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斐
[關健詞] 右江流域;文化根基;研究價值
關于中國民族研究,我們不得不提到一個人,那就是費孝通先生。1988年費孝通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學演講中首次提出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1]。明確了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中華民族起源與文化也具有多元性,但又形成中華民族這個渾然一體的特點。目前,我國民族研究除了基礎理論、研究方法相對薄弱之外,研究領域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的基點上,對于中華民族的起源和民族文化研究,我們不可能是一個民族一個民族,一個地方一個地方分割進行研究,而應從中國的視角或者更為宏觀的世界的視角來觀察我們的民族文化。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也是一個多元文明共同體。在中國疆域內(nèi),文明大體有這幾種說法,顧頡剛早在1939年已經(jīng)指出,“中國境內(nèi)有三個文化集團”——“漢文化集團”“回文化集團”和“藏文化集團”[2]P100-101。這里他所說的“文化集團”,其實指的就是“文明”。國內(nèi)有些學者則把中國文明分為華夏文明、伊斯蘭教文明和藏傳佛教文明。對于中國境內(nèi)文明的劃分,客觀上是不是這樣呢,我覺得這些分法還是可以商榷的。
我們現(xiàn)在所做的任何有關民族文化研究都是在中國的區(qū)域之內(nèi)進行,都是以華夏為基點進行思考。右江流域在人們的視野中出現(xiàn)其實是比較晚的,在以往的民族文化研究中,它大都是納入西南民族文化的視野當中進行探討,或者出現(xiàn)于“嶺南走廊”的視野當中,在中國通吏中更是很難見到涉及。即使有也只是一兩句帶過,而且?guī)в幸环N不對等的話語表述權,大多數(shù)中國的史書都有一個相似的認同,也就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制于主體文化論述的框架,主體文化具有相當大的話語權,形成一種無意識的偏見性。因而在涉及非主體文化時,很難避免主體文化對非主體文化形成一種文化地理想像空間,并形成自己的一種文化帝國的霸權,形成一種“符號型暴力手段”在社會再生產(chǎn)中的角色扮演[3]。德國哲學家加達默爾曾提出:“我們存在的歷史性”決定了每一認知主體皆有其“偏見”。在他那里,“偏見”是一個“積極”概念,它“為我們整個經(jīng)驗的能力構造了最初的方向性”,也表征了“我們對世界開放的傾向性”[4]P8-9。因此,對于非主體文化族群,他們很少有自己的話語權,他們的一切文化都是在他者的關照下形成的,是他者解說的對象。盡管是在近現(xiàn)代社會轉(zhuǎn)型變化中,他們的出現(xiàn)大多也是以政治的表述為目的性,而他們真正的生活意義和表述我們很難得知,可以說是處于模糊狀態(tài)。中國疆域內(nèi)的各民族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而它們不同群體之間的界限和區(qū)分不可能在短時間內(nèi)消失,各個民族群體仍在發(fā)展和演變,因而便形成了復雜的關系。
在上個世紀中,費孝通先生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也就是如何對我國進行民族研究。他在思考中國民族研究時,已經(jīng)認識到“過去的民族研究是將民族的單位孤立起來,分別一個一個地研究,在方法上固然有其長處,但是也有它的局限性”[5]P90-91。這個局限性就是“一個民族一個民族地研究,寫它的歷史,不是從一個整體,從中華民族這個整體來看各民族間的往來變動,怎樣影響它們的形成、合并和分化”[6]。“過去我們一個省一個省地搞,一個民族一個民族地稿。而中國少數(shù)民族有它的特點,就是相互關系深得很,分都分不開。而民族與民族之間分開來研究,很難把情況真正了解清楚。我主張最好是按歷史形成的民族地區(qū)來進行研究”[7]。所以,1981年,費孝通提出了中國民族研究的方案:“從宏觀的研究說來,中華民族所在的地域至少可以大體分成北部草原地區(qū),東北高山森林地區(qū),西南角的青藏高原、藏彝走廊,然后云貴高原、南嶺走廊,沿海地區(qū)和中原地區(qū)。這是全國這處棋盤的格局。我們必須從這個棋盤上的演變來看各個民族的過去和現(xiàn)在的情況,進行微型的調(diào)查?!盵8]P90-91根據(jù)費孝通的思路,我們大致可將其理解為是指歷史上由于一個相同的地理環(huán)境而形成的有著大體相似的民族面貌、文化傳統(tǒng)與社會類型并且各民族之間存在密切淵源聯(lián)系的民族區(qū)域[9]P135。這顯然正是費孝通先生所說的“歷史形成的民族地區(qū)”[10]P135。由于長期存在一種族群文化共同體論述的缺失,使民族文化研究變成碎片化和“多元一體”論述的談化,因此,對于民族文化的研究也應該從整體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納入更為宏觀的“多元一體”框架下進行。
由以上的論述,我們可以得出,右江流域民族文化研究的提出有一個很深的學術背景,它的提出并不是孤立和偶然的。它的出現(xiàn)與費孝通先生關于中國民族研究有關,也是中國境內(nèi)民族研究的歷史經(jīng)驗總結。因此右江流域民族文化研究與中國民族文化研究是一脈相承,與“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相符,同時又有地方疆域的民族特色。
百色市位于云貴高原邊緣和兩廣丘陵地帶中間,西北部屬云貴高原余脈,東南部具有兩廣丘陵的特征??傮w特征是地勢西北高,中間低,形成西北向東南傾斜。整個地形分成三個部分:北部山區(qū)、中部右江河谷平原、南部山區(qū)。同時,百色處于低緯度地帶,北回歸線橫貫其南部,夏長冬短,光照較強,熱量充足,降水量適中,氣候垂直變化明顯,全年平均氣溫16—22℃。這里江河溪流密布,集水面積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小河流有102條,總長度為5040公里,河流密度為每平方公里0.14公里[11]。
百色是廣西壯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從百色中部往東南方向,則有一條長達幾百里的河流——右江河,在這條河流輻射的地區(qū),有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人們世代在這肥沃的土地上生活,有的栽種豐富的農(nóng)產(chǎn),有的在沿河捕魚,有的依賴自己的手工業(yè)技藝為生,肥沃的土地又孕育了生命和人類文明。眾所周知,水是生命之本,任何可能存在的文明都離不開水,任何偉大的文明都是在河谷區(qū)域出現(xiàn),河谷不僅對早期文明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是這些文明得以存在和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右江河是珠江流域的源頭,聚集了豐富的財富,也是壯族文明的發(fā)源地,是河谷文明的禮物。
在右江流域民族文化研究提出之前,早就有了“右江百里文明河谷”的提法。百色“右江百里文明河谷”,指的是從百色的右江區(qū)到平果縣的150多公里河段,面積300多平方公里,涵蓋4個縣市21個鄉(xiāng)鎮(zhèn)、40多萬人,帶動和輻射兩翼逾百萬人,主要包括右江區(qū)、田陽、田東、平果四個縣。“右江百里文明河谷”是百色市委于1998年底開始實施創(chuàng)建的一項活動,是在基本解決溫飽邁向小康之際,以富于革命傳統(tǒng)的百色精神為基礎,創(chuàng)建右江河谷現(xiàn)代文明。這個活動的基本原則是“聯(lián)片創(chuàng)建、聯(lián)動發(fā)展、整合力量、整體推進”。“聯(lián)片創(chuàng)建”指實行跨縣市跨行業(yè)聯(lián)合式的文明創(chuàng)建形式;“聯(lián)動發(fā)展”指實現(xiàn)生態(tài)農(nóng)業(yè)、現(xiàn)代工業(yè)、旅游業(yè)和現(xiàn)代城鎮(zhèn)群建設的同步發(fā)展;“整合力量”指動員全社會方方面面,整合人、財、物等綜合要素,形成文明創(chuàng)建的強大力量;“整體推進”指首先在河谷結合實際實施思想教育、信息網(wǎng)絡、人口素質(zhì)、生態(tài)環(huán)境、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五大工程”和宣傳文化陣地、文明城鎮(zhèn)、文明村屯、文明戶、平安大道等“六大創(chuàng)建”活動,繼而帶動兩翼山區(qū),并在全地區(qū)全面啟動,協(xié)調(diào)發(fā)展[12]。這種活動的思路整體上是很好的,在政府的大力推動下,給當?shù)厝罕妿砹酥苯拥暮锰帯U饕钥萍?、法律為主要?nèi)容的素質(zhì)工程,引導農(nóng)民在脫貧致富的過程中把提高自身素質(zhì),擺到了重要位置上,給人民的生產(chǎn)生活帶來新的觀念,進一步給百色的發(fā)展注入新的活力。“右江百里文明河谷”的說法是從當?shù)卣慕嵌葋硖岣弋數(shù)孛癖娚詈蛯ν庑麄鞯闹匾翱?,結合了“鄧小平足跡——百色之旅”愛國教育活動工程。但它提出的“文明”兩字卻具有深遠的學術意義,與其它流域文明一樣,右江流域也孕育了壯族文明起源。
“右江百里文明河谷”在考古界則一直用“百色盆地”來命名。在“百色盆地”上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古人類遺址,如最新發(fā)現(xiàn)的百色革新橋遺址和上宋遺址。這兩個遺址位于百色市郊9公里右江南岸,兩個遺址相距僅500米,離右江約100米。在上宋遺址,廣西文物工作隊發(fā)現(xiàn)出土遺物200多件,其中玻璃隕石70多件,其數(shù)量遠遠超過“百色盆地”歷次出土的總和。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古人類遺骨,為研究華南地區(qū)古人類的體質(zhì)特征、華南地區(qū)古人類與越南等地區(qū)古人類的關系以及壯民族的起源和分布等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更為重要的是,經(jīng)中美專家考證,百色手斧等舊石器有力地證明了石器與隕石有80萬年的相同時代,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年代最早的三大古人類文物之一,有力地證明了東亞早期人類與西方具有同樣的智慧和認知能力,使存在于世界學術界長達50年之久的“莫維斯理論”從根本上發(fā)生動搖,震驚了考古學界,它的意義不亞于周口店[13]。右江流域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吸引了世人的眼光,具有重大的研究價值。因此,在此基礎上提出右江流域民族文化研究,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來探討這個區(qū)域,為了解人類文明的多元性提供更為寬廣的研究視野。
右江流域背靠大西南,面向東南亞,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從百色的右江區(qū)河段出發(fā),在河谷兩岸開闊的土地上,歷來都是大西南出海的一個重要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這里也是先人活動最為頻繁的一個區(qū)域,各民族在這里相互交往十分活躍,是壯族與其它民族相互交流的良好平臺。在唐代,這里是西南諸番國通邕州商道的必經(jīng)之路,宋代在橫山寨(今田東)建立的橫山博易場,是南宋國征集戰(zhàn)馬的重要場所,也是著名茶馬交易重鎮(zhèn),是歷史上藏漢民族之間互通有無的“茶馬互市”或者“茶物互市”往南的中轉(zhuǎn)站和交易口岸。也是藏壯民族相互交往的見證?,F(xiàn)在南寧到百色的高速公路、水路、鐵路都貫穿其中。同時,這幾年出土了大量的文物,證明了人類很早就在這里活動,民俗民風豐富多彩。壯族始祖布洛陀就出現(xiàn)在右江河的南岸,田陽敢壯山是壯族文化的發(fā)祥地和精神家園,從而揭開了兩千多萬壯族人民族源的千古之謎。田東的橫山古寨,古代的譯站至今還保存完好?!皬V西土司,岑氏為大”,這里有著豐富的土司文化遺存,是研究壯族地區(qū)土司制度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的珍貴歷史資料。右江流域兩岸還有平果的嘹歌和甘桑古文字的出土,田林的壯劇,樂業(yè)高山漢族的亞母系文化,保留了母系社會文化的特征,以及那坡的黑衣壯,靖西的南天國、瓦氏夫人等遺址,引起了世人對這個區(qū)域的廣泛關注。
我們知道,中國的總體地形構造是西高東低,這一基本地勢使得我國境內(nèi)大多數(shù)河流、山脈主要呈現(xiàn)出東西走向趨勢。百色右江流域也基本上是這種走向,但受到云貴高原余脈的影響,它與“藏彝走廊”的大多數(shù)河流和山脈南北走向一樣,因此,右江流域的河流特點是西北向東南走向。右江流域主要是由一系西北向東南走向的山系、河流所構成的峽谷區(qū)域,河谷兩邊的山系并不是很高,不能阻止人們翻越相互來往交流,也不能形成東西人們往來的屏障。右江流域往西南越過重重山脈則到達越南的湄公河流域,向東南翻過一系列山脈則接壤紅水河流域。因此,右江流域與湄公河流域、紅水河流域一起共同孕育人類文明的起源。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從藏傳佛教文明或者藏文化集團起,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位置,從北向南,經(jīng)過康巴地區(qū)和藏彝走廊,一直到右江流域,在這里形成了與藏傳佛教文明完全不同的人類文明起源。右江流域自古以來是各民族之間溝通來往的重要通道,因此,從政府的角度來提出“右江百里文明河谷”工程建設也基本上反映了這一區(qū)域特點。但是,從1998年到現(xiàn)在,這個區(qū)域和這個區(qū)域的民族文化及其輻射的地區(qū)均末受到應有的重視,其內(nèi)涵與價值也沒有被學術界充分認識并達成研究的共識,說明僅靠政府的努力還是不夠的。當然,這么多年以來,這個區(qū)域也得到了學術界的關注。一些學者也關注了這里獨特的民族文化,并在其論文中有所表述。其實有關這一區(qū)域的論文是比較多的,比如右江流域的布洛陀史詩、平果的嘹歌以及一些相關的民俗活動。但是,從整體上來說,我們對這個區(qū)域的研究是有局限的。由于種種原因,我們研究的對象在全國的民族研究中只能是放在西南民族文化來理解,很多課題也是套入西南民族文化的框架下進行,而西南民族文化的范圍是很龐大籠統(tǒng)的,文化又是豐富多樣的。所以,我們研究的范圍只是西南民族文化研究的一個很小部分,研究成果也只具有區(qū)域性的特點,并不能真實地反映西南民族的文化特點。為什么不把右江流域當成是一個區(qū)域性的民族文化特點來看待呢,這個區(qū)域在考古界是很有影響力的,但在人文方面的研究卻一直落后,所以把這個區(qū)域作為一個研究領域,它的學術價值應得到人們的尊重,這不僅有助于我們對壯族文化有更為全面的理解,拓寬我們研究壯族文化的視野,使其在全國民族文化研究的棋盤中具有特殊地位和價值。因此,有必要對這個區(qū)域作進一步的研究,理清其中的問題。
從以上角度來看,右江流域目前有幾種不同的稱謂,一個是從政府的角度稱“右江百里文明河谷”,從考古學方面則稱為“百色盆地”,那么從人文方面又是如何稱呼呢,用什么概念來概括才更合理呢?“右江”兩字只能表述地理位置上的含義,“文明”則顯示出該流域文化歷史的沉淀,但又怎樣才能體現(xiàn)出當?shù)氐拿褡逦幕奶攸c呢,是稱為“右江流域”還是“右江文明流域”或是別的稱謂呢?它不僅是一個單純的地理概念,更是一個人文的概念,它不僅是指一個特殊和具體的民族區(qū)域,同時還包含了對這一區(qū)域之人文特點的認識。因此,對于這個概念希望我們可以進一步地商討,使它不僅能包括地理概念,還要有人文方面的意義。目前,對于這個區(qū)域的民族文化研究,我們與全國的其他地方一樣,我們只是零星地進行研究,也就是一個地方一個地方地進行研究,一個民族一個民族進行研究,并沒有形成更為整體性的研究,稱謂也不一致,始終沒有形成一個整體上準確反映這個區(qū)域人文特點的稱謂。其實,這個區(qū)域所蘊含的內(nèi)容是很豐富的,涉及有政治、經(jīng)濟、文化、生態(tài)、社會、法律等多方面的學科。2012年百色學院成立了右江流域研究中心,目的是從整體上對這個地區(qū)進行更為系統(tǒng)性地研究,整合學院的力量,從較大的范圍內(nèi)進行人類學考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成立的右江流域民族文化研究是很有意義的。
我們應該從“中華民族多元一體”這一思路出發(fā),以右江流域為主線,把流域中存在的民族文化、歷史、語言、宗教、社會等方面進行系統(tǒng)研究,并對它們演變過程進行考察,從而認清這個流域的民族文化。那么,我們又是如何來認識這個區(qū)域呢,右江流域的范圍有哪些呢,右江流域的民族文化又有哪些特點呢。
右江流域的土著民族大部分是壯族,其分布最廣,人口最多,且南北壯交融雜居。南壯和北壯之分是以右江為界的,右江以北則是北壯,右江以南則為南壯,但這條分界線到了平果縣后北壯則稍往南移。右江流域是珠江流域的源頭,它的分支眾多,有一分支是從云南的剝隘匯聚而來,到了百色形成較大的河流,地平線也開始寬闊,一直流到南寧的邕江。所以,如果從流域的源頭開始,右江流域則西起云南剝隘,流經(jīng)百色的右江區(qū)、田陽、田東、平果、南寧的隆安,東到廣西的南寧市這一條狹長的地帶,其中主要以百色的四個縣為中心。作為地理文化相結合的區(qū)域,也基本上以河流分布一致,但由于這個流域中的民族構成較為單一,主要是以壯族為主,還有其它少數(shù)民族,雖然其它少數(shù)民族所占的比例較少,但他們也是民族大家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右江流域的人文研究方面還應擴展到以壯族為主的其它民族文化研究。其中壯族文化研究應包括壯族的兩個分支,即南壯和北壯兩部分語系。從廣義上來說,右江流域民族文化的研究范圍可包括河谷兩岸的眾多丘陵山地的民族文化,也可以涉及到湄公河流域與紅水河流域的民族文化,因為右江流域兩岸的山脈和高山峽谷并沒有形成人們?nèi)粘=煌钠琳稀?/p>
右江流域除了較少的平地之外,還有大量的丘陵和高山峽谷,溝壑縱橫的地理環(huán)境,文化也出現(xiàn)了復雜多樣的特點,特別是民族文化,都有各自的特點。但從整體上來看,右江流域的民族文化主要有以下這些特點:一是右江流域是一條重要的歷史民族區(qū)域;二是右江流域是壯族先民活動的重要區(qū)域,是壯族的發(fā)源地之一;三是右江流域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四是右江流域民族文化具有多樣性;五是右江流域是歷史上漢族與壯族等少數(shù)民族互動的重要區(qū)域。當然以上的特點也許只是一種歷史文化現(xiàn)象,而不是它們的特點,有待于進一步深入探討與研究,因為右江流域的民族文化具有獨特性和復雜性。但我這樣概括也是出于右江流域的歷史文化演變過程著手的,正是因為它具有這樣的特點,所以右江流域才具有獨特的價值和地位。右江流域的文化也是多樣的,就語言來說,有壯話、桂柳官話、白話、蔗言話等,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相互之間都可以進行溝通。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同樣,在右江流域所輻射到的每個縣都有自己的土語方言,這就是右江流域民族文化現(xiàn)象多樣的反映。右江流域歷來是各民族互動最頻繁的場所,如今這里還保存有大量的古老文化現(xiàn)象和沉積著許多現(xiàn)在還活著的歷史遺留。如樂業(yè)高山漢族的亞母系文化,保留了母系社會文化的特征。在河谷兩岸還有大量的歷史遺物,包括傳說的瓦氏夫人墓碑等,這都是我們研究這個區(qū)域的民族文化活化石。當然這里還保留有大量的原始宗教信仰和民族藝術,如曲藝方面的末倫,木偶戲等,這些都為我們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F(xiàn)在,百色學院成立了右江流域民族文化研究中心,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必然引起學術界的重視,它不僅包括考古學,還有語言學、歷史學、文化學、民俗學、民族學、美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的參與。在這一背景下,如何從整體上對右江流域的認識就顯得更加重要。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右江流域民族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對于我們研究右江流域民族文化提供了更為深入和廣闊的視野。