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所占比重日漸增強,這既符合語文學習的目的,也順應當下改革的要求。教師要在閱讀中開展鑒賞教學,幫助學生從文本脈絡、用詞、意境等多角度開展鑒賞閱讀,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促進語言應用能力的增進,進而通過多重品讀達到教學目的。
做好閱讀鑒賞的第一步就是品讀文本,教師要有意識地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關注文本、品讀文本。正如語文特級教師洪春幸所言,深入鉆研教材、精心設計課堂以及嫻熟調控實踐是一堂好的語文課的三個評判標準。如何進行巧妙的課堂設計,關系到品讀文本的質效。
例如,一位教師在進行《一夜的工作》的教學時,針對學生讀到“如此而已”的詞句后,可以提示學生這樣的用詞表明了什么,引導學生順著教師的思路思考周總理偉大的人格魅力。在這基礎上,教師還要進一步提問引發(fā)學生深思,比如,可以問這個句子中有哪些字眼表達了總理的儉樸?通過設置巧妙的提問,帶領學生更深層次地代入到文本中,從不同角度更加細致的品味本文。有學生就說出“周總理的宵夜僅僅是一小盤花生米”,這樣的語句描寫讓人不禁肅然起立。正是通過教師的巧妙設計、步步引導,學生才能在一次次思想火花的碰撞中產(chǎn)生共鳴,實現(xiàn)與本文作者的情感交流,不斷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達到品讀文本的教學目的。
眾所周知,中國的語言文字博大精深。教師在進行品讀鑒賞時可以橫向對比這些相似的詞語,并鼓勵學生多多使用這些詞語替代文本中的一些關鍵詞語,再進行替換品讀。學生通過對比能夠準確把握不同詞語在不同語境下的含義,領悟語言文字遣詞用句的精妙之處,提高對文字的靈活運用能力。
例如,一位教師在《理想的風箏》一文的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仔細品讀文本中劉老師瘸著腿蹦跳著放風箏,臉上漾著甜蜜的笑容這一段落。文中的“漾”字用得十分絕妙,既表現(xiàn)劉老師堅強樂觀的精神,也體現(xiàn)出作者語言功底的深厚。教師可以在學生通讀文章的基礎上,通過提問學生作者是如何描寫劉老師的笑,引導學生進行文本探究,接著又問,文中非常生動的詞語“漾”可不可以用“露”呢?讓學生對比“他臉上漾出那甜蜜的笑”和“他臉上露出那甜蜜的笑”的區(qū)別。
在對比環(huán)節(jié),教師要給學生一定的時間思考兩句話的差異點,并讓學生積極討論,說出自己對這兩句話的理解。有學生就會說“漾”字更能體現(xiàn)劉老師的笑是發(fā)自肺腑的,像水波一樣在內心深處一點點擴散開,用詞更加生動準確,也更感人。通過讓學生替換和對比文中的關鍵詞,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文章所要表達的充沛情感,感悟作者用詞的良苦用心,也有助于學生加強對不同詞的甄別和理解。
讓學生體會文章的意境一直是閱讀教學的重點內容。由于每個人的文學功底不同,對文本意境的理解和感悟也千差萬別。小學生有小學生的體會,大學生有大學生的感悟,因人而異。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求學生反復地閱讀,領會中心意思,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體會到文章中流露的不同意蘊。只有這樣才能充分體會一篇文章的絕妙境界。雖然說不同的學生對同一文本的意境體會不同,但是教師的責任是要盡可能多地帶領學生理解文本中的顯形意境和隱性意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形成屬于自身的意境感知。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童年的發(fā)現(xiàn)》一文時,發(fā)現(xiàn)學生對此文比較關注,文章的意蘊也是頗具啟發(fā)性。基于此,教師在設計閱讀教學時,一改過去直接從情節(jié)發(fā)展角度進行閱讀的習慣,而是讓學生跟隨文本人物的成長經(jīng)歷進行閱讀鑒賞。通過設置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自己思考討論,比如可以讓學生說說作者在開展學習發(fā)現(xiàn)的過程中有什么收獲,你又從作者身上有什么收獲?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認真思考,積極討論。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思維的差異性,鼓勵學生多多討論,充分展示各自的觀點。有學生會說“作者童年的好多事和想法雖然幼稚,但也體現(xiàn)了他主動探索未知領域的勇氣和熱情,這都是成長所必須的。我自己也有相似的經(jīng)歷,我以前小時候在我奶奶的影響下相信鬼神之說,長大后才發(fā)現(xiàn)這些都是大人編出來嚇人的”。
不同的學生對這一文本有不同的理解,這充分展示了學生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通過這樣一問一答的形式,讓學生從本文中汲取靈感,為學生開辟不同的思路幫助學生啟迪智慧。
作為鑒賞的一種方式,文本品讀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通過開展品讀文本可以讓學生獲取豐富的知識,也能深刻體會字里行間羅織出的情感世界。這樣的品讀不是和尚念經(jīng),而是將自身代入文本世界中,與作者進行心靈的交流,獲得的認知也是普通閱讀無法企及的。教師要在日常的閱讀教學中,幫助學生建立與文本的溝通橋梁,采用多種閱讀手段引導學生品讀文本,感悟文本,幫助學生培養(yǎng)其語文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