于新亞”,共同確立和奠定了新亞的文化理想和教育理想,這種文化教育理想后來被概括成為“新亞精神”,即在憂患時代中建立起來的為中國文化續(xù)命的擔當精神。曾做過新亞書院院長的金耀基在紀念新亞創(chuàng)校三十周年時曾聲情并茂這樣一番演講:
新亞不是一間普通的學校,她是一間有崇高的教育理想與文化意識的學 府。新亞是由一批具有憂患意識的“流亡”學人,在憂患的時代中建立起來的。憂患意識不止是由當時風雨交集的困乏而來,而毋寧是由一種要對中國和人類文化加以承載的責任感而來……當年新亞的創(chuàng)辦人錢賓四、唐君毅和張丕介諸先生,以及社會上先進如王岳峰、趙冰先生等,憑著一股豪邁沉毅的心情,一種為文化學術(shù)不計勞困和錢財?shù)臎Q心,沖決種種困難,卒于在香港這個殖民地樹立了一個以宋代書院為格局之中國的大學教育的形象。由于新亞先驅(qū)者的艱卓努力,新亞的教育理想終于漸在香港形成氣候,并且受到海內(nèi)外友人和團體,如雅禮協(xié)會等的重視和支持。事實上,新亞成長的歷史,就是她的理想越來越受到更多人欣賞接受的歷史。[9]166-167
這里所說的“新亞的理想”,實際上是指創(chuàng)辦人錢、唐諸人承繼中華傳統(tǒng),創(chuàng)新中國文化的創(chuàng)校宗旨。徐復觀曾撰文稱新亞是靠錢穆先生的名望,唐君毅先生的理想,張丕介先生的頑強精神而支持的,他們有一個講學的理想,有一個對中國現(xiàn)狀,從文化上加以反省的自覺,有一個要使中國文化從三百年的冤屈中獲得它正常地位的悲愿,才能有新亞書院的出現(xiàn)?!翱梢赃@樣斷定,香港之有一點中國文化氣氛,有少數(shù)中國人愿站在中國人的立場做中國學問,是從新亞書院開始的?!盵10]21確如徐氏所言,新亞書院創(chuàng)辦人延續(xù)中國文化命脈于海外的志業(yè)宏愿在后來得到了實現(xiàn),向為商業(yè)社會、文化空氣淡薄而被人們視為“文化沙漠”的香港,經(jīng)過錢穆、唐君毅這一批南來學者的不懈努力,最終變成了一個弘揚儒學、傳承中國文化的重鎮(zhèn),新亞書院成了港臺新儒家的大本營和發(fā)源地。
作為新亞書院的院長,錢穆無疑是學校最具有號召性的人物,是新亞的核心力量。當學校規(guī)模不斷擴大,新進人員日漸增多,辦學條件不斷改善之時,也出現(xiàn)了對錢穆的不滿之聲。唐君毅出面說道:“不是錢先生的大名,便沒有新亞書院,所以大家還是要維護他?!盵11]176唐氏之言,既維護了新亞的團結(jié),同時也表達了對老友的信任和尊敬。
當然,錢、唐二人對一些問題的看法上也有分歧。這種分歧到了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表現(xiàn)得愈來愈明顯。比如,在對待儒家思想,尤其是對《中庸》《易傳》的理解上,兩人就有不同的看法。錢穆不贊同純粹從心性之學的立場去詮釋《中庸》,主張把儒學置放于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互為競流,多元并立的思想情境中去分析,其對《中庸》所進行的“天人合一”之宇宙論的詮釋建構(gòu),是以道家進路顯出其對儒家思想補偏的一面。他在致徐復觀的信中說,“弟宗主在孟子、陽明,然信陽明而知重朱子,尊孟子而又愛莊周”,因為“晦庵(朱熹)可以救王學之弊,莊子可以補孟子之偏”,認為《中庸》《易傳》即“采用莊老來補孔孟之偏”。[4]354所以他撰《中庸新義》一文,即以《莊子》來解釋《中庸》。在《中庸》的成書年代問題上,唐君毅持論與錢穆大體相近,認為“其成書極可能在孟荀后”,但不同于錢穆以文獻考證為立基的進路,在論證《中庸》晚出的問題上,唐君毅選擇是義理闡釋的路徑。錢穆是以道家自然的宇宙論去立論,是史學家“通天人之際”的講法,結(jié)合具體考證理據(jù)去講。而唐君毅是基于儒家心性內(nèi)在超越的道德本體之“心”,直承理學上的心性義理概念求其思想內(nèi)涵之發(fā)揮。[12]他在致徐復觀的信中說,“錢先生之思想自其《三百年學術(shù)史》看便知其素同情即情欲即性理一路之清人之思想,此對彼影響至深。彼喜自然主義、喜進化論、行為主義。由以此論德性,亦一向如此。彼有歷史慧解,生活上喜道家,故在歷史上善觀變。但其思想實自來不是《孟子》《中庸》至宋明理學之心學道學一路……今其論中庸文釋‘誠’與‘不睹不聞’,都從外面看,此確違《中庸》意?!盵13]98
再如,1958年元旦,在《民主評論》和《再生》雜志上,同時發(fā)表了由牟宗三、徐復觀、張君勱、唐君毅四人聯(lián)合署名的長文《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我們對中國學術(shù)研究及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認識》(以下簡稱《宣言》)。這篇洋洋灑灑4萬字的長文,系統(tǒng)地論述了中國文化的精神生命、倫理道德、宗教精神、心性之學、科學民主、中國歷史文化長久的原因及其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是港臺新儒家思想的總綱,在現(xiàn)代新儒學的發(fā)展歷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被不少學者視為海外新儒學形成的標志?!缎浴烦醺逵商凭闫鸩?,在發(fā)表時邀請錢穆同署,錢以簽發(fā)《宣言》容易成為有形的學術(shù)壁壘,形成“門戶”偏見,不利于學術(shù)的發(fā)展而加以婉拒。他在致學生余英時的信中說:“年前張君勱、唐君毅等四人聯(lián)名作《中國文化宣言書》,要穆聯(lián)署,穆即拒之。曾有一函致張君,此函曾刊載香港之《再生》。穆向不喜此等作法,恐在學術(shù)界引起無謂之壁壘?!盵4]414-415錢穆拒署《宣言》,表明港臺新儒家內(nèi)部在復興儒學的路徑上存在著重大分歧。1950年代后期,錢穆與第二代新儒家的關(guān)系由密轉(zhuǎn)疏,是導致他拒簽《宣言》的一個重要原因,而拒簽《宣言》之舉又使彼此間感情的裂痕進一步加深。自《宣言》發(fā)表后,錢穆與第二代新儒家唐、徐、牟諸人關(guān)系漸行漸遠,乃至最終分道揚鑣,這對于港臺新儒學復興運動而言,當是一件憾事。
在一些具體的問題處理上,錢、唐二人也存在著分歧。比如,在新亞書院是否加入中文大學的問題上,錢穆力主加入中大,使學生的畢業(yè)資格能得到香港政府的承認。唐君毅在這一問題上則有所保留。他在《新亞的過去、現(xiàn)在與將來》的講辭中說:“照我的意見,如今日之新亞尚未加入中文大學,我亦可以贊成不加入;但今已加入再退出,實際上是存在著很多困難的。不退出,當然有所獲得,亦必有所犧牲?!盵9]164-165
事實上,在新亞加入中大之前,錢、唐二人已經(jīng)意識到新亞先前的許多辦學理念會因加入而受損,其文化理想不容易得到維持。所以當新亞加入中大后,二人力主推行聯(lián)邦制,以保持新亞書院的辦學特色和固有風格。
1964年7月,錢穆在辦學理念上與中文大學當局發(fā)生了激烈的沖突,憤而辭院長之職。辭職后的錢穆又未能回到他親手創(chuàng)辦的新亞研究所,只得閑居沙田,于是錢、唐間的矛盾逐漸公開化。1966年11月17日,錢穆在致學生的信中說:“新亞研究所×、×兩君競欲作大師,競相拉攏研究生,必欲出其門下為快。故以前所中諸生亦相戒不敢來沙田。怪事如此,聊以相聞。穆亦籍此杜門,惟目睹青年有為之士,如此窒塞其前進之途,則于心不能無憾耳。”[4]4501967年錢穆離港赴臺定居前,唐君毅曾與他見面二次,“晤面時初幾無話可談”。[13]155從“同事間真志同道合者,實亦惟君毅一人而已”,到“晤面時初幾無話可談”,錢、唐間過去那種患難相共、親密無間的關(guān)系至此不復存在。唐君毅曾在致友人書信中言道:“以超越眼光看彼(指錢)在此十七年之所為,與弟等在此十七年之所為,皆是一悲劇也?!盵13]155
1973年,香港中文大學推行行政改制,以中央統(tǒng)籌的集權(quán)制取代過去的聯(lián)邦制,違背了新亞書院加入的初衷。唐君毅承認從經(jīng)濟的立場著眼,“似乎統(tǒng)一為一大學更經(jīng)濟”,但他的根本立場與中文大學當局和改制工作小組的意見又截然不同。當年6月17日,唐君毅在“新亞道別會”的演講中沉痛地指出:
我認為中文大學三間學院之聯(lián)邦制度,必須真正維持,不容破壞。此乃依三院之教育原各有其特色,如崇基學院是基督教大學,著重宗教性的教育,并透過教會,而有更多之國際性的關(guān)系。聯(lián)合書院辦了許多適合地方需要的學系,如公共行政系和電腦系。新亞書院自開辦以來,就是求多繼承一些中國大陸文化的傳統(tǒng)而更求發(fā)展。這三院各有特色之事實,是有其歷史根源的。中大學院之間各有特色,便必需肯定聯(lián)合制度,以便各保持其特色……如果中文大學的聯(lián)邦制度不能保持,我們的新亞精神不能保持,或大家只知有國際與香港,而不知有中國,則我們將連此痛苦亦不能有,而我們的生命只有化為麻木無生命的國際游魂,或單純的香港順民。這才真正成了一絕對的痛苦。[9]162-164
為了維護“中國人的立場”,維護新亞書院的創(chuàng)校精神和文化理想,唐君毅奮起抗爭,與中文大學當局的矛盾激化。當年新亞書院創(chuàng)辦人錢穆、唐君毅等人同意新亞加入中大,實以各書院在行政教學上各自獨立、推行聯(lián)邦制為聯(lián)合組建的基礎(chǔ)。而中文大學改制的結(jié)果是以集權(quán)制取代聯(lián)合制,這恐怕是他們所無法認同的。盡管這時的錢穆早已離開香港,抗議改制的主角已是唐君毅。為了爭取更多的新亞學人的理解和支持,唐君毅也曾去臺北素書樓拜訪錢穆,在唐氏的《日記》中,不乏上午參加中大改制會議,下午離港赴臺,第二天去素書樓拜訪錢穆的記載。唐君毅去臺北拜見錢穆,恐怕主要不是為了去敘舊,而是爭取仍為新亞校董錢穆的支持。然而唐君毅等少數(shù)新亞學人的抗爭畢竟勢單力薄,無力扭轉(zhuǎn)中文大學當局的決定而陷入困窘。正如徐復觀在一篇文章中所言:“新亞是靠錢穆先生的名望,唐君毅先生的理想,張丕介先生的頑強精神而支撐著。如今錢先生撤走了,張先生去世了,唐先生陷于孤軍奮斗,更為吃力了。”
1974年,唐君毅懷著極不愉快、極不甘心的心情從中文大學退休。1976年12月22日,香港立法局三讀通過“新富爾敦報告書”,一元化的集權(quán)制取代了過去聯(lián)邦制的大學組合制度,新亞書院九位堅持創(chuàng)校精神的校董(李祖法、沈亦珍、吳俊升、劉漢棟、郭正達、錢賓四、唐君毅、徐季良、任國榮)在唐君毅的帶領(lǐng)下集體辭職以示抗議,成為香港高等教育史上最具震撼性的學術(shù)沖突。②“辭職聲明”稱:“聯(lián)合制終被廢棄,改為單一集權(quán)制……同人等過去慘淡經(jīng)營新亞書院以及參加創(chuàng)設(shè)與發(fā)展中文大學所抱之教育理想無法實現(xiàn)……是非功罪,并以訴諸香港之社會良知與將來之歷史評判”。[14]唐君毅在致《明報》月刊的信中直斥香港政府“背信食言”,“香港政府先以聯(lián)合制度之名義,邀約新亞崇基參加中文大學之創(chuàng)辦,而終于背信食言,改為實際上之統(tǒng)一制,是犯了道德上的罪過。”[15]其沉痛憤懣之情,溢于言表。
當年錢穆懷著極不愉快的心情辭去新亞書院院長之時,曾親眼目睹書院在困苦中誕生、在憂患中成長的徐復觀寫下一篇《悼念新亞書院》的文章,稱“香港中文大學的成立,可能不是新亞書院的發(fā)展,而實際上是新亞書院的沒落;錢穆先生的辭職,正是此一沒落的象征。新亞書院之所以為新亞書院,有它創(chuàng)立時的一段精神。這一段精神沒落了,新亞書院實質(zhì)上便等于不存在了?!盵11]176在新亞創(chuàng)辦人唐君毅等人看來,聯(lián)邦制的取消就意味著新亞的死亡,任何形式的改變都是對原來新亞精神的背叛。而在改制的主持者,唐君毅、錢穆的學生余英時等人看來,新亞加入中大,以及由書院制而聯(lián)邦制而集權(quán)制,并不意味著“新亞精神”的喪失,恰恰相反,是在新的條件下的發(fā)展和更新,新亞“硬體”的每一步發(fā)展也就是新亞原始精神“軟件”的每一次“變異”(或“異化”),而這種“變異”則是合乎邏輯的發(fā)展和必然,中大改制不過是使新亞維護中國文化的理想和精神轉(zhuǎn)換了一種形式而已。誠如余氏在《新亞精神與中國文化》一文中所言:“新亞精神只是更新了,但沒有消失;新亞的原始宗旨也只是擴大了,而沒有變質(zhì)?!盵2]
香港中文大學成立后,新亞書院從原來的私立專上學院,變?yōu)楦綄俟⒋髮W的成員書院,已不再是一個獨立自主的教育機構(gòu),其自主空間較以前大大減少。新亞初創(chuàng)時期的精神和辦學宗旨在大學制度下漸漸消失,這是當年錢穆辭職的一個重要原因。早期的新亞書院近于宋明書院,宋明書院代表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代大學則是從西方文化系統(tǒng)中移植過來的。早期的新亞書院的確發(fā)揮了宋明書院的長處,創(chuàng)辦人錢穆、唐君毅諸人對學生而言同時發(fā)揮了“經(jīng)師”而兼“人師”的作用。但是新亞并入中大,由過去傳統(tǒng)的宋明書院式學校逐漸轉(zhuǎn)變?yōu)椤艾F(xiàn)代大學”時,原始的新亞精神在新的條件下必然會慢慢減弱,書院的文化理想與現(xiàn)代大學教育制度的沖突也就愈趨激烈,中大改制風波就是顯例。現(xiàn)代大學的架構(gòu)來自西方,它是否可涵攝傳統(tǒng)書院所孕育的基本精神?傳統(tǒng)書院如何與來自西方的現(xiàn)代大學制度相融合,在轉(zhuǎn)變?yōu)楝F(xiàn)代大學時如何保留傳統(tǒng)書院自身的特征和人文理想,如何解決這兩者之間的矛盾與沖突,這的確是令人深思的問題。
注釋:
① 據(jù)《唐君毅日記》載,1949年4月28日:“徐復觀請吃飯,與錢先生同入城,晤見國民黨中上級人物數(shù)人”。5月15日:“今日星期。閻錫山及國民黨等要人來一帖,約我與錢先生入城茶會,看見三黨人不少,然氣象罕足觀者。”《唐君毅先生全集》卷27《日記》(上),臺北學生書局1991年版,第31、32頁。
② 在目前已公布的文本材料中,均是言新亞九位校董集體辭職,這自然包括錢穆在內(nèi)。中大改制工作小組主席余英時也持相同意見,他在《新亞精神與中國文化》一文中說,在新亞書院發(fā)展的歷程中“有幾個清楚的記里碑,1954年雅禮援助是第一個,1963年中文大學的成立是第二個,1973年新亞遷入中文大學現(xiàn)址是第三個,1977年中文大學改制完成,包括錢、唐兩先生在內(nèi)的新亞舊董事集體辭職,則是最后一個?!钡X夫人胡美琦女士后來透露內(nèi)情,當年九位校董發(fā)表辭職聲明一事,錢先生事先并不知道,也未在辭職文件上簽名。此又為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